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敬聯
廣西壯族自治區建筑科學研究設計院
探討商業建筑結構設計措施及合理性分析
譚敬聯
廣西壯族自治區建筑科學研究設計院
本文通過實際工程案例,對商業建筑的基礎設計及結構設計合理性進行了詳細分析,以供類似工程參考。
商業建筑;結構設計;合理性
某商業建筑由1#樓5層全商業和11,12#樓22層辦公及酒店組成。1#、11#、12#建筑地上5層和地下2層。1#、11#、12#層高:1層為6.0m,2~5層各為5.4m。11#、12#樓5~22層層高均為3.6m。結構體系:1#樓為框架結構,11#、12#樓為框架-剪力墻結構。基礎形式為11#、12#樓為平板式筏形,1#樓為柱下條形基礎+加防水板。5層以下建筑功能均為商業;建筑地上l,2層為獨立街鋪,3~5層為大商場以及餐飲區,6層以上為辦公室和酒店公寓。地下一層為大型商業超市和設備用房(層高7.0m),地下2層為車庫和消防水池等設備用房(層高為4.20m)。本工程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建筑結構安全等級為一級;抗震設防類別:商業營業面積≧7000m2為重點設防類,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15,設計抗震分組為第一組,建筑場地類別為Ⅱ類,建筑的設計特征周期為0.35 s;基本風壓0.4 kN/m2,地面粗糙度為B類。根據GB 50223--2008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中3.O.3的規定,應按高于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1度的要求加強其抗震構造措施,其框架抗震等級在原基礎上提搞一級。
本工程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甲級。本工程所有地上單體均位于一個大地下室上,地下室層數2層,基礎板面標高一15.400m,持力層為中風化安山巖,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為 fak =600kPa;故基礎形式采用1#柱下條形基礎加抗浮壓重防水板和11#及12#平板式筏基。抗浮水頭11.26m。根據水頭較高,1#樓需加1.4m壓重解決抗浮問題,局部純地下室部分加壓重及抗浮錨桿解決抗浮問題;1#基礎底板厚0.6 m,11#和12#平板板厚為1800mm。復核地基沉降變形計算因地質承載力較大,驗算基礎最大沉降量約為30mm,在地基規范要求范圍內。
3.1平面結構布置選擇及優化
商業項目往往要滿足建筑大空間功能要求,外形復雜,平面較不規則,通常存在大跨度、大懸挑結構,同時,考慮到設備、管道等對凈空影響,梁高受到控制,因此梁端采用加腋等手段對梁截面進行優化,個別部位受建筑功能限制考慮采用鋼-砼混合結構,更好地滿足建筑功能處理能提升商業整體空間。規則柱網樓面梁采用框架梁+井字梁形式布置。對于柱跨的商業(12.6mx9m, 9x9m)主受力框架梁截面可控制在400mm×900~1000mm;次梁300mm×700mm。商業間通道連橋梁高控制在1.2m 以下,并且應至少設置2 道樓面梁以保持平面外穩定性。跨越商業間通道跨度不大于20m時梁應優先考慮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布置平行或者交叉梁,若主受力梁為次梁,應伸入兩端主框架至少一跨形成連續梁以減小跨中彎矩及撓度,同時也可減小邊跨框架梁的扭矩,增大兩側結構的牢靠聯接。由于連橋面考慮進平面不規則及整體作用,水平力的傳遞及平面薄弱點出現,連橋板厚應適當加厚,板配筋按0.25%雙層雙向通長配置加強構造。大中庭結構設計要點:采用鋼-混凝土混合結構,沿洞口周邊設置斜鋼梁,鋼梁高度控制在約1.2m,跨度控制在30m 以下,鋼梁端部支承于柱或混凝土框架梁處。自動扶梯端部應設置一道封口梁。由于大中庭跨度較大,組合結構剛度偏小,考慮到自動扶梯荷載較大且有一定的動力作用,中庭樓蓋剛度應適當加強,鋼梁除應滿足承載力要求之外,可采用增加剛節點、加勁肋、增加腹板厚度等措施以減小彈性撓度,滿足舒適度要求。小中庭結構設計要點:采用混凝土結構,柱框架梁為大跨度梁(跨度不大于20m)或懸臂梁,梁高控制在1.2m 以下。在荷載較大的位置,次梁亦可布置為懸臂方向,以減少主梁的負擔。懸臂梁及大跨度梁可按受力及撓度要求設計為變截面,便于管線的布置,盡量減小對凈空的影響。走廊大懸挑梁布置及截面優化方法:商業走廊懸挑長度一般在5m 以內,結構可采用框架梁懸挑+橫向次梁的布置方式以減小框架梁根部彎矩。框架梁懸挑端一般與內跨同寬,通過增大懸挑端梁高以提高承載力,但一般不超過1.2m。
3.4基礎及底板選型
根據地質勘察詳細報告,底板面(標高約-15.4m)已進入土層中風化安山巖,承載力特征值fak = 600 kPa,承載力較高,均采用天然基礎。本工程應考慮抗浮設計,抗浮水頭約11.26m,技術措施上采用壓重加抗浮錨桿抵抗。D160 錨桿(錨桿長按8m,入持力層中風化安山巖8m 內,極限側阻力特征值取均值約120Kpa),抗拔承載力特征值約360kN。壓重量(取底板厚度600mm,壓重層厚1400mm,其壓重荷載為0.6*25+1.4*20+0.18*25*2+0.8*18=66.4kN/m2),即整體抗浮剩余水浮力為:11.26*10*1.05-66.4=51.83kN/㎡;換算錨桿分布間距為√360/51.83=2.64m,抗浮錨桿間距按2.5m設計;僅設于純地下室部分,施工要求主體結構完成及壓重料回填后方可停止降水處理,否則僅地下室部分整體抗浮會存在安全隱患問題。
3.5地下室樓蓋結構選型
首層室外覆土厚0.60m,沿著建筑物周邊設有消防車道,覆土自重和消防荷載及跨度等較大;且結構頂板又作為塔樓嵌固端考慮。即采用現澆梁板式結構形成較好樓層剛度,板厚根據規范要求取值室內180mm,室外有覆土區域按250mm;板最小配筋率按0.25%考慮,并且采用雙層雙向通長配置。框架梁梁高按跨度l/12~18取值,一是保證結構變形安全穩定性,二是考慮地下一層商業空間使用,梁高控制范圍在0.8~1.0m之間。由于地下水位較高考慮工程成本經濟性,抗滲等級分段取值如底板,-2層外墻按P8,其余均地下室外墻和頂板與覆土或水接觸構件按P6考慮。
綜上所述,商業建筑結構設計通長面臨大跨度、大懸挑、超長等難題,通過實例對以上問題的論述,只要合理把握建筑結構之間的關系,各專業緊密配合,通過合理布置的結構構件,即可做到結構體系清晰、傳力途徑合理,受力明確。另外,對于復雜的商業項目,在方案階段,結構專業應及早介入,這是整個項目設計過程中結構合理性、經濟性影響尤為重要的一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