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凱
【摘 要】開展校企協同創新,助推區域經濟發展是目前高職教育的發展趨勢之一。協同創新作為一種新型的創新理念和模式,它將給江蘇省航海類高職院與港口企業服務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本文從江蘇省政府、航海類高職院和港口企業的不同角度出發,提出了航海類高職院校和港口企業協同創新助推江蘇省區域經濟發展的實施辦法。
【關鍵詞】航海類高職院;港口企業;區域經濟;協同創新
開展校企協同創新,助推區域經濟發展是目前高職教育的發展趨勢之一。協同創新作為一種新型的創新理念和模式,它將給江蘇省航海類高職院與港口企業服務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協調作用、高職院校的支撐作用與企業的保障作用,構建多方位的合作保障體系,完善體制機制創新、組織創新和環境創新,實現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關于江蘇省航海類高職院與港口企業協同創新服務區域經濟的實施辦法,課題組通過長期調研和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一、建立新常態下江蘇省航海類高職院與港口企業服務區域經濟的協同創新機制
在航海類高職教育與港口企業協同創新服務區域經濟的開展過程中,需要通過建立新的制度安排對各類主體的行為進行引導和規范,與校企協同創新相關的法律、政策、規范要盡快制定和出臺,以立法的形式明確協同創新各方的責任劃分、利益范圍、合作動力協同關系等,解決好合作過程中的利益分配和風險分擔問題,使參與協同創新的各方通過公平的利益分配鏈條連接,江蘇省航海類高職院與港口企業協同創新服務區域經濟形成有效健全的內在動力機制。
(一)創新江蘇省航海類高職院校企深層合作模式,構建航海類高職院校企合作的長效體制機制
要加強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等方面的深層次合作,形成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長效體制機制;要實現“四個合作”辦學模式,即以合作辦學為體制、以合作發展為動力、以合作就業為導向、以合作育人為模式,積極引入港口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辦學,實現產業、行業、企業三要素的高度融合,使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之路向縱深發展。
(二)創新高職發展道路,增強自我調適機制,積極探索與政府、企業的共建之路
首先,江蘇省航海類高職院校應優化專業結構,針對區域經濟特點,突出重點專業建設,加強特色專業建設,關注一般專業建設,緊隨產業結構升級的步伐,提高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結構的吻合度。其次,江蘇省航海類高職院校要創新辦學形式,在發展傳統高職學校教育的基礎上,加強職業技術培訓力度,使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相結合,更好地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最后,江蘇省航海類高職院校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提高產品研發能力和技術服務能力。
(三)創新政府管理高職教育模式,完善地方政府與航海類高職院聯動體制機制
在江蘇省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應納入航海類高職教育,并出臺促進航海類高職院和港口企業協同創新體與區域經濟發展對接的政策法規和宏觀調控機制;以立法的形式明確政府、企業和高職院校的職責;采取資源向高職教育傾斜的政策措施,加大政策和財政支持力度,調動企業參與高職教育的積極性;江蘇省政府要牽頭聯合相關部門建立動態專業設置預警機制與人才需求預測機制,引導航海類高職院適時調整專業設置。
二、搭建新常態下航海類高職院和港口企業協同創新體與區域經濟的協同組織
江蘇省航海類高職院和港口企業的協同創新,是在共建合作的基礎上,搭建多種形式的創新平臺,使各個創新要素和資源組織、融合起來,建立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關系。積極探索港口企業與航海類高職院校組建教育集團,形成校企合作發展的重要平臺,并利用這個平臺把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新動態、新方向、新要求反饋給高職院,使其專業體系建設緊跟區域產業結構發展,培養更多高質量的人才。
(一)成立港航科技創新服務中心
技術研發的目的在于使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投入港航企業生產,服務于江蘇省區域經濟的發展。因此,要鼓勵江蘇省航海類高職院校建立創意創業園區,廣泛建立科技中介機構,利用展覽會宣傳并推廣科研成果,形成高職院校高新技術成果的“孵化”基地,加快技術成果轉化,為江蘇省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第三,建設綜合性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基地。高職教育發展目的在于為企業提供實用性人才,服務區域經濟發展,這就需要規劃建設政府主導,高校、企業和社會廣泛參與的創新創業基地。通過深化校企合作,重構課程體系、實訓體系和保障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提高師資隊伍素質,搭建產學研用平臺,實現高職院校與港口企業零距離對接。
(二)構建多元科技研發中心
研發中心的設立目的在于解決江蘇省區域經濟發展中關于港口和航運產業的技術難題,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持。江蘇省航海類高職院一方面可以自己組建專業的研發團隊或工作室,通過橫向課題形式承接港航企業的外包科研項目,另一方面可以引進港航企業的研發機構和隊伍,共同組建實驗室和研發基地,組建復合型科研團隊,合作開展技術研發和產品設計。
三、創造新常態下航海類高職院和港口企業協同創新體與區域經濟的協同環境空間
新常態下航海類高職院和港口企業協同創新體與區域經濟的環境協同既包含對硬性資源生態環境的重視,也包含對外在相關政策性的優質軟環境的配套。在資源生態環境層面,強調航海類高職教育充分發揮“智囊團”作用,準確評估區域生態資源承載力,并據此科學創新服務江蘇省區域經濟。
(一)成立協調部門,創新人事管理方式
江蘇省政府應成立專門的職能部門協調校企合作事宜,并參與航海類高職院校的檢查評估;制定靈活的人事政策,鼓勵科技人員的合理流動,暢通科技人員流動渠道,保證科技人員流動期間的福利待遇。
(二)加大各項政策扶持,拓展資金投入渠道
江蘇省地方政府要制定財政資助政策,市、縣政府根據航海類高職院發展規劃劃撥財政資金,支持航海類高職院發展;制定稅收減免和投資融資優惠政策,鼓勵港航企業參與航海類高職院校辦學,共同進行技術創新;允許航海類高職院校通過開展培訓、科研合作等方式融資。
(三)江蘇省航海類高職教育和江蘇省區域產業要共同致力于突破區域資源環境約束,嚴格根據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
航海類高職院校作為具有公共利益屬性的非營利性組織,在相關合作中要牢牢樹立生態保護意識,培育與校外企業、其他組織的生態環保的合作文化,促進環保技術和資源的共享,營造科研開發、人才培養合作的環保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董明望,劉苗苗.港口物流與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模型研究[J].商品儲運與養護,2008(8):10- 11.
[2]鄧志良,宋建軍.論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互動的人才培養模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2).
[3]肖稱萍.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互動關系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12):38-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