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如何定義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其行為表現主要有哪些?
答:普遍認為,發生在中小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社交行為等手段,實施毆打、侮辱、孤立造成傷害的,均屬于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一般情況下,欺凌者明顯比受害者強,而欺凌或暴力行為是在受害者未能保護自己的情況下發生的。需要指出的是,具有意外、突發性質而非預謀、惡意的傷害行為,例如學生間玩耍、打鬧出現的意外傷害,只能列入廣義的校園安全范疇,不能定義為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
對受害者進行惡意物理性攻擊,是較為常見的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行為,如拳打腳踢、掌摑拍打、推撞絆倒、拉扯頭發、撕脫衣裳、使用管制刀具或棍棒攻擊受害者等。此類行為傷害明顯直接、程度較深,受關注度也較高。
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行為有很多種,常見的有:1.給受害者起侮辱性綽號,指責受害者無用、侮辱其人格等;2.干涉受害者個人財產;3.傳播關于受害者的消極謠言和閑話;4.恐嚇、威迫受害者做不想做的事;5.讓受害者遭遇麻煩或令受害者招致處分;6.中傷、譏諷、貶抑受害者的體貌、性取向、宗教、種族、收入水平、國籍、家人或其他;7.分派系結黨,孤立或排擠受害者;8.敲詐受害者,強索金錢或物品;9.畫侮辱畫、寫侮辱性的文字;10.在網上或公開場合發布具有人身攻擊成分的言論。
問:孩子出現哪些異常,表明其可能受到欺凌或暴力?如何及時發現孩子的異常表現?
答:研究發現,當孩子發生以下變化時,表明其有可能遭受欺凌或暴力,或者有被欺凌的危險,需要引起注意:1.孩子的衣服、書本等個人物品被損壞,如有撕痕、遺失等;2.孩子身上有難以解釋的傷口,如割傷、瘀青等;3.孩子害怕上學,害怕路過學校,或者是害怕參加集體活動;4.孩子上下學的路徑變得不合理,或是花更久的時間上下學;5.孩子對課程忽然變得沒有興趣,或是表現變差;6.孩子回家后,經常情緒低落;7.孩子經常以生病等理由缺課;8.孩子如廁習慣改變,如憋著回家才上廁所;9.孩子睡眠品質下降,或是常做惡夢,突然變得食欲不振;10.孩子缺乏自信,自我認同感差,有憂郁征兆。
梳理媒體報道的一些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案件,不少案件中的受害者都曾流露出一些負面情緒,但并未引起家長、老師的足夠重視。例如2016年4月發生的“山西運城15歲少年被圍毆致死”事件,受害者父母曾向媒體表示,從2015年11月開始,孩子幾次說不想住校、不想上學,家長也沒有放在心上。如果這名少年的父母能及時跟孩子溝通,把孩子的異常行為放在心上,或許可以避免悲劇。
針對學生出現的一些異常表現,《意見》要求,學校要注意加強師生聯系、密切家校溝通,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情緒和同學關系狀況,特別要關注學生有無學習成績突然下滑、精神恍惚、情緒反常、無故曠課等異常表現,并分析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對可能的欺凌和暴力行為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控制。
問:出現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后,學校、家長、受害者分別該如何處理和面對?
答:對于不算嚴重的欺凌事件,學校應該遵循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進行處理,例如可以由班主任、政教處等對涉事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認識到錯誤,并在事后進行跟蹤觀察,避免學生屢次犯錯、屢教不改。而對于較為嚴重的暴力事件,不少學校表現得有點手足無措,往往采取息事寧人的態度進行處理,殊不知這樣做可能讓事件朝不良的方向發展,例如引發“校鬧”事件等。因此,依法依規進行處理,是學校處理此類事件的不二法門,《意見》就此明確了基本思路:一是對實施欺凌和暴力的學生,學校和家長要進行嚴肅的批評教育和警示談話,情節較重的,公安機關應參與警示教育;二是對屢教不改、多次實施欺凌和暴力的學生,應登記在案并將其表現記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必要時轉入專門學校就讀;三是對構成違法犯罪的學生,要根據相應的法律法規予以處置,區別不同情況,責令家長或者監護人嚴加管教,必要時可由政府收容教養,或者給予相應的行政、刑事處罰,特別是對犯罪性質和情節惡劣、手段殘忍、后果嚴重的,必須堅決依法懲處。
家長處理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時,要講理講法,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個別家長在得知孩子受到欺負后,馬上叫上親朋好友氣勢洶洶地趕到學校,非要“修理”施暴的學生不可,這樣做的示范作用危害極大。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一些不良情緒和極端處事方式會在耳濡目染中傳染給孩子,導致孩子出現暴力行為。當然,當得知孩子受到欺負后,父母也不能不聞不問、沉默面對,而應該通過多種途徑了解情況,除了安慰、鼓勵孩子勇敢面對外,還應積極與學校聯系,在學校的主導下與涉事學生的家長進行溝通,協商解決問題。
現實中,很多受到欺負的學生不敢把事情告訴老師、家長,擔心受到施暴者變本加厲的欺負,等到家長發現時,孩子可能已經受到很嚴重的創傷,甚至長大后還會留下心理陰影。因此,我們一定要告訴孩子,遇到這種現象,一定要第一時間說出來,老師和家長會主持正義,懲罰施暴者。
(綜合教育部網站、《民主與法制》、《中國青年報》、《世界教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