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全
山東萊鋼建設有限公司
施工質量和建筑施工技術緊密相關,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夠提高施工質量,而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施工質量管控機制對建筑項目實施的技術工藝、操作手法及作業品質控制等多項內容進行規范,為達到設計質量目標奠定基礎。
建筑工程施工前會根據工程具體情況,設置工程建設目標。在施工中,要強化建筑施工現場管理,規范施工工序,根據施工進度合理配置資源,提高施工現場管理水平,不僅能夠提高施工質量,還有利于在工期內完成工作任務,實現預期工程目標。
在進行工程項目施工現場的管理時,不能一味的追求工程效率和進度,從而不顧經濟成本,所以,施工現場的管理目標之一就是成本控制。在保證工程施工質量和效率的同時,還要注意節約工程成本,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嚴格避免浪費和不合理材料的選購以及使用;針對一些不必要的開支,能省則省,不能因小失大、積少成多。總之,施工管理要盡量做到經濟效益、施工質量的最大化。
所謂的科學合理,就是指管理方法科學合理,施工技術科學合理,同時材料選購以及操作流程等一系列因素都能科學合理的進行。
施工現場的管理并不是隨性發揮、依據管理者心情而定,正規科學合理的管理方式要嚴格遵守相關規定,促進管理工作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只有進行科學規范的管理方式,才能確保工程施工的有序進行,同時在規范的標準制度下,各項工作才能有條不紊的開展,施工現場的秩序和安全也才能得到保證,進而達到保障工程施工效率和施工質量的目的。
建筑現場施工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系統,受到環境因素、人為因素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因此在落實階段可以從施工規劃、現場管理等方面入手,做好各個階段的規劃和處理工作。首先在施工前做好預測工作,包括:施工環境情況、地質情況和風險預測等,兼顧到項目大小、工作量和難易程度等,確定合適有效的規劃形勢,只有做好現場管理工作,才能保證順利實施。
(1)管理人員。管理人員指的是整個建筑工程項目的管理者,施工單位需要積極組織工作人員參與到培訓中,提升責任意識和安全意識,樹立大方向,確保施工有序進行。只有提升管理人員的綜合能力,才能全過程管理工作,根據施工方向和要求可知,為了保證施工有序進行,在落實階段要按照技術流程要求實施,滿足穩定性要求。(2)施工人員。要提升施工人員的安全意識,主動規避對應的風險,做好安全部意識指導工作。施工階段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隱患,根據具體內容,在施工管理中要提升綜合能力,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工作人員要了解技術設備的類型,合理操作。只有保證操作準確性,才能避免受到損壞。此外影響因素多,操作人員要對證件進行審查,避免無證上崗。
建筑行政監管部門應加強對施工現場環境的監督力度,全方位、全時段的進行督導檢查,對轄區內所有建筑施工現場可能產生的揚塵、污水等環境污染措施的落實情況進行嚴格審查,對工程現場應執行的環保標準要求進行定期或不定期檢查,督促施工單位嚴格按照要求文明施工。綠色施工技術是指在傳統的施工技術中貫徹清潔生產、可持續發展等綠色理念,并確保這些理念能充分體現在施工技術、施工工藝的各個環節中,最大限度的節約能源、減少污染物排放,進而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加強綠色施工技術的應用是綠色施工管理的重要內容,能有效促進綠色施工管理的發展。
當前,我國科技水平不斷發展,為了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要時刻關注國內外發展動態,應用新技術、新工藝等,提高施工效率和質量。另外,在建筑施工中,我們要大力引入計算機管理技術,提高施工現場管理智能化程度,進行動態管理,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為建筑工程施工創造一個安全、穩定的施工環境。
施工涉及內容較為繁雜,施工周期長,施工難度較大,所以在施工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其他客觀因素影響,危及到工程施工質量和安全。故此,為了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作業監管運行體系,通過完善的施工作業管理機制,有助于施工活動在全方位的指導和監管下開展,將監管工作落實到實處,盡可能避免安全事故的出現,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提升工程質量。故此,同施工監督機制,有助于施工活動規范化進行,管理和監督工作有機整合在一起,盡可能消除其中存在的安全隱患,施工活動可以安全有序進行。
總之,建筑質量對人們的生活有著直接印象,良好的建筑施工能夠保證人們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在建筑施工的過程中,應當采用合理的施工技術,并對施工現場進行有效管理,提升建筑工程的質量,在促進建筑行業發展的同時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保障。
[1]李東海.淺談建筑工程施工技術及現場施工管理措施研究[J].河南建材,2016(06):73-74.
[2]劉紅兵.房屋建筑工程現場施工技術管理[J].江西建材,2016(20):273.
[3]谷青云.房屋建筑工程現場施工技術的發展現狀及其管理[J].建材與裝飾,2016(40):34-35.
[4]施海囝.論新時期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管理與創新[J].住宅與房地產,2016,(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