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健,彭新國,王 濤,劉圣勛,趙紅梅
(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山東 濱州 256600)
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中形態學實驗教學探索
王 健,彭新國,王 濤,劉圣勛,趙紅梅
(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山東 濱州 256600)
通過對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中形態學實驗教學的初步探索,構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滿足新時期對醫學檢驗專業人才的要求。
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形態學;實驗教學;醫學檢驗專業
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是醫學檢驗專業骨干課程之一。該課程內容涵蓋面廣,與臨床聯系緊密,其中形態學實驗課程是醫學檢驗專業學生畢業后從事血液病診斷工作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1],是檢驗醫學的重點和難點。
隨著自動化檢驗設備的更新及在檢驗科的廣泛應用,醫院檢驗科對儀器和設備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血細胞形態學檢查是對儀器檢查的有力補充,保證了檢驗質量,是其他方法和儀器無法替代的。骨髓和外周血涂片中的細胞形態觀察仍然是血液病診斷的基礎,被各級醫院檢驗科重視。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中形態學實驗教學旨在培養學生實際工作所需的形態學檢查技能,學以致用,系統掌握血液形態學檢查相關知識,滿足臨床需要。
由于血液形態學檢查內容抽象,學習難度大,采用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2],教師對血液疾病理論和細胞形態的相關知識進行歸納、講解,隨后學生利用顯微鏡對血涂片及骨髓片進行觀察學習,遇到疑難問題向教師請教。加之師資不足,這種教學難以滿足學生需求,部分學生難以辨別基本形態細胞,挫傷了學習積極性。長期以來,血液形態學檢查一直是醫學檢驗專業學生公認的最難的實驗課。由于血涂片和骨髓片中的細胞形態變化多樣,與課本上標準的細胞圖片差別較大,加之學生經驗不足,按圖索驥,若實際圖片與課本稍有差別就難以辨別,易產生抵觸情緒,學習興趣不高。
本文通過對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中形態學實驗教學進行探索,構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滿足新時期對醫學檢驗專業人才的要求。
在實驗課上,將學生就近分成幾個小組,每組5人左右。教師布置任務,要求學生掌握幾種具體細胞種類,并在顯微鏡下找到典型細胞。若遇到典型細胞形態,要與小組其他人員分享,并描述其具體形態特征,證明是哪種類型的細胞;若遇到非典型細胞,可進行小組討論,形成小組統一觀點,最后教師進行點評。
通過小組互助討論學習,使學生發揮集體的力量,解決教師人員不足的問題;使學生掌握典型細胞,加深對細胞形態特征的記憶。通過辯論式學習,學生鍛煉了口才,能更加主動地學習,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學習,提高了學習效果。
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鍛煉學生臨床實踐能力,可積極采用病例教學法[3,4]。教師選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病例,教學前一周整理后發給學生,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預習。在課堂上,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然后各組派一名代表發言,闡述小組統一觀點[5]。最后教師分析點評,并對涉及的教學重點進行講解。
病例教學法在臨床醫學專業應用比較成熟,但對醫學檢驗專業來說,病例教學處于初步探索階段。病例教學具有以下優勢:(1)有利于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2)使枯燥的理論內容形象化、具體化,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習主動性;(3)使教學內容與臨床緊密聯系,提高了學習效果。
檢驗科患者流量大,標本來源充足,包含病種類別多。利用這一優勢,在平常工作中收集各種典型病例的標本[6],分類加以保存,并派專人負責定期維護[7]。尤其是一些典型患者的標本,要加以標記,并附以患者的詳細病歷資料,這在病例教學中很重要。我們建立了形態學電子圖譜,并上傳至微信群和QQ群[8],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學生也可通過微信群與教師交流,將非典型細胞拍照上傳,大家共同討論,學習熱情大大提高。
通過豐富教學資源和完善教學平臺,學生不再局限于課本上的知識,拓寬了專業知識面,為今后進入臨床工作奠定基礎。
培養學生形態學診斷技能是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中形態學實驗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教學難點和重點,尤其是骨髓診斷技能的培養。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如何判斷骨髓取材、染色情況,學習骨髓報告的書寫格式,培養臨床思維能力和臨床綜合分析能力。
形態學考核,不僅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核對知識的臨床運用能力。
針對每一系統的典型細胞,建立細胞電子圖譜。在每節實驗課上進行隨堂考核。根據課程內容,隨機選擇學生進行電子圖譜的辨認,每次5個細胞,錯一個扣兩分,滿分10分。這樣可隨時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針對學生薄弱環節進行重點講解。在學期末進行期末考試。教師選取包含典型細胞的涂片,調好顯微鏡視野,每次10個細胞,錯一個扣一分,共10分。學生10人一組,每個細胞給一分鐘時間觀察,成績納入期末考試成績。
學生是教學工作的主體,只有激發學生求知欲,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才能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如何提高醫學生臨床應用能力是國際醫學教育的研究熱點[9~11]。通過采用病例教學法等教學方法,使教學雙方積極投入到教學實踐中,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總之,通過不斷完善實驗教學體系,為血液形態學檢驗崗位輸送高素質、能力強的醫學檢驗專業人才。
[1]許文榮,王建中.臨床血液學檢驗[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
[2]王艷娟.“填鴨式”教育退出舞臺的必然性[J].現代教育,2012(11):23-24,96
[3]歐超偉,王翠霞,呂俊廷.醫學檢驗專業實習教學中病例討論的設計與應用[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7,27(3):92-93.
[4]翟浩利,王俊平,王新民,等.病例教學在醫學檢驗教學改革中的設計與應用[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8,10(5):612-614.
[5]趙新東,管洪在,吳春梅,等.骨髓細胞形態學實驗教學實踐探索[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2009,8(10):1228-1230.
[6]林發全,莫武寧,王健.從案例教學談檢驗專業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2010,9(4):508-510.
[7]潘智勇.提高教學骨髓片質量方法的探討[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4,35(3):373-374.
[8]李林珂,劉新勝,李超敏,等.微信在醫學微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繼續醫學教育,2014,28(9):100-101.
[9]Carraccio C,Englander R,Van Melle E,et al.Advancing Competency:Based Medical Education:A Charter for Clinician-Educators[J].Acad Med,2016,91(5):645-654.
[10]Caccia N,Nakajima A,Kent N.Competency-based medical education:the wave of the future[J].J Obstet Gynaecol Can,2015,37(4):349-353.
[11]Kiguli Malwadde E,Olapade Olaopa E O,Kiguli S.Competency based medical education in two Sub-Saharan African medical schools[J].Adv Med Educ Pract,2014,9(5):483-492.
G420
B
1671-1246(2017)23-00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