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曉密 錢 濤
論工匠精神傳承弘揚及其新時代的特征
◎仲曉密 錢 濤
傳承與弘揚工匠精神,大力培育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勇于創新的現代工匠,是新時期的重要任務。本文基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基本理論,從只有需求才是工匠精神傳承和弘揚的原動力及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創新內涵展開論述,力求對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傳承和弘揚提供助力。
工匠 工匠精神 弘揚 新時代 創新
中國是工匠出現最早的國家之一。2400年前的魯班,就是技藝出眾、善于創新的工匠,也是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其后,工匠精神在中國一直傳承接續,各代工匠輩出。可為什么1840年后中國工匠精神日漸式微,與西方工業大國相比相形見絀呢?
工匠精神屬于文化領域,屬于上層建筑范疇。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又反作用于經濟基礎。
在我國小農經濟時代,工匠一般文化素質不高,社會地位相對低下;工匠傳承極具個體性,學徒對師傅有極強的人身依附性,能夠成長為工匠的比例很低。工匠以及工匠精神也僅局限于作坊傳承,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工匠精神一直局限在個體傳承層面。
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西方幾個大國工業高速發展,隨之出現大批產業工人,工匠精神也隨之形成各自特色。西方后起各國無一例外都是從模仿開始,現代的工業強國如德國、美國、日本等當年都是“山寨大國”,其產品質量不高,被視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貨色。通過漫長的工業化過程,他們先后擺脫落后的形象,逐步展現出精細、嚴謹、創新等現代工匠精神,并廣泛發展傳承起來。
而中國在1840年以后,逐步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困境,國弱民貧,對中高檔產品需求極低;同時,列強的工業品傾銷使得中國的民族工業與手工業舉步維艱,中國工匠生計困苦,工匠精神消磨殆盡。1931-1945年日本侵華戰爭對中國剛剛起步的民族工業與手工業更是毀滅性打擊。直到1949年10月的漫長歲月中,整個中國幾無工匠精神可言!
中國工匠精神的復蘇與工匠的社會化傳承,始于解放后的工業化初期,一批老一代勞模相繼涌現。他們不再把技藝作為個人私有,而是無私地傳授和奉獻。倪志福、李瑞環、孟泰、魏鳳英、王進喜等工人勞動模范都是杰出的工匠,在他們身上充分體現了工匠精神的精華。
本世紀初,中國工業化開始進入成熟期。典型標志是2001年底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的市場逐步成為配置資源的決定性因素,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中共十八大后的五年,中國由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中國制造正在轉向中國創造,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赫然在望。上世紀末高等教育大規模擴容,職業教育也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中向學生廣泛滲透;使這些學生就業以后,大多能夠在現代學徒制下,得到師傅的悉心指點,一大批工匠在各行各業紛紛涌現。沈飛公司方文墨等著名工匠就是新體制培育出的典型代表,企業為他們建立專門的工作室,更多的徒弟在他們的悉心指導下茁壯成長,其中不乏高水平的工匠。
近年,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一再強調傳承與發揚工匠精神,社會輿論對工匠與工匠精神的傳承前所未有的重視。弘揚工匠精神的進程又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與員工素質的持續提高。
回顧中國歷史,工匠主要出現在民生需求、戰爭需求與王室需求三大方面。故不同時期的工匠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工匠精神是一脈相承、生生不息的。中國的工匠精神隨著中國的產品由海上傳播到日本、朝鮮半島及東南亞、南亞,乃至非洲,同時從陸上傳播到東北亞與歐洲。中國的四大發明也隨之傳播到全世界,世界也通過中國的瓷器與絲綢等精美產品認識中國。
新中國百廢待興,需求大增,而供應不足。除去重工業等領域工匠精神有所傳承與弘揚以外,精益求精之類的工匠精神在大部分行業不受重視。改革開放以后,情況逐步好轉,工匠精神因中國商品出口參與國際競爭才有了傳承與弘揚的壓力,由于工業化水平所限,精益求精依然非常艱難,同時,局部的創新難掩大規模的仿制;隨著外資的引進與中國教育、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工業化持續向縱深發展,產品質量有了長足進步。可是在新世紀逐漸富裕起來的中國消費者面前,中低檔產品過剩,而高檔消費品供不應求。國內需求的升級對中國產品質量的要求急劇提高。國家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后短短幾年間,中國制造又邁上一個大臺階,新產品琳瑯滿目,質量精益求精,價廉物美的中國商品馳譽全球,其背后就是中國工匠精神的大普及、大發揚。
創新通常有供應鏈創新、經營模式創新、科技創新、產品創新、行銷創新、服務創新等形式。嚴格地說,工匠精神與之無不相關。這里僅僅討論最具代表性的科技創新及其形成的產品創新。
我們訪談了三十幾位優秀產業工人,每一位都是革新能手乃至創新能手,或有“小改小革”成果,或有相當重要的創新成果,曾為本企業甚至行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在遼寧工業轉型升級的進程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成為重要的增長極。其科技創新不斷涌現。但就全國來看,許多領域仍亟待提高。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創新內涵主要如下。
1.使用新材料。如使用石墨烯,可把電池做到極致,汽車充電一次能跑幾百乃至上千公里;電視機之類的屏幕可以薄如無物,卷曲折疊毫無問題;使用稀有錸鎳的超級合金可以讓發動機(如渦扇-10)葉片耐數千度高溫,耐熱性與效率的提高使得發動機體積大為縮小。
2.使用新工藝。如3D打印—增量制造;又如大連華銳重工集團船用曲軸有限公司的趙鈺民,在加工頂弧斜稍工序采用全新工藝,提高工效30%以上。
3.提高加工精度或操作精度。如新松機器人公司把機械手的操作精度提高到1mm以上,使應用范圍顯著擴大;沈飛公司方文墨把鉗工的加工精度從0.2mm提高到0.03mm,使關鍵產品的性能明顯提高。
4.改善或增加產品功能。當前人工智能的發展風起云涌,正在或已經改變許多傳統產品的功能,它們使用起來更加方便靈活,或更加節能、節省時間。
5.改善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大型設備的維修服務不是在事故發生后,而是在事故發生前發出預警。
6.制定企業標準、行業標準,乃至為國家起草國家標準,如5G標準。
7.平臺創新——眾創空間。互聯網徹底改變了設計與制造的形式,讓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參與創業創新。“單打獨斗”的創客聯結在一起共同創造與制造。“小米”依靠“米粉”獨樹一幟;百度在2016年9月開設ML平臺,2017年4月,開放自動駕駛平臺,在其Apollo計劃中,任何層面的開發者都可加入。未來的全民創新創造會涌現無數新的創意,通過在線分享再次傳播,進入一種正向循環,從而把工匠精神普及到全體民眾。
科技創新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改變社會結構。世界正在扁平化,而工匠精神正是這一過程的催化劑。傳承和弘揚工匠精神不僅能夠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服務于遼寧產業轉型升級,服務于遼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突飛猛進,促進遼寧經濟重現昔日雄風,而且會深刻改變人民群眾的工作狀態乃至精神面貌,實現人的能力與素質全面發展——這才是馬克思主義的終極理想。
(作者單位: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責任編輯:司 斯
注:本文系遼寧省經濟社會發展研究課題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017lslktyb-098);沈陽市社會科學專項課題(課題編號:SYSK2017-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