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小燕 ,石 崢
(1.臨夏回族自治州人民醫院,甘肅 臨夏 731100;2.西南交通大學醫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化療藥物臨床使用中的職業防護與護理體會
年小燕1,石 崢2
(1.臨夏回族自治州人民醫院,甘肅 臨夏 731100;2.西南交通大學醫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分析化療藥物對醫護人員造成的職業危害,探討化療藥物職業危害防護對策。通過加強職業安全教育,規范操作流程,掌握化療藥物的使用方法和適應證,加強衛生監督和生物監測,降低化療藥物的職業危險性,維護醫護人員健康。
化療藥物;職業危害;職業防護
隨著癌癥發病率的不斷上升,化療已成為除手術和放療外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許多化療藥物雖能殺傷癌細胞,但對正常細胞及組織也有毒副作用,大部分化療藥物具有細胞毒性,有些化療藥物甚至是致癌物質。由于職業關系而暴露在危險環境中,從而可能損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情況稱為職業暴露。醫護人員在臨床工作中容易通過藥液、粉末的飛濺經呼吸道、消化道、皮膚黏膜等吸收化療藥物,從而對自身健康造成影響,具有潛在的職業危害。因此,經常接觸化療藥物的醫護人員必須嚴格掌握化療藥物相關知識,以免發生職業暴露。有資料顯示:醫護人員、預防保健人員、實驗室人員以及有關的監管人員、護工等是職業暴露的高危人群,其中以護士居首。職業暴露對醫護人員的危害是致命的,很多資料顯示,化療藥物的職業危害已非常嚴重,因此對化療藥物的職業防護應引起高度重視。我院消化科在對156例化療患者化療藥物使用過程中嚴格執行操作規程,規范化療,加強個人防護,避免了職業暴露,防止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我院消化科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收治化療患者156例,其中男性89例,女性67例;年齡最大88歲,最小17歲,平均52.5歲;均行4~6個療程的化療。
化療藥物外溢是指在化療藥物使用及配制過程中,藥物意外溢出暴露于環境中,如皮膚表面、地面等。化療藥物外滲是指化療藥物在輸注過程中滲漏到皮下組織[1]。化療藥物外滲性損傷發生率為0.1%~6.0%。因此,化療藥物外滲是化療藥物使用中最常見的安全問題之一[2],如果不能得到及時處理,則會引起局部紅腫、皮下及深部組織灼燒痛甚至壞死,嚴重者甚至需要手術治療或者截肢。
在溶解配制藥物時,藥粉未被溶媒浸透或未將溶媒沿安瓿壁緩慢注入瓶底就開始晃動;打開安瓿時未用無菌紗布墊著以防劃破手套;打開冷凍粉劑安瓿時,將藥粉撒出;未用較粗的針頭來降低注射器壓力,注射器與針頭安裝不牢固,有藥液漏出。
操作臺窗口較小,限制了操作人員的活動,不方便操作;操作者對配制化療藥物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職業危害不重視或存有僥幸心理;沒有意識到化療藥物包裝破損也會導致藥物外漏。
醫護人員未戴手套即接觸患者血液,對手術中可能發生血液噴濺的情況沒有有效的防護措施,違反操作規程或對使用過的銳器處置不當。這些都是由于醫護人員對職業暴露的防范意識薄弱所導致的。
脫發是常見的化療藥物毒性反應。化療藥物進入人體后,抑制了毛發根部細胞群的有絲分裂,致使此處細胞無法更新,從而導致脫發。
骨髓抑制作用常見于阿霉素、甲氨蝶呤、環磷酰胺等化療藥物,具體表現為血小板下降、白細胞減少。
環磷酰胺、長春新堿等藥物均可引發原發性卵巢功能衰竭、閉經等不良反應;護理人員若在懷孕前和懷孕期間接觸此類化療藥物,可能對胎兒的生長發育產生不利影響,嚴重的甚至導致胎兒先天畸形。
致癌作用是由于化療藥物可對外周血淋巴細胞DNA造成損傷,使淋巴細胞的染色體突變而引起的。
有研究表明,隨著與化療藥物接觸時間的增加,脫發、月經不調、白細胞減少等癥狀會越來越明顯[3]。醫護人員常因沒有做好充分的防護準備而造成不良后果[4]。
4.1.1 加強管理,完善化療藥物防護設備 醫院應重視醫護人員職業安全問題,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嚴格執行,確保各項防護措施落實到位;定期對經常接觸化療藥物的醫護人員進行體檢,將孕期和哺乳期醫護人員暫時調離原崗位,避免其直接接觸化療藥物。實行化療藥物集中配制制度,若沒有條件集中配制,應在操作間和走廊安裝空氣流通設備,從而降低藥物配制過程中對醫護人員造成的傷害和對環境的污染。同時配備各種防護用品,如防護鏡、防護衣、乳膠手套等。
4.1.2 制定安全操作規程,落實防護措施 操作人員應常規佩戴口罩、專用手套、防護鏡、一次性無滲透隔離衣。更換藥袋時插入輸液管要迅速,同時避開加藥口,防止藥液滲出;使用軟包裝全密閉式輸液器(無排氣管),防止有毒氣體泄露至空氣中。醫護人員要注重飲食調理,攝入含高蛋白、大量維生素B及維生素C的食物,多喝牛奶,多吃雞蛋、水果、蔬菜以提高機體免疫力,積極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為經常接觸化療藥物的醫護人員,建立健康檔案,定期體檢,定時抽血檢查肝功能、血常規及免疫功能等。同一醫護人員應避免長期接觸化療藥物。
