陳俊強,陳瑄瑄,林美珍
(漳州衛生職業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基于高職科研的特殊性談學術報道對科研的促進作用
陳俊強,陳瑄瑄,林美珍*
(漳州衛生職業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與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的科學研究更注重應用性,科研途徑具有校企合作的獨特性,科研主體具有多樣性。針對高職科研的特殊性,營造科研氛圍,搭建校企合作的信息橋梁,加強學術報道宣傳,激發教師科研積極性,促進高職科研水平的提升。
高職;科研;學術報道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高職院校生存壓力空前巨大。高職院校肩負著培養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傳承文化的四大任務,因此,應加強學術報道宣傳,搭建校企合作的信息橋梁,以激發教師科研積極性,提高高職科研水平。
高職院校既有多學科、多專業的特點,又有職業性、實踐性的特征。促進學科之間、專業之間、校企之間開展廣泛的學術交流,加強信息溝通與聯系,提升高職院校科研水平是學術報道的一個功能。做好學術報道,不僅能架起知識共享的立交橋,營造科研氛圍,還對高職教師科研水平的提升有促進作用。
高職院校的科研與普通本科院校的科研之間差異顯著。可以說,高職院校的科研并不是“去研究、探索和發現未知領域的科學原理與科學技術,而是將已知的科學原理和技術應用于實踐,從而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方法與技術”[1]。
高職院校旨在培養應用型人才,這就決定了高職科研是科學技術的應用性研究。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和辦學定位與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著重于學校與地方企業和產業的緊密結合,以生產應用為主,服務區域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高職科研是以解決生產中具體問題為目的。高職院校要在社會服務中搞好科研,在生產應用中搞好科研,以應用性研究為主導,尋求與企業合作的科研項目。通過科研水平的提升,實現以科研促生產、以生產謀科研的良性循環,實現校企合作的雙贏局面。
應用性研究是將基礎研究成果和有關知識應用到生產實踐中,直接解決生產中具體問題的研究,這就決定了高職科研實現的途徑主要是校企合作。
我國高職院校大多由普通中專學校升格而來,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專業優勢和專業特點。高職院校應該針對自身專業優勢,積極、主動與政府、企業、社區等開展相關專業的校企合作項目。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基本模式,也是高職院校不斷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校企合作能使高職院校擁有科研創新的優勢和資源,而高職院校科研團隊創建是校企科研深度合作的關鍵。校企只有深度合作,才能實現科研創新。校企合作當中的企業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只要能和學校合作的對象都可以成為校企合作中的“企”,如工廠、公司、醫院、社區、行業協會等[2]。
高職院校旨在培養應用型人才,高職科研是以解決生產中具體問題為目的。因此,高職科研的主體具有多樣性,科研團隊包括行業專家、專業帶頭人、企業行家和優秀學生。科研團隊通過科研合作,使企業行家在知識理論上得到升華,學生在實踐中提高技能,專職教師在項目研究中培養創新思維、提升實踐能力。高職教師理論水平較高,但是實踐能力較低;企業行家了解行業發展趨勢,并且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可以使科研成果得到良好的應用生產[3]。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行家參與,組建多樣性主體的科研團隊,既能提高高職科研實力,又能實現科研和教學雙重目標。高職科研主體的多樣性體現了高職科研服務社會的功能,呈現了高職科研的特殊性。
高職科研的特點是實踐性和應用性,最大的特色是校企合作,高職科研直接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但是目前高職教師在科研方面存在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不強、缺乏科研興趣和動力導向的問題,而發揮學術報道的作用,營造良好科研氛圍是解決以上問題的首要渠道。
高職教師科研能力相對較低,科研積極性不高,一些教師存在“只要上好課就行了”的保守思想,課上照本宣科、不結合生產實際和學科前沿知識。高職院校可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企業行家作學術報告,以傳播科研信息,營造科研氛圍,調動教師科研積極性。
高職院校應成立科學技術協會,定期舉辦學術年會,達到教師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目的。學院、系部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會、學術講座等,并加強學術宣傳,營造學術氛圍。學院主辦學術期刊要鼓勵校內外學者踴躍投稿,定期組織優秀論文匯編,對優秀科研人員給予嘉獎,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和學術氛圍。
高職院校單獨負責重大科研項目的機會和能力有限,可通過校企合作,加強學術報道宣傳,擴大學校和企業知名度,搭建校企聯合科研平臺,形成校企合作科研團隊。
校企合作可以使高職院校更好地了解社會需要,了解企業生產中亟待解決的難題。校企合作中,一方面,高職科研扎根于企業生產實際,避免了選題的盲目性,提高了科研成果的應用價值;另一方面,學校科研成果,如新理論、新思想、新發現與新技術等,需要與企業合作,從而得到推廣和應用。
