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云
中共公主嶺市委黨校
淺析現代農業的發展路徑
鄭 云
中共公主嶺市委黨校
現代農業是指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發展農業,用現代新型農民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建設現代農業,必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著眼于促進農民增收,大力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現在,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時期,發展現代農業是農業的必由之路。
現代農業;發展思路;保障
1、標準化生產。通過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成熟的經驗組裝成農業標準,推廣應用到農業生產和經營活動中,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從而取得經濟、社會和生態的最佳效益,達到高產、優質、高效的目的。它融先進的技術、經濟、管理于一體,使農業發展科學化、系統化,是實現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2、機械化作業。是指運用先進設備代替人力的手工勞動,在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中大面積采用機械化作業,從而降低勞動的體力強度,提高勞動效率。所謂全過程的機械化,應包括選種、育秧、整地、播種、施肥、除草、灌溉、收割、脫粒、烘干、倉儲、加工、包裝、運輸等從種植到餐桌所有環節的機械操作。
3、科學化技術。科技是農業向現代化進化的動力源泉。農業生產技術科學化,其涵義是指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從而收到提高產品產量、提升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保證食用安全的效果。
4、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是以資源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戶和生產基地為基礎,以龍頭企業或合作經濟組織為依托,以系列化服務為手段,以實行生產布局規模化,種養加、農工商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生產經營模式。可以說,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過程就是農業現代化的建設過程。
5、信息化服務。農業信息化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系統為農業產供銷及相關的管理和服務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以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力和經營管理效率的過程。
1、發展思路。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按照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總要求,繼續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全面推進農村法治建設,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突出抓好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粗放經營向集約發展轉變,分散生產向規模經營轉變,資源消耗向環境友好轉變,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2、發展方向。通過5-10年的努力,使公主嶺市現代農業呈現以下四大特征:
一是設施先進。連棟大棚、工廠化種養殖、智能化管控等高標準設施廣泛應用,主要生產過程全面實現機械化。優勢主導產業設施建設,實現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相對集中連片,基本形成集約化生產和區域化布局優勢,基本實現農業設施裝備現代化。
二是產業融合。城鄉生產要素有效流動,資源配置趨于合理,全面增強優質農產品生產能力,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持續推進農業現代服務業發展,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面拓展農業發展空間。
三是質量安全。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和供應成為主流,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完善、覆蓋城鄉,農產品溯源體系基本確立,農產品從產地到餐桌真正實現全過程監管,確保城鄉居民放心消費。
四是環境生態。城鄉規劃互相協調,產業布局合理優化,進一步加快有機循環農業和生態觀光農業發展,建立完善的農村生態體系。
1、提高思想認識。從思想上提高對現代農業重要意義的認識,是搞好現代農業的前提。必須加強輿論導向,大力宣傳并充分認識發展現代農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大意義,消除思想障礙,克服畏難情緒,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省、市的戰略部署上來,把發展現代農業放在統籌城鄉發展的大背景下來謀劃,著力提高各級干部和廣大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思想認識,增強他們發展現代農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從而自覺地投身到發展現代農業的偉大實踐中來。
2、堅持規劃先行。要堅持規劃先行、科學論證,尋找正確的發展路徑,加快推進規劃編制出臺,為全面提高我市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重要支撐和有力指導。
3、加大投入力度。不斷開辟新的農業投入渠道,逐步形成農民積極籌資投勞、政府持續加大投入、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各級政府要調整支出結構、固定資產投資結構和信貸投放結構,提高財政支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盡快形成發展現代農業的穩定資金來源;鼓勵引導農民投資現代農業,充分發揮農民在發展現代農業中的積極作用;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現代農業建設,綜合運用稅收、補助、參股、貼息、擔保等手段,為社會資金投資現代農業創造良好環境。
4、培育新型農民。要圍繞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以提高文化水平、科技素質、職業技能和經營能力為核心,以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農村生產經營型人才為重點,著力打造服務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數量充足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充分發揮農村現代遠程教育網絡、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網絡、各類農民教育培訓項目、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各類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的主渠道作用。圍繞農業生產服務、農村社會管理和涉農企業用工等需求,加大新型農民培育力度,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5、形成發展合力。發展現代農業是一項巨大和復雜的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行行業業。要建立地方政府主要領導負總責、部門齊抓共管、逐級負責的工作制度,逐步完善職責明確、密切協作的運行機制。要進一步完善“結對子”“村企共建”等幫扶措施,鼓勵、引導和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個人到農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要積極研究制定金融支持、工商稅收、財政投入、規劃建設、用水用電用地、農村勞動力職業培訓和轉移就業、社會保障、激勵人才和基層干部等方面優惠政策,為現代農業建設創造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