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速
河南博物院
在當前信息技術時代環境中,我們通常所說的視頻監控系統,其在企事業單位中主要是對企事業單位的活動場所進行監督和控制,并且對活動進行記錄的一種方式和手段。不同于傳統的監控方式,視頻監控系統能夠實現對企事業單位活動的動態監控和過程控制,因而在企事業單位的保衛工作中大受青睞。從視頻監控系統的具體構成要素來看,主要包括四大板塊,一是位于前端部分的監視設備,主要用于圖像采集;二是傳輸設備,主要構成要素為電纜、光纖調制解調設備等,傳輸設備屬于整個視頻監控系統的介質,負責將前端所采集的圖像信息傳輸到后端設備當中;三是顯示記錄設備,主要用于信息的接收和存儲;四是控制操作中心。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如今視頻監控系統已經能夠實現可視化和監控動態化,監控范圍得到擴大,并且具有顯著的便捷性和簡潔性,在企事業單位的保衛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加強對視頻監控系統的應用,能夠幫助企事業單位安全管理者實現對重點關注區域的實時監控,對現場情況進行及時掌握和把控,從而為后續工作的安排提供可靠依據。
視頻監控系統是利用計算機技術、視頻探測技術,實現對需要實時保護的物品及區域進行監視、錄像、存儲的功能。視頻監控系統的主要部件有前端設備、控制設備、傳輸設備、記錄顯示設備四部分。在博物館的安防工作中,視頻監控系統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使用視頻檢測系統可以實時的監控掌握博物館內的情況,防患于未然,抵御將可能發生的危險。先進的視頻監控與報警系統聯動,可以及時的發現威脅和異常情況,并將具體的位置傳達給值班人員,使安防人員能夠及時的采取應對措施,減少對藏品、文物損害的可能。
視頻監控系統也可以服務于消防系統,一旦發生火情,能夠進一步確認火警情況,主動的調取火情的位置、視頻等信息,有利于及時的消滅火災隱患以免造成更大的損失。
視頻監控系統能夠統計參觀者流量,避免因參觀者太多而出現擁擠現象。通過查看博物館出入口或重要通道的視頻信息判斷人群流量及密度,從而及時準確的控制參觀者流量以及人為的疏導人群。而且通過視頻信息統計每天或每月參觀者流量,還可以為今后的參觀管理提供依據,提前做好協調準備及預防工作。
在博物館安防系統中,博物館視頻監控系統可以對博物館的實際狀況以及相關人員進行系統的監控,同時其可以對文物進行系統的實時監控。無論是對博物館的外部環境、出入口以及展覽路徑以及博物館的全景還是在展柜中的文物都可以通過博物館對其進行全面的監控,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博物館的實際環境以及文物的安全性。在博物館出現一些緊急問題以及突發狀況的時候,視頻監控系統可以對現場的狀況進行實時傳遞,為現場應急指揮工作的開展提供最為直觀的幫助。
在實踐中視頻監控系統可以基于博物館的實際環境結構因素,對前端攝像機應用TCP/IP網絡技術,通過POE對其進行供電,在實踐中可以把監控圖像進行有效的顯示,其圖像具有一定的清晰性,在實踐中可以利用視頻服務器以及存儲設備對于監控圖像進行系統的、持續的傳遞,保障在整個博物館中發生的任何事情都可以通過視頻對其進行了解分析。
在實踐中通過博物館建筑內的相關視頻監控攝像機設備把博物館周邊環境的實施狀況以及相關圖像進行上傳,在通過博物館的監控中心對其進行監控,為安防人員對于博物館周邊環境狀況的了解奠定基礎。
將視頻監控系統安裝到博物館的四周,并在系統軟件中設定好相應的警戒條件、報警防區等。系統一旦監測到有人員、物體靠近時,將自動識別是否為入侵目標,并及時報警與錄像。這樣安保人員有足夠的時間來應對。特別是在閉館期間與晚上,智能視頻監控系統的應用能明顯減輕值班人員的工作量,還能提高報警準確性。
火災是博物館的大敵,一旦發生火災將造成藏品的嚴重損壞,而且還可能威脅到游客的安全。盡管博物館內有消防報警系統,但一般在火災發生初期卻不易報警。這是因為火災發生初期形成的煙霧很少,并且會隨風飄散,火災報警探測器難以探測到警情,從而無法及時發出警報。視頻監控系統在火災初期便可及時報警,還能辨別煙霧火焰的大致范圍,為工作人員及時處理火險提供了有效信息。
隨著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的深入實施,到館參觀的游客數量日益增多,如果短時間內游客過多,極易由于人員擁擠而引發群體性傷害事件。通過智能視頻監控系統能夠自動檢測人群的整體運動方向,運動特點,然后做出有效識別,提醒告知人員減少參觀游客數量,防止引發群體性傷害。
系統先對目標檢測進行分類后,再結合人體的不同行為特征及相應的行為描述,分析識別出潛在的危險目標及危險行為。通過對犯罪分子行為的實時監控,并及時給工作人員預警,便于公眾人員能提前做好防范對策,防止犯罪分子偷盜文物。
總之,對博物館進行進行實時監控,對于各種異常問題以及狀況進行及時處理,能夠確博物館的整體安全性與穩定性,因此需要重點加強研究。
[1]黃源源.視頻監控系統中一些關鍵技術的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3.
[2]丁忠校.視頻監控系統的應用現狀與發展綜述[J].科技咨詢導報,2007(28):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