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纷x:
育邦沒有直接說話,而是躲在詞語構成的景象之中,通過景象表達他的真正意思。一般來說,我們把這種詩歌方法叫作表現。這種詩歌表現與德國表現主義藝術相關而完全不同。而且它與含蓄以及更深的詩歌晦澀也不相同,因為在這里,只是形式隱藏,而不是意義隱藏。它的意義部分幾乎都是鮮明的,“殘陽照映在骯臟的河面上/河水不顧廉恥/繼續滌洗著整飭的青石”,河面不僅是骯臟的,而且是沒有廉恥的。它的“滌洗”恐怕不是真正意義的滌洗,而是帶有反諷意味的污染。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升格式反諷,將卑劣之物提升到崇高之中,讓其自動顯現丑陋的外形。而河面本身究竟代表著什么?我們可以找到比較多的對應之物,不管是在什么樣的環境之中。而詩中讓我尤為欣賞的是兩種景象,一種是房屋骨骼仿佛十字架,這是一個比較奇妙的帶有拯救氣息的比喻;另外一種是“它那驚恐的瞳孔中/閃爍著舊山水的灰燼”,這里面不僅凝聚著育邦的深厚寫作功力,而且其制造的現代美學境界,其本身的漢族詞語魅力,讓人唏噓不已。
磚與瓦歸于塵土
回到原點
房宇被時光所肢解
惟余蒼老的骨骼
矗立在裕溪河的左岸
像漫漫黑夜中的十字架
兀立在這物質繁盛的時代
鮮花已凋謝,鼓聲已停歇
河水帶走了數不清的草席
——每一副草席都承載著一副的命運
它們曾經是那么迥然不同
但最終又混淆在相同的記憶中
殘陽照映在骯臟的河面上
河水不顧廉恥
繼續滌洗著整飭的青石
一只黑色而孱弱的野貓
從碼頭上急速穿過
它那驚恐的瞳孔中
閃爍著舊山水的灰燼
一場潰敗,由來已久
如此悠遠而慢惰
并通往未來
(選自本刊2016年第1期“首推詩人”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