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潔 王 琳 袁 博 馮 靜
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
就業高壓之下高校及畢業生的應對策略
徐 潔 王 琳 袁 博 馮 靜
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
就業是民生之本,高校畢業生就業關系到千家萬戶的根本利益,也是我國就業問題中戰略性的核心問題。然而,近年來我國就業壓力日益加大,帶來了很多社會問題,我們必須在政府相應利好政策調整的大環境下,重點研究高校及應屆畢業生的應對策略。
大學生就業;高校;轉變;問題
2016年畢業季已經結束,高校畢業生達到歷史新高765萬。2017年招聘季即將到,今年高校畢業生達795萬人,就業形勢嚴峻,競爭更是激烈異常。今后幾年大學畢業生數量增長快,就業壓力將進一步加大。
從地區看,北京、上海等東部發達地區需求較旺,需求總量大于當地的生源數。中西部不少省區雖然有較大的用人需求,面臨的問題是工作和生活條件艱苦,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現了“有地方沒人去,有人沒地方去”的現象。從院校類別看,教育部直屬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較好,初次就業率為85%,部門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較差。從學歷看,用人單位對學歷高的畢業生需求高于對學歷低的畢業生需求。從專業看,一些緊缺專業如計算機、通訊、電子、土建、自動化、機械、醫藥和師范等科類的畢業生需求旺盛,畢業生供不應求,而一些長線專業如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等科類的畢業生需求較少。
在就業高壓之下,政府在逐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暢通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中小企業就業的渠道,并且為學生自主創業提供優惠政策。作為就業問題的直接關系人,無論是培養人才的高校還是尋求工作的大學生都急需轉變觀念,及時適應市場需求.
首先,教育理念必須從“知識本位、技能本位”向“素質本位、人格本位”轉變,可采取多層次多方面模式如精英模式-團體模式-制度模式-系統模式等去灌溉學生精髓,讓學生各方面能力提高,從而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含職業適應能力)和對國家和事業的忠誠度。
其次,要變單純的精專業教育為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大專業教育。無論是創業還是就業,大學生都應該有較為廣博的知識。其一,由于高校招生的計劃始終滯后于人才市場的需求變化,因此,每年都會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對口專業的工作,都必須改行。如果沒有跨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儲備,這些學生就只能失業或待業。其二,無論是創業還是各類性質的創新,都需要多學科知識融會貫通,沒有以廣博為基礎的“精專”不是真正的精專。
最后,建立完善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高校要盡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導和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體系。建立以服務為主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機構,并能獨立開展工作,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提供信息服務,咨詢服務,指導服務,培訓服務等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式的服務內容和服務形式,為大學生確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擇業觀,掌握競爭技巧,積極參與人才市場的競爭創造有利條件。
(一)要進行擇業心態的自我調整。
大學生就業難并不是社會不需要大學生,而是大學生們的主觀取向與客觀需要不匹配。大學生要學會客觀地認識社會和評價自我,合理地調整擇業目標,根據社會需求明確就業定位,調整擇業心態,培養自己抗挫折的能力,使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統一起來。
在市場經濟和某些輿論導向的影響下,又使許多學生在擇業上形成了“就東不就西”和“就高不就低”的觀念。他們把注意力集中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以及為數不多的大城市,而廣大的西部欠發達地區很少有人問津;把注意力都集中于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外資企業等高收入、高福利單位,而對廣大的基層單位和中小企業則不屑一顧。如果大學生的就業觀和擇業觀不改變,這種假性就業難的現象就很難消除。
先就業后擇業。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不得已時,大學生應轉變就業觀—先就業后擇業,求職擇業不可再像過去那樣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計較眼前的職業崗位是否理想,那就會失去許多起步的機會,可以在先就業過程中積累工作經驗,使自我價值得到較大的提升,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礎。
(二)要提高自身就業能力。
要完善知識結構,提高專業技能。學生應根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構建合理地知識結構,強化自身專業技能,在課堂學習之余,應積極參加專業學習,技能培訓、社會實踐、課題研究、科技競賽等活動,通過這些途徑完善知識結構、提升專業技能。
要加強綜合素質培養。當前用人單位價值取向,不僅僅只是看重大學生在日常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為看重學生的道德修養、意志品質。合作精神。溝通能力和心理人格等。
總之,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大學生應該爭取全面發展自己,認清就業形勢,從自身出發,調整好心態,努力提高個人的就業競爭力,不斷提升綜合素質;同時高校也要以就業為主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合理調整專業結構,不斷深化教學改革,以提高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從而逐步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
[1]林志強,祁琳《大學生就業難題的對策分析——以用人單位的需求為視角》,山東省青年干部管理學院學報,2008,(3):98-95。
[2]陳敏;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師資隊伍專業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吳湉南;無錫國專與現代國學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