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彬
廊坊職業技術學院動物科學與技術系
孝道文化在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中的價值研究
張衛彬
廊坊職業技術學院動物科學與技術系
黨的十八大報告從個人、社會、國家三個層面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孝道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且是人們尊奉的倫理道德規范,也是做人最起碼的準則。但由于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和家庭環境的影響,孝道文化被部分大學生所忽視,出現孝道觀念淡薄、孝德情感淡漠、行孝能力下降,甚至出現了道德方面的問題。本文通過文化和教育的結合,發揮孝道文化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的作用,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強化遵守孝道、踐行孝道的實踐。
孝道文化;大學生;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孝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孝道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體現著民族精神、民族意志和民族品格,弘揚孝道文化是勢不可擋的發展趨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正是基于中國傳統孝道文化對社會影響日趨廣泛而深刻的基礎上,為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構建和諧校園、和諧社會提出來的。
1、“孝”的起源
“孝”這個字產生的非常早,它的主要含義一直以來基本沒有發生變化。“孝”字的上半部分為“老”字的省形,像老人拄拐之形,下半部分為“子”。《說文解字》中對“孝”字的解釋是:“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事實上,我們僅從字形上就可以很容地推知,“孝”字的本義是少年攙扶老人。后來,由這個含義進一步引申出后輩對長輩的恭敬、照顧、贍養等內涵。“孝”字從產生直到今天,經過了幾千年, 其基本內涵卻一直沒有發生大的變化,由此也可以看出 “孝”的觀念在中華文明中是何等的根深蒂固了。
2、“孝”的內涵
“孝”的觀念一經產生,其內涵就在不斷變化。上古之“孝”,不同于西周之“孝”,漢代之“孝”,又不同于宋元之“孝”。特別是漢以后的“孝”文化,摻雜了很大的政治因素,其本質遭到了歪曲。我們倡導的孝道,是根植于人性的“孝 ”,是發自內心的“孝”,是純粹道德的“孝”。因此,我們對“孝”的探討仍舊以儒家孝道理論為框架,但是要剝離政治理念的色彩和等級社會的糟粕。以“敬愛”、“贍養”、“修身”和“慎終追遠”為內涵的孝道。
3、“孝”的發展
從上古文明到西周時期,“孝”的觀念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演變之后才成為一種相對成熟的文化現象。遠古直到夏商都缺乏文獻資料,對于孝文化的研究只能以西周為起點。這個時期,所謂“孝”有些不同,其最主要的含義不是孝順父母,而是敬祖祭祖。
春秋戰國時期是所謂的“禮崩樂壞”的年代,作為周禮根基的宗法制逐漸遭到破壞,于是宗法制在倫理道德上的表現—-孝道也隨之動搖。以孔子代表的儒家,其思想歸根結底就是為了恢復“周禮”,因而周禮中關于“孝”的內容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視。但是,我們知道,孔子的所謂“復禮”在一定程度上是對舊框架下的制度文化進行改革,所以孝道文化也被賦予了新的含義。之后的孟子等儒家人物又對包括孝道在內的孔子理論不斷地修正和填充。直到戰國末年,影響后世兩千年的儒家孝道理論才最終形成。
到漢以后直至唐,孝道的特征和地位都沒有本質的變化,這一時期孝道文化呈現出政治化、神秘化的特點在社會全面推行。
由宋代至清代,封建社會逐漸從鼎盛走向衰落,同時封建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不斷強化。適應這種趨勢,封建統治者更加重視孝道在鞏固專制集權和穩定社會秩序中的作用。從而這一時期宋明理論對孝道理論升華,傳播孝道的通俗作品大量涌現,孝道走向極端,成為“愚孝”。
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傳統文化遭到越來越大的沖擊,孝道文化也難逃此運。直至改革開放前,包括孝道在內的傳統文化已經到了完全被拋棄被遺忘的邊緣。
1、孝文化在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缺失
中國當前的孝道道德在大學生價值觀培養的缺失,也并非短時間內造成的,從歷史和現實的各方面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表現:
(1)、子女與父母的情感交流存在障礙。父母本應是子女最親近的人,但是由于青春期叛逆、父母教育方式不當、年齡和思想存在差距等原因,很多大學生對父母缺乏理解,彼此缺乏溝通,導致父母與子女之間情感疏遠,以致產生敵對情緒。
(2)、喪失贍養父母的責任意識。父母養育了子女,子女孝敬父母、贍養父母本是天經地義,然而近些年卻頻頻發生子女將父母趕出家門甚至辱罵毆打的事件。如果說這些只是個別的極端事件,那么更常見的是子女雖然從物質生活上照顧老人,但缺乏情感上的關愛,沒有從內心真正地敬愛父母。
(3)、現代生活方式引起的家庭結構變化和人口流動。很多大學生進入大學后都會選擇脫離父母,對學業和工作的選擇自由大大增加,很多大學生可能會在千里之外。因此,空間上的距離必然會引起情感上的疏遠。
2、孝文化在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重要意義
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者和接班人,其道德水平關系到國家未來。孝道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它不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核之一,而且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提供了思想文化資源,奠定了文化基礎。它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激發大學生的感恩意識;有利于鞏固情感,改善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大學生孝親敬長,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懷;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從而有利于建設和諧校園、和諧社會。
傳統孝道產生的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和家國同構的宗法制,在現代社會,這二者都已經消融瓦解。傳統的家庭結構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此,孝道的傳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因此,孝文化在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中也相應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具體原因表現在:
1、西方文化對大學生思想的沖擊