4.1.3 樹立職業防護意識 醫護人員要樹立職業防護意識,盡量減少與化療藥物的接觸,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對接觸化療藥物的醫護人員進行崗前培訓,提高其對化療藥物職業危害的認識,不在工作區域摘口罩、飲水或進食,定期體檢等。
醫護人員應嚴格遵守操作規程,掌握化療藥物相關知識,接受專業知識培訓,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崗;聯合用藥時,遵循刺激性遞進原則,先輸刺激性較小的藥物,再依次輸入刺激性較大的藥物;加強護理操作技能培訓,提高靜脈穿刺一次成功率,減輕患者痛苦;合理選擇穿刺部位,避免使用已損傷或已硬化的血管,不在同側或同部位重復穿刺[5];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隨時詢問患者是否感到疼痛或腫脹,防止穿刺針滑動和扭曲。
化療前向患者詳細介紹化療藥物的特點、作用、使用目的和方法以及可能出現的副作用與不良反應等。確保靜脈穿刺一次成功是防止化療藥物外滲的主要方法,爭取患者配合是防止藥物外滲的關鍵[6]。告知患者如果有腫脹、疼痛等感覺時應當立即關閉輸液開關,以便護士正確判斷藥物是否外滲,并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患者在輸液時應盡量減少就餐、去衛生間等活動,注意針頭是否移位,以免造成藥物外滲。
增強醫護人員工作責任心,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密切觀察用藥患者反應,強化對藥物外滲后果的認識,并從思想上重視起來。做好記錄,時常詢問患者感受,為患者著想,將意外發生率降到最低。
根據我國《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的規定,醫院應當將醫療廢物集中分類存放并進行統一處理。為避免化療藥物污染室內空氣,凡接觸過化療藥物的用具,一律統一采用堅固防漏的容器收集,并標明“細胞毒性廢棄物”,避免他人接觸,由專人進行統一焚燒處理[7]。殘留藥液不能直接排入水池,患者排泄物等應按污物集中焚燒,由專人操作。
化療前常規放置中心靜脈導管或靜脈留置針,一旦發生藥物少量外滲,應盡快將血液和滲藥抽掉,并以普魯卡因2 ml+地塞米松5 mg+生理鹽水10 ml局部封閉,使用冰袋間斷冷敷,硫酸鎂濕熱敷等。另外,可采用中藥復方大黃制劑[8](大黃、黃柏、丹參、三七粉、二甲基亞砜)熱敷(長春新堿)或冷敷(除長春新堿外的其他化療藥物)。我院156例化療患者中,發生藥物外滲的36例,立即用普魯卡因2 ml+地塞米松5 mg+生理鹽水10 ml局部封閉,第二天改用中藥復方大黃制劑熱敷,連用3天。35例患者局部疼痛、腫脹、破潰癥狀明顯減輕,一例患者放棄治療。
目前,化療已成為除手術和放療外治療癌癥的主要手段之一。醫護人員操作過程中,如不加強職業防護,可因藥物經皮膚、黏膜、呼吸道等吸收進入人體,引起造血系統等不同程度的損傷,常表現為血小板減少、口腔潰瘍、脫發等,嚴重者還會產生遠期毒性作用,如致癌、致畸、致突變等。我們通過對收治的156例化療患者采取以上措施,在化療過程中加強管理,完善化療防護設備,加強培訓,規范操作,把安全防護放到首位,提高了醫護人員的自我防護意識,減輕了化療藥物使用中的職業危害,提高了醫護人員對職業暴露的重視程度,對促進醫療安全、醫護人員身心健康起到了積極作用。
[1]婁婷,黃幼含.腫瘤化療藥物滲漏的預防與處理[J].中華實用醫藥雜志,2004,4(1):81-83.
[2]張敏,李武平.抗腫瘤藥物外滲性損傷的防護研究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4,21(4):45-47.
[3]賈曉燕,李慧莉,李榮香.化療用藥對醫護人員的危害與防護[J].護理學雜志,2001,16(4):243-244.
[4]戴青云,王立英,劉惠美,等.醫護人員職業性損傷的危險因素及防護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7):532-533.
[5]李素雯.腹腔化療的護理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04(3):220-222.
[6]齊成云.化療藥物外滲原因分析及護理[J].臨沂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05,27(4):904.
[7]顧菊鳳.腫瘤科護士健康影響因素與干預措施[J].醫學與社會,2012,25(1):27-29.
[8]劉興,金得芹.復方大黃制劑聯用治療腫瘤患者化療引起皮膚毒性反應的臨床療效研究[J].齊魯藥事,2012(1):45-47.
R473.1
B
1671-1246(2017)23-01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