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洋
中煤平朔井工一礦
重點機電裝置清點任務,應該由建設方、項目方以及供應方一同完成,并做好記載工作,保證機電裝置元件位置的完整性。針對機電設施中的核心元件,應該根據相應的質量要求進行檢測,一般在設施卸車后就能開箱檢測,在保證其質量后方可簽字確認。此外,在機械設施驗收結束后,要對其移交前再展開一次徹底的檢驗,并落實好記錄任務。
在對機電設施進行檢驗時,相關人員應該符合以下的規范與要求:
(1)在檢驗煤礦機電裝置的基本表面與地腳螺栓預設孔時,一定要檢測其是否存在泥土和其他的物質。若機電設施需要安裝墊鐵時,安裝部位的基礎外表要進行麻面、鑿平工作,還應確保與預設的一次性地腳部位相對應,保證地腳部位的精準性,而裸露在外界的長度要和設計的標準一樣,另外,地腳螺栓孔的大小和部位也應同相關規范、要求相統一,進而保證地腳螺栓洞的質量。(2)在檢驗煤礦機電裝置時,應該排除存在露筋、缺角、空洞、裂縫等問題的機電裝置,在敲擊過程中,不能出現破壞、凹陷等情況,防止機電設施表面出現破損。(3)需保證安裝機電裝置地腳螺栓位置混凝土的強度滿足地腳螺栓的規范和要求,一般不得小于10MPa,同時,重視地腳螺栓之間的點位設置。(4)在澆筑過程中,承受壓力面要保留5cm左右的厚度,且在再次注漿后,使墊鐵的高度滿足設計的標準。(5)對于非常關鍵的煤礦機電裝置,在生產前,盡量測試其預壓強度的承載水平,并在測試階段,對這類機電設施進行預壓力時,要施加超過這個設施在滿負荷基礎上的實際運轉中所承擔的基本壓力的總和,確保煤礦機電裝置在運轉時可以承受很大的基礎重力,防止運行中產生事故。
因為煤礦機電裝置安裝中條件轉變、墊鐵的品質、設施基礎建設質量、工作人員的能力、安裝部位、散裝設施組裝精細水平以及螺栓設置部位等因素,會限制機電裝置設置的精確度。因此,在煤礦機電裝置安裝階段,應該盡量清理這些外界因素的影響,根據安裝設施本身的運轉特征,使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安裝,降低安裝環節的偏差。
在煤礦機電裝置基礎放線中,不但要思考用工程物的軸線,完成施工管理軸線,還應結合設施的安裝施工圖紙,還應使用水平調試來反復檢驗設備,確保機電設施的精準性,做好信息記錄工作。
當煤礦機電裝置安裝結束并經過檢驗達標后,需對機電裝置的運行進行測試,在運轉時要檢驗的位置為轉軸傳動設備,這個部分的運轉要安全、靈活、穩定。若在運行時出現滯留、卡帶的現象,要立刻停止運轉,全面檢測設施,盡早排除問題,保證設施安全運轉。另外,在試運過程中,相關安裝人員要對設施的啟動設施與運行操作線路進行多角度的檢測,保證所有情況正常后,方可投入到生產運行中。還應該做好對煤礦機電裝置的常規檢驗與養護維修任務,進而降低設施在具體運行中出現問題的幾率。
針對安裝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以規范化為導向,利用先進的安裝技術,這樣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解決上述問題。要在煤礦機電設備安裝的時候強調機電安裝的規范,并倡導使用先進的安裝技術,這樣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證機電安裝的規范化。使用先進的安裝技術才能簡化安裝的程序,在最大程度上保證機電安裝的安全性。以規范化為導向,才能保證機電安裝的合理性,利用先進的安裝技術才能保證機電安裝的科學性。
機電設備安裝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技術水平是很關鍵的,他們的素質和技術水平關系到安裝過程中的很多環節,這些環節中出現的問題對我們的煤礦機電的安裝是有很大影響的。所以我們要把各個環節的工作保證好,這樣才能保證機電安裝的有效進行。這樣工作人員安裝出來的煤礦機電設備才符合要求,才能不斷提高煤礦煤炭開采的效率,保證煤礦企業的收益和煤炭開采的順利進行。
目前國家的很多煤礦還存在相關技術條例不夠完善的情況,所以要完善相關的技術條例,建立規范合理的監管體制。這樣在機電設備安裝的過程中如果出現問題,我們就可以有據可依,這樣就可以保證機電安裝的合理進行。建立規范合理的監管體制就是為了保證每個煤礦都能完善相關技術條例,對煤礦實行監管是很有必要的,避免一些中小型煤礦為了謀取私利而不完善相關技術條例的情況,這樣煤礦才能最大程度上完善相關技術條例,保證煤礦機電設備安裝的有效進行。
土建施工與煤礦機電安裝之間的矛盾對煤礦機電安裝是很不利的,所以我們要做好同土建施工企業的協調工作,實現機電安裝同土建安裝工程的和諧發展。只有這樣礦井機電安裝和土建施工才能順利進行,礦井的機電安裝才能不受到干擾,礦井的煤炭開采效率才能得到保障。
總而言之,煤礦機電設備安裝質量的好壞,又將直接影響到后期設備運行,影響到煤礦企業的高產、高效。對此,必須了解煤礦機電設備安裝工程的特點,明確煤礦機電設備常見的安裝故障問題及原因,并充分掌握煤礦機電設備安裝措施,并注重把這些安裝措施應用到安裝實踐中。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煤礦機電設備安裝質量,才能更有利于煤礦機電設備效能的發揮,為企業創造更多經濟效益。
[1]李瀟偉.煤礦機電設備運輸及維護中的若干事項探討[J].機械管理開發,2016,31(08):179-18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