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亞軍
唐山學院
企業會計準則與企業所得稅法的差異問題研究
宋亞軍
唐山學院
我國在2006年2月頒布《企業會計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之后,20近兩年,財政部陸續發布了一些準則解釋、會計處理規定等。本文先分析兩者的差異表現,接著提出協調差異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最后結合我國的國情給出一些建議。
企業所得稅;準則;差異
隨著會計準則的不斷完善,稅法體系不斷形成,兩者在收入、成本、費用、資產方面的處理方式差異逐漸增大,使得所得稅的計稅基數遠遠的偏離了會計中的利潤總額。
2017修訂版《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指出:收入,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我國企業所得稅規定,企業以貨幣形式取得的收入,為收入總額。二者在基本概念上有所差異,但不能判定誰的范圍寬與窄。分析企業所得稅法中的視同銷售的情況,例:尚彩化妝品公司將自產的化妝品無償贈送給本企業以為的其他人,實際成本是40000元,同類產品不含稅價為50000元。
借:營業外支出 48500
貸:庫存商品 4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8500
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的規定,企業發生的這種捐贈應當確認收入,計算應納稅所得額50000-40000=10000元。
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企業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支出都可以扣除。以公益性捐贈為例,公益性捐贈與企業日常的經營活動無關,會計賬務處理將其計入營業外支出。按照企業所得稅的2017修改后的最新規定,“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準予結轉以后三年內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公益性捐贈會計上計入“營業外支出”,且不存在扣除比例的限制;在企業所得稅中,規定了允許扣除的比例,為了計算稅,需要納稅調整。
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所得稅的差異主要有以下原因:
企業會計準則的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即企業處理交易或者事項不僅應依據其法律形式,必要時應透過法律形式,分析其經濟實質。企業所得稅中分析應納稅所得額時針對涉稅事項,就不能由稅務會計人員根據自己的職業經驗判斷、估計。又如,會計中謹慎性原則的應用,企業在必要時可以對資產計提減值準備金,解決企業虛盈實虧的狀況,有利于財務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但計稅時要根據實際情況,沒有發生的不可預測,否則有偷稅嫌疑。
稅會差異過大,稅收核算成本和稅收遵從成本逐漸提高,避稅的可能性加大,使得稅務機關監管成本提高和稅收收入下降,最終導致稅收征管效率較低,不利于稅收征管、稅收檢查工作的進行。過大征管工作量給稅務機關帶來麻煩,而且可能造成稅款的流失。最終可能會因時間差異少繳稅款的目的,稅務機關的征管成本較大,不符合稅收工作目標。
實際工作中,有些單位的會計人員既負責記賬又負責報稅,如果沒有及時的更新補充稅務知識,可能會帶來很大的風險。比如,對稅收優惠政策的不及時,不全面,導致不能為企業節稅。
案例:甲公司為開發環保設備的企業,2016年,由于開發某節能環保設備項目,接受一項政府補助350萬元,補償其研發項目支出。2016年8月收到款項,但研究項目正式啟動是在2017年3月份,并于2017年全部用于研發支出,未形成無形資產。企業會計處理如下:
2016年8月
借:銀行存款 3500000
貸:遞延收益 3500000
2017年3月
借:管理費用 3500000
貸:銀行存款 3500000
借:遞延收益 3500000
貸:營業外收入 3500000
本案例,如果350萬的政府補助確實屬于不征稅收入,但企業理解錯誤,就會發生如下申報:2016年納稅調減300萬元,2017年納稅調增300萬元。此時,稅收風險:2016年將未計入“營業外收入”的財政性資金進行納稅調減,本年度少計了收入。那么,正確申報應為:2016沒有影響,2017年在收入類納稅調減300萬元,在扣除類納稅調增300萬元。
結合我國的國情,工作做到分離,又做到協調,保留差異,又相互借鑒。不能追求完全的、徹底的財稅分離或財稅合一。
國家稅務總局應當與財政部加強溝通與合作。企業所得稅的立法機構在立法之前會對準則進行研究,將準則作為重要參考。企業所得稅的計算,我們采用間接的方法,借助報表中的利潤進行納稅調整,差異越大,調整的內容越多,工作繁瑣。
在稅務稽查中,財務人員與稅務人員基于同一業務的不同理解屢見不鮮。企業所得稅中視同銷售收入的情況做了具體規定,以保證稅收。企業會計準則沒有使用視同銷售收入這一概念。在實際會計處理中,企業自產的產品用于投資、抵償債務、發放股利,同正常的銷售的處理一樣,也做收入的確認。
[1]梁偉樣.稅務會計.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