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慧
山東坤泰工程咨詢管理有限公司
伴隨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生態問題及環境問題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由此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理念。此類經濟增長模式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應當遵循公平性、可持續性、和諧性等原則,在發展規劃中居于戰略性地位。建筑行業作為重要的支柱型產業之一,伴隨工程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存在不同程度的高能耗、高物耗現象,成為制約建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必須掌握現階段建筑經濟發展實際情況,明確其中存在的問題及不足之處,積極采取應對策略。
滿足社會生產、發展及環境完好基礎上,對各種資源進行有節制的利用,同時堅持新能源開發策略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就是所謂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建筑行業的基本工作包括勘察建筑地址、研究設計建筑工程、建筑施工過程中的維修、竣工建筑物的裝修與安裝,其本身及生產經營行為既與其它行業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又存在緊密關聯。建筑主體施工、安裝及建筑材料安裝等是其經營活動的主體內容,建造娛樂場所、公共場所、基礎設施、高樓大廈、橋梁、鐵路、公路、住房,其它相似工程的勘探與設計等均涵蓋其中。建筑經濟的持續發展,能提高國內城市化進程的速度,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完善我國市場經濟體系,同時,能有效提升各類建筑投資的水平與力度,加大資源利用量。因此,必須要保障建筑經濟具有健康、穩定、可持續的發展能力,以便其可以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始終處于相對有利地位。
在建筑行業中,關于預測、決策、實施、分析、評估等關于經濟方面息息相關的活動都屬于建筑經濟范疇,對于工程項目實施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現階段建筑經濟可持續發展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論體系,側重于強調經濟效益,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在規章制度、法律法規等方面缺乏有效支持,一部分扶持政策流于形式,并未貫徹落實到位,無法推動建筑經濟持續發展。建筑行業處于快速發展狀態,也出現了一系列的新情況、新問題,而經濟管理理念有待進一步更新,其不足之處主要表現為:①動態管理意識不足,現階段工程項目建設規模大、周期長,其中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干擾因素,對預測、評估等活動造成影響,且不同施工階段的干擾因素也存在一定差異,導致經濟管理成本與實際產生成本存在一定偏差,嚴重情況下還可能出現成本失控現象,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的實施;②缺乏全面性管理理念,在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當前顯性成本管理,諸如建材費用、人力資源成本等,還應當加強隱形成本管理,立足全局,從長遠角度對客觀問題進行分析。
對綠色建筑經濟可持續發展加強宣傳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進一步提升可持續發展理念,讓民眾對綠色建筑經濟加強了解。很多建筑企業在施工中并沒有充分重視節能環保問題,也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因而造成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推廣困難重重。所以,相關部門一定要針對建筑經濟可持續發展加強宣傳,讓企業負責人參加專家講座進行學習,對可持續發展理念有一個更深的認識。
國家應當通過合作的方式,強化綠色建筑經濟的發展合作,通過多樣化的合作方式,引進外國先進的技術和優秀的經驗,幫助我國綠色建筑經濟實現基礎打造,一步步構建起綠色建筑經濟的大環境。同時,應當強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在引進外國先進技術經驗的同時,以建筑行業發展和綠色生態理念的結合為基礎,讓人民群眾能夠認識綠色建筑經濟較普通建筑經濟的更大的效益性和長足性,獲得更好的社會基礎。社會基礎更為牢固,在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和經驗時,建筑行業也就有了更大的發展信心,能夠放開手進行技術引進和實踐開發應用,為我國綠色建筑經濟的發展提供源源動力。
在建筑經濟發展過程中,可持續發展是其必然趨勢,應根據工程建設領域實際情況構建起完善的管理體系,并進行不斷的完善與優化,提高其科學性及可實施性,進一步改進管理流程,促使其向規范化、制度化方向發展,積極借鑒其他地區成功經驗,形成現代化建筑經濟管理新模式。
①明確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及具體要求,完善法律法規,從法律層面上約束建設行為,確保城市發展規劃的科學性,形成完善的監督體系,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對于能耗超標企業,應及時向社會公示,并出具整改方案及期限,逾期未整改者應采取處罰措施;②加強經濟扶持,在發展可持續性建筑經濟過程中,不斷引進新技術、新材料,逐步降低能耗,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必然要增加資金投入。因此政府部門應適當加強經濟扶持力度,將優惠政策貫徹落實到位,調動各參建主體的積極性。
總之,伴隨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加強,人們對各行各業的環保要求也逐漸提高,建筑行業作為我國經濟的支柱產業,更是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為了保證建筑行業和環境的和諧發展,必須加強建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證消耗最少的資源,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推動建筑行業不斷向前發展。
[1]何洪濤.淺談建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J].智能城市,2016,2(11):332.
[2]趙勇.淺議建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策略[J].科技經濟市場,2016 (06):65-66.
[3]張凡.建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若干思考[J].新經濟,2016(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