通過學術報道,加快信息傳播,促進產學研結合。學術報道是產學研合作的橋梁,能促進企業與學校合作形成科研團隊。高職院校學科眾多,高層次人才密集,教師思想觀念先進、專業知識豐富。因此,高職院校可以利用這些優勢,為企業的創新和發展出謀劃策,提供各種科技服務,并通過校企合作,建立實習生產基地,擴大社會影響,形成良性循環。企業有廣闊的科研成果應用空間,有豐富的科研成果推廣渠道,能加速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促使科研成果商品化、產業化[4]。學術報道是促進校企合作形成科研團隊的橋梁,也是加速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有效渠道。
高職院校科研水平遠遠落后于本科院校,因此,應經常邀請國內外知名本科院校、科研院所的同行專家來校作學術報告。學術報道能及時傳播科研信息,使科研人員接觸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拓寬眼界和思路,對其項目申報起到促進作用。例如,我院邀請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尹慧勇博士作學術講座“科研項目的申報”,并對其及時報道,同時組織座談會,消除了我院教師對科研的畏難情緒。之后,我院申報省廳級、市級、院級等科研項目的人數增多,且申報科研課題質量明顯提高,并有多項獲福建省科技廳、衛計委立項,更有一項獲福建省科技廳星火項目立項,實現“零”的突破,調動了教師科研積極性。
高職教師是從事腦力勞動的高級知識分子,可通過學術報道其科研成果、對部分教師的優秀科研工作給予肯定、對獲立項課題的項目主持人給予表揚和祝賀、公開教師科研業績等方式,讓教師在與他人比較的過程中,完成自我評價,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將其轉化為動力,從而達到激勵的效果[5]。高校教師要想得到其他同事和領導的尊重與認同,除了要有積極的工作態度,還要有良好的科研業績作支撐。因此,應營造積極向上、你追我趕的科研氛圍,調動教師科研積極性,使其在被客觀評價和自我評價過程中,獲得尊重和成就感。
通過學術報道,宣傳學院聘用的客座教授與知名專家卓越的科研成就和學術造詣,宣傳他們兢兢業業、一絲不茍的科研精神以及他們在科研道路上的成功經驗,激勵年輕教師。
高職教師專業知識豐富、學術思想活躍,但是實踐經驗不足,專業技能較低。而企業行家實踐經驗豐富,在生產建設中常會遇到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通過學術交流和學術報道,搭建學術信息交流橋梁,促進高職教師與企業行家合作申報橫向科研項目,解決高職院校科研經費問題和企業技術難題,實現雙贏。
與企業合作,開展橫向課題研究,實現產學結合是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最直接、有效的方法[6]。因此,高職院校和企業應充分發揮各自在知識、技術、設備上的優勢與潛力,通過校企合作,開展橫向課題研究,解決企業在生產經營管理活動中遇到的難題,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為學校創造社會效益。與此同時,為企業服務的教師可將科研成果運用到創新創業教學和實踐指導中。校企合作既可以提高教師科研水平和教學水平,又可以為企業帶來科研成果轉化而產生的經濟效益[7,8]。
綜上所述,基于高職院校科研的特殊性,做好學術報道能營造科研氛圍,搭建校企合作的橋梁,形成校企合作科研團隊,促進高職教師申報科研項目,激發教師科研積極性,促進校企合作開展橫向課題研究。因此,高職院校應多開展學術交流、舉辦學術講座等,并加以報道和宣傳,營造科研氛圍,提高高職教師科研意識、科研能力。同時,通過科研提升教師實踐能力和教學能力,促進實踐教學改革,推動實訓基地建設,培養一支高質量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提高高職院校綜合實力,最終實現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1]董娜.高職教育科研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建設的現狀分析[J].才智,2014(34):135.
[2]王小剛,蔣衛祥,朱利華.基于校企融合創新提升高職教師應用科研能力的實踐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4(22):5265-5267.
[3]曾少武.高職院校科研發展能力建設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3(2):36-38.
[4]黃志良,姚延芹.激勵理論視域下高職院校教師科研素質提升需求與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4(9):67-69.
[5]許宏.醫學高校教師科研行為和心理的調查研究[D].廣州:南方醫科大學,2009.
[6]劉進華.關于高職教師科研能力培養的思考[J].科技展望,2014(18):221-222.
[7]張臻,鄭衛東.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的科研定位與實踐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14(30):64-67.
[8]朱東,孫偉.高職教師科研能力現狀與對策[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4(31):7413-7415.
G644
A
1671-1246(2017)19-0018-02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F JJ K C G16-471)
(?通訊作者:林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