近代以來,西方的各種文化涌入中國,不斷沖擊傳統的思想文化。時至今日,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幾乎已經全盤西化了,傳統的孝道也遭到了拋棄。然而,西方的文明與東方存在極大的差別,大學生在接受道德教育的同時,必然使其特有的本質對西方文明產生“水土不服”。
2、當代大學生過分追求物質利益,忽視精神文化
改革開放以后物質文明的巨大成就也就滋生了大學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風氣,“錢”成了衡量一切的標準,這是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滑坡的一個重要原因。
3、多元化價值觀影響大學生的觀念
當下的大學生崇尚自由個性,價值追求遠比過去豐富多樣。這一方面造成子女與父母在觀念上的差距,從而引起矛盾,影響家庭關系;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大學生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從而過分關注自身的利益,忽視對父母的尊敬。
4、全社會缺乏尊老敬老的氛圍
古人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今人卻連給老人讓座都需要“大力提倡”。很多大學生過分關注自己的利益,面對老年人不懂得絲毫的謙恭禮讓。長此以往,我們的社會將越發的冷漠無情,所謂的道德將蕩然無存。媒體的一項調查表明,約80%的人認為年輕人給老人讓座雖然是美德,但是不讓座也是權利。2010年,國家統計局下屬調查隊曾對公交車讓座現象進行過調查,避讓座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身體不舒服;工作太累、好不容易坐下;老人看上去身體健壯。調查中公眾的普遍心理是:“等別人先讓,我再觀望看看”,“你要我讓,我偏不讓”,“花錢買票,讓座是美德,不讓是權利”……
黨的十八大報告從個人、社會、國家三個層面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孝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國。只有家庭和睦了,社會才會安定,國家才能和諧。由此可見,孝道文化是做人的根基,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相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能推動孝道文化的踐行,兩者之間相輔相成。
1.弘揚孝道,構建和睦家庭
家庭是以人們的婚姻關系為基礎、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社會生活的基本組織。家庭和睦最主要的方面就是家庭成員之間關系融洽,也是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家庭生活所追求的崇高理想。所為孝道,《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奉養父母的準則”,它最基本的含義就是“養親”和“尊親”。將孝道文化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使大學生自身與父母、親人的關系良好,形成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從而使家庭成員學會愛,提高家庭成員的素質,最終達到和諧代際關系和鄰里關系。
2.弘揚孝道,構建和諧校園
學校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徑。學校的產生繼而出現了校園文化,校園文化的來源是
社會文化,它是社會文化在校園中的體現,所以被稱之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高校校園文化是校園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體現,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知性、情感和踐行的孝道教育,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幫助大學生處理的人際關系。加強對大學生的孝道教育,正確的引導學生尊敬老師、愛護同學、幫助他人,培養大學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學會感恩的優秀品德。堅持把孝道教育與促進大學生良好個性發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大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勞動教育相結合,對營造安定和諧的校園有著重要的意義。
3.弘揚孝道,構建和諧國家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十六屆六中全會又提出了《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諧”這兩個字,成為了近些年各種媒體和人們日常交往中出現頻率相當高的一個詞。這說明,中央提出“和諧”的問題是深得民心的。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家庭和諧,社會和諧直接影響著國家和諧。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正在形成時期,可塑性較強。在大學生中踐行孝道文化,有利于形成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樹立遠大理想,堅定立場和方向,從而實現整個社會乃至國家的和諧。
小結:
十八大明確提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即我們的中國夢。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通過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來完成。而這些需要有道德、有理想、有信仰的合格人、接班人---當代大學生來完成。弘揚孝道文化,塑造有理想、有道德的人是對黨的十八大精神的最好的貫徹和落實。因為只有學習傳統文化,讓全體中國人的道德提升,我們每一個人身心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和諧,我們才能實現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我們的中國夢。
[1]何子煌.孝經的研究[M].加利福尼亞大學: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2008.
[2]肖群忠.孝與中國國民性[J].哲學研究,2000,,16(5):78-79.
[3]羅國杰.“孝”與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J].道德與文明,2003, 18(4):56-78.
[4]丁成際.試論傳統“孝道”文化[J].蘭州學刊,2006,14(5):221-223.
[5]劉鴻雁.孝道的內涵與價值[J].教育學院學報,2009,67(5):156-168.
[6]李冰封.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6,56(4):156-168.
注明:2017年度廊坊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立項編號:2017053,課題名稱:孝道文化在高校學生核心價值觀培養中的作用,負責人:張衛彬,課題組成員:楊開紅 李麗輝 齊連穎
張衛彬,男,漢族,1979年9月出生,河北省永清縣人,講師,主要從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