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夢涯 王雪垠
鄭州財經學院
人口老齡化視域下的養老金融改革路徑探索
黃夢涯 王雪垠
鄭州財經學院
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60周歲以上人口數量于2015年即已達到2億以上,占比接近人口總數兩成,而且這一比例正逐年攀升,社會專家預計我國將于2050年邁入“超老齡化社會”。因此,如何妥善保障養老、緩解因老齡化而產生的衍生問題,成為時下國家和政府布局發展、謀定策略的重要議題。本文主要以養老金融為研究對象,簡要闡述了養老金融改革的背景及養老金融產業存在的現實問題,并結合現狀和發展目標提出了當前形勢下養老金融改革的若干思路,以期為進一步推動養老金融課題研究、有效緩解老齡化的負面影響提供理論參考。
老齡化社會;養老金融;養老產業;改革思路
在《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產業若干意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相關政策法規的通力支持下,鼓勵與發展養老產業、加速養老金融改革已成為解決老齡化社會問題的必由之路。而在養老保險制度的不斷優化和完善,以及逐步形成體系的當下,“養老金入市”也愈來愈受到業界關注。從整體上看,實踐中的養老產業組成不僅包括了傳統意義上的養老儲蓄資產金融管理業務,還結合了通過購買、合作等多元化渠道吸引市場主體對養老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業務,為之后養老金融改革開拓了寬泛的業務基礎。但由于與養老金融政策相配套的機制體制仍存在一定缺漏,再加上社會各界存在不同層面的認知偏差,使得養老金融改革步伐有所放緩,亟待進一步促進社會、業界與人民群眾之間的交流溝通,基于現行養老保險制度,將改革重點聚焦于養老服務市場的拓展,切實地將養老金融改革措施落到實處。
(一)增值率發展緩慢。相較于其他產業行業,養老金融產業在國內發展尚處于初期階段,因而從整體上看,養老金的規模仍然偏小,且發展緩慢,能夠創造的價值也只能與之規模相對應,收益相對較少。據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單憑養老金現有存量所產生的收入并不能完全覆蓋養老支出,多數時候仍需要依賴于政策的財政轉移支付來解決養老資金的短缺。
(二)市場化程度較低。目前,在國家和政府的大力推動和支持下,“全面覆蓋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險政策已逐步得到落實,但仍處于基礎推廣和普及期。而相對于養老產業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市場需求,我國養老金融發展顯得較為滯后,而各方面的不成熟不僅使得養老金市場化運營程度不足,養老金資產管理水平偏低,也使得養老金保值增值長期處于一種高壓狀態下。
(三)產業供給能力弱。養老產業與其他產業一樣兼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卻需要較長時間方能夠體現,因而在時間效益上常為人所詬病。由此,一些社會金融資本對養老產業的投入意愿并不強烈,導致專注于養老金融發展的金融供給不足,使得養老產業在產品、服務等各方面的建設過程中普遍存在著“融資困難”的現象,進而不同程度上制約了養老產業的有序發展。
在人口老齡化趨勢愈演愈烈的當下,如何有效利用養老資金和盤活養老產業,成為養老金融改革道路上的重要議題。對此,筆者提出了以下幾點思路:
(一)應當優化和完善現有養老金融機制體制。建立健全養老金融制度是促進金融業務與養老產業對接、實現養老金融創新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在大刀闊斧推動養老金融改革的道路上,首要夯實制度基礎,確保沿老金融體系的系統性、規范性和科學性。即,要積極推動多元化、多層次的養老金融機制建設,例如,結合現狀和發展目標打造,將養老產業金融、養老服務金融和養老金金融集合于一體,打造與老齡化社會發展趨勢的現代養老金融體系。其次,要鼓勵和支持社會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到養老產業和養老金融發展和改革當中,例如,創建綜合型養老金融平臺,為養老產業發展提供更多具有個性化、特色的金融服務和產品;又如,按需調整養老金融業務的市場準入門檻,吸引更多的金融主體加入養老產業發展隊伍,為養老金融業務提供充裕的金融產業供給。
(二)應當加大對養老金融改革的政府扶持,探索更多適合養老金融發展的投融資渠道。即,首先應結合具體現狀,制定合宜的財政貼息貸款政策;根據發展目標,制定以養老產業發展為主題的稅收優惠;按照實際需求,出臺支持養老服務、產品創新的相關政策,加速養老產業建設。其次,應當在現行養老保險基金制度的基礎上,以“保障養老基金收入穩定、持續、充裕”為目標,探索建立集合“社會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職業)年金”、“個人儲蓄養老保險”于一體的養老金統籌管理機制。再者,應當在總結先前經驗的基礎上,加速完善養老金投資體系,在確保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有目的性、針對性地拓展養老基金的投資范圍。例如,靈活運用股權、債權來投建公共基礎設施、民生工程;合理運用養老資產支持城鎮化項目建設等,在不斷提升養老金資產管理水平的同時提高養老金的投資效益。
綜上,人口老齡化已成為當前不可回避的、相關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黨和國家在多個重大會議上亦反復強調:“各地政府在全面發展經濟、保持經濟增長速率的同時必須堅持對‘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做好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一切準備?!币虼?,業界應當給予“促進養老產業與金融業的融合發展,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構建多元化、多層次、人性化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等改革方法高度重視,以正確運用和引導養老金融產業規范發展,使之能夠真正滿足社會養老金融需求和發展。
[1]夏玉梅,李長明,吳昊.關于發展我國養老金融的觀點淺析[J].經濟管理:全文版,2016(8):00263-00263.
[2]屈燕,鄭秉文.養老金改革:戰略之辯——2015:養老金三支柱全面深化改革[J].當代金融家,2015(7):70-74.
[3]曾霄羿,陳昊,程憲雯,等.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養老金融服務模式探析[J].中國科技投資,2017(2):31-33.
[4]葉兵,許志偉,管毅平.提高退休年齡對社會福利的影響——金融改革背景下的動態分析[J].中國經濟問題,2017(4):14-26.
[5]姚金海.金融危機背景下OECD國家養老金投資運營管理改革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6(2):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