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平 余思平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天河學院
關于混凝土結構課程設計的總結與建議
李雪平 余思平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天河學院
《混凝土結構課程設計》是教學計劃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教學實踐環節,它的目的在于訓練和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增加其對學習和應用相關專業課的興趣,本文主要針對學生做的課程設計的結果做了相關的總結和思考,并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
教學計劃;實踐環節;建議
《混凝土結構課程設計》是教學計劃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教學實踐環節,對學生而言是其對所學課程內容掌握情況的一次自我鑒定,從而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通過課程設計能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能全面檢查并掌握所學內容。《混凝土結構課程設計》的目的和任務就是訓練學生對鋼筋混凝土肋形結構的對象進行荷載分析的能力,選擇適當的構造及相應算法的能力,培養學生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具備初步分析和解決鋼筋混凝土結構問題的能力,進而增加其對學習和應用相關專業課的興趣,并為以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混凝土結構課程設計實訓周為兩周,分“三步”走。第一步:在課設之前,給學生召開動員大會,下發任務書,說明細節問題,使其對整個課設有個大致的了解,并規劃好兩周的時間安排。當然,學生也可以視具體情況具體安排,靈活變動。第二步:在課設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嚴格遵守作息時間,每天按時簽到,做好考勤工作,并記錄當天的設計和計算細節,追蹤實訓進度。第三步:在課設做完之后,進行答辯工作,檢驗學生兩周來的勞動成果。
從答疑和答辯的過程中發現了學生們的一些“通病”,總結如下:1、基本概念模糊不清:不知道什么是結構布置,從而也就不會結構布置,混淆主次梁;分不清彈性理論與塑性理論的區別,也就不清楚各個構件計算跨度的計算原則等;2、荷載計算摸不著頭腦:對板、次梁、主梁的計算單元理解不夠,所以在算這些構件荷載的時候及其容易出錯,而且一旦錯誤,一環扣一環,整個設計都出錯;3、力學知識薄弱:主梁的設計涉及到內力包絡圖的繪制,薄弱的力學功底,讓學生的這一步走的很艱難,同時,也是工作量最大的一塊,另外,對活荷載的不利布置也是“傻傻”分不清;4、不會查表:單向板肋梁樓蓋中連續板、連續次梁采用的是塑性理論設計方法、而主梁則是采用彈性理論設計方法,兩種設計方法關于內力的計算所采用的表格是不一樣的,學生混淆不清,不會對號入座,無從下手;5、對規范的條文及其不熟:結構設計以規范為設計依據,學生剛開始接觸設計這門課,難免對規范比較生疏,所以總是“犯規”。例如關于縱向受力鋼筋的選取,有很多同學為了接近計算值而盲目的選出8φ6,16φ7等這樣不合理的鋼筋,還有選出來的配筋不滿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不設構造筋,附加鋼筋等;6、嚴重的依葫蘆畫瓢:課程設計的內容教材上有相關的例題,所以學生只管盲目參照書本,忽略了自己的設計數據,弄得前后數據凌亂不一致鬧烏龍,導致設計出錯;7、軟件應用不熟:課程設計要求繪制各個構件的配筋示意圖,CAD的不熟練也是影響進度影響成果質量的其中一個因素,交上來的圖紙大多是不合格的,而且橫斷面配筋圖往往與計算書不一致,主要是不清楚鋼筋所在的位置,平法知識欠缺。其實,這些“通病”的產生無非是學生們的學習不到位所造成,不熟是一方面,理解領悟能力差也是一方面,還有就是不認真!
針對此次的課程設計,個人提一點改進和建議:(1)更“早”的下發任務書:這一點是針對學生們的反饋意見提出,也確實很有必要,以后也會這么去安排,要早在知識點講解之前就下發,加以改進。(2)增加選題的多樣性:近幾年的混凝土結構課程設計都是針對的鋼筋混凝土單向板肋梁樓蓋進行的設計計算,形式過于單一,而且容易出現相互“抄襲”的現象,尤其是電子版的,很多同學手稿計算完之后,喜歡把別人的勞動成果直接拿過來取用,不親自敲進電腦,只是更改一下自己的數據,造成一個宿舍,甚至是一半的人都是一個模子,有的甚至連數據都是雷同的,跟任務書跟手稿都對不上,還有就是圖紙,自己懶得畫,改一下鋼筋,甚至不改,與自己的計算書又不一致等情況。從下學期開始,混凝土結構設計已單獨作為一門專業課,里面涉及到的內容其實還是蠻多的,所以,后期的課程設計我覺得可以給學生增多幾個選擇,比如雙向板的設計計算及繪圖、樓梯的設計計算及繪圖等,而且這部分內容在我們畢業設計的框架結構選題中也是必備的計算書內容之一,尤其是樓梯這一塊,是每年畢業生的痛楚,如果能借著混凝土的課程設計提前練習一下,加上老師的指導。我相信在畢設的成果中這一塊會提高不少。學生的選擇多了,相互抄襲的現象也就少了,而且收獲的會更多。(3)增加梁平法施工圖的整體繪制:兩個星期的實訓周,時間其實還是很充裕的,在之前上交的成果中,只是對梁的橫、縱斷面配筋圖的繪制做了要求,我覺得可以再增加梁平法施工圖的整體繪制,這樣學生們可以把平法中學到的知識點真正運用到自己的實際案例中,能更好地識圖,也增加自己繪制結構圖的能力,為畢設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