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評論員
信心與干勁
◎本刊特約評論員
東北經濟特別是遼寧經濟始終為人關注,過去關注的是歷史輝煌,現在關注的是經濟衰退,曾經的“遼老大”下滑到全國第14位。面對地區經濟下滑,我們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相信人定勝天,但始終堅信付出總會收獲。信心需要高昂意志,更需要腳踏實地。
第一,以更高、更寬闊的視野,看待地區優勢,明確發展方向,以科學的目標凝聚信心。一個地區的核心優勢是什么,如何在地區經濟發展中尋找科學合理的定位,這是地區主政者必須思考的問題。偏離了比較優勢,就是舍本逐末、舍近求遠,未來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看到你真干事、干真事,就會形成無窮的力量。
第二,咬定目標,久久為功,持續用力,以扎實的成效鞏固信心。信心不是嘴上喊、墻上掛,要用成效來說話,事實永遠勝于雄辯。我們必須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襟胸、有“功成一定有我”的擔當,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堅持一張好的藍圖繪到底。始終保持戰略定力,持之以恒的挖掘優勢、發揮優勢、放大優勢。讓百姓嘗到甜頭、讓財政有了穩定稅源,群眾才能真心認同思路,真心實意跟著干,才會對未來充滿信心。
第三,率先垂范,以上率下,破解難題,以擔當的精神提振信心。面對發展中的矛盾和困難,如能解決好這些問題不僅會推動工作、促進發展,更會提振士氣、凝聚人心。作為地區主政者,絕不能置之不理、束之高閣,必須啃好這些硬骨頭。應對挑戰、化解矛盾困難是對領導的最好檢驗,也是凝聚民心、積聚力量的最大機遇。
激發信心難,保持信心更難。堅守信念,堅定信心,關鍵是要有干勁,不僅領導要有干勁,更要上下都有干勁,充分調動干部群眾的積極性。激發干勁以下幾點更為關鍵:一是以公心激發干勁。《中國共產黨廉政準則》的首條是:“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作為一名黨員干部,公心是最基本的黨性原則。做決策、想辦法,只有嚴守公心、出于公道,才會贏得支持,否則必會遭到唾棄。百姓不滿,干部不服,關鍵原因是不公平,民不患寡而患不均。辦事公平,才會激發斗志,贏得干勁。二是以績效衡量干勁。干勁是內心的,摸不準看不清,有人高調干,但干不出成果,有人悶頭干,但成果滿滿,說得千好萬好,不如干成一件好,真的干勁只能靠真績效來衡量。圍繞重點目標、重點任務,制定科學的考核體系,以業績論英雄、論公平,大家才會心服口服,才會把勁用到實處。三是以制度維護干勁。制度是最好的保護,一切有章可循,不能蠻干、亂干,更不能干錯誤的事,必須在賽道上跑,不能跑偏道、超近路。堅持用制度管人管事,以制度來規范行為,懲治偷奸取巧者,確保大家賽出水平、賽出真實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