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杰
山東省鄒平縣黛溪街道辦事處
論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劉 杰
山東省鄒平縣黛溪街道辦事處
農業是我國的“第一產業”,關系到我國的國計民生,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于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安定和社會的效益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針對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圍繞市場環境,搞好服務指導,加強基礎設備的建設工作,同時要加快農業經濟的科技創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使農業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
農業經濟;國計民生;可持續發展;農業產業結構
農民經濟包括農業經濟和農業非農業經濟,它是國民經濟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科技的力量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來改善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質量,促進農業經濟的全面進步,建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基礎:最大限度地去控制污染、改善生態環境,充分利用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資源,使農業經濟朝著可持續發展方向。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一,其特殊的國情決定了農業在中國具有遠比世界上其他國家更為重要的地位。在當今世界中,沒有哪一個國家的農業像中國這樣長期困擾著整個經濟的發展,成為左右中國政治、經濟、生活的持久因素。隨著人口規模的迅速擴張,生態環境也在逐漸惡化,這給未來農業發展帶來了多重危機。因此,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經刻不容緩。所謂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就是充分開發、合理利用一切農業資源(包括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社會資源),合理地協調農業資源承載力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提高資源轉化率,使農業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優化配置達到農業資源永續利用,使農產品能夠不斷滿足當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2.1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把農業發展、農業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資源環境保護結合起來,盡可能減少農業發展對農業資源環境的破壞和污染,置農業發展于農業資源的良性循環之中。此外,提高農村人口素質,發展教育事業,也是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2.2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優化農業投入結構。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各業,實現生產經營適度規模化,農業生產結構合理化,農產品品種多樣化和品質優良化,實現農業生產的高產、優質、高效和低耗,變原來的粗放經營為集約經營,達到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2.3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不是單純地追求增加數量,而是要實現農民日益富裕、農業社會全面進步,使農村的資源環境、人口、經濟和社會相互協調,共同發展。
農村人口過快增長與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等條件發展不相適應,就使人口數量與質量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結果造成了農村勞動力素質難以提高,無法充分就業等諸多問題。貧困造成資源環境的惡化,資源環境惡化又加劇貧困,最終對農業發展產生嚴重的制約,給經濟發展造成了惡性循環。
中國耕地總體數量不斷減少,占用、毀壞的耕地情況屢禁不止,再加上耕地質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成人均耕地減少、土地負擔指數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資源危機。其次,農業用水危機不斷加深,據統計,有8000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300個城市缺水;亂開濫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漏斗面積不斷擴大。
我國當前的環境監測表明:在全國7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污染嚴重,流經城市河段82%受到嚴重污染。農藥超量使用促使農藥殘留超標率和檢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糧食增產出現了邊際負效應。濫用農藥、化肥等不僅使土壤、水體和大量農產品受到污染,導致不少農作物高產地區的農田生態平衡失調,病蟲害越治越多,耕地污染、水污染及農產品質量下降等問題也日益嚴重起來。
在鄉鎮企業高速發展的情況下,鄉鎮企業的工業污染給土壤和水資源造成嚴重破壞。這樣不僅污染了農業生態環境,造成資源惡化,制約了鄉鎮企業的發展,而且嚴重阻礙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總之,我國正面臨的農業資源問題已經非常嚴重,再加上一些休耕、免耕等保護農業自然資源、恢復生態環境的措施執行不力,已經制約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進而也不利于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5年內市場將逐步放開,基本實現糧食及其他農產品的對等自由貿易。這種自由貿易制度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但對落后產業如我國農業,則是又一個嚴峻的考驗,我們又面臨著國際廉價農產品對國內市場的強烈沖擊。這種沖擊的主要表現是進口農產品增加,國內價格隨國際價格而漲落,在失去價格優勢后,大量農產品的涌入,將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與進口資本同進口的糧食被消費掉并不增加資本存量。在這種情況下,進口糧食占用外匯將導致投資水平下降而使經濟增長速度迅速下降,由此導致糧食進口機會成本甚高。
我國的農業結構雖然規模龐大,但是農業的產業經營模式組織數量不多,缺乏真正意義上的龍頭企業,根椐統計,到2012年為止,我國只有8%左右的企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但是最主要的問題還是規模小,沒有特色和競爭力,起不到帶動和支撐當地經濟的作用,而且科技含量和產品品質不夠高,品牌效應也一般。
信息化在農業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農業經濟的各個環境,在農業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中,農業經濟的信息建設相對比較滯后,項目缺乏科學的指導,導致農業經濟項目發展緩慢,比如政府的引導比較少、資金緊缺、人才的培養機制落后,農民自身的素質也需要改善。
耕地面積正在不斷地銳減,水資源危機、水土流失,森林資源功能下降、草原的不斷退化,隨著農業和其它行業的發展,水資源浪費不斷地加劇,澆地用的水泵正在被不斷地加深,如果不對水資源的使用加以節制,我們的農業將面臨無水可用的境況。
現在,農業實行的是一家一戶的專業生產、經營已經不能適應我國現代農業經濟的發展要求,一些新興的農業專業作社可以給農業的經濟注入新的活力,與解放初期人民公社有所不同的是,現代的農業合作社是自愿加入的形式:市場經濟的產物。這種形式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可以根椐市場的發展需要,確定產品的種類和品種,合理配置相關的土地使用,資金重新分配,能有效地降低生產資料、經營實力、生產成本呈幾何數增長,這樣可以使銷售的渠道更加地寬廣,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極大的提升,可以改善現有的一家一戶制人力有限的問題。
我國的農業信息化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不僅跨入了一個應用推廣的階段,同時也提升了我們統籌和規劃的意識,隨著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跨地域、跨部門的農業信息系統需要建立起來,形成權威的網絡信息平臺。同時還要加強信息方面人才的培養,人才是發展的第一生產力,信息技術需要人才。
因此完善信息化、科學化管理,在傳播農業技術、農業產品生理需求,防病和治蟲方面能夠起到預警的作用。
生態可持續性是農業經濟持續發展非常重要的環節,所以在農業地區加強水利、農業基礎設施、科學農業生產建設。建立一個全面、統籌規劃、綜合治理、實行標本兼顧等原則,興建一些有利于農業經濟發展設施,比如攔河壩、運輸交通干線,農村科學技術產業園。比如說,我們可以學習國外先進的農業管理模式,實行農業生產監控化,自動化生產,引進適合中國農村的先進的管理系統。
現代院校要建立農業人才培養,對于下鄉到農村進行技術支援的大學生要有好的激勵機制,鼓勵當代的大學生支援中國農業經濟的建設當中來。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都加入了農業生產中,最重要的因為農業生產正在走向科學化,從興利除害、開源節流,防洪、抗旱等多方面進行結合。
這些措施有利于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相關的部門應該嚴厲打擊違法占用耕地,控制對森林植被和水資源的破壞,防治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其國情決定了農業在中國的地位,在現今世界中,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像中國那樣,農業成為中國政治、經濟、生活的持久因素,隨著溫飽問題的基本解決,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也正在越來越大,人口增長與生態環境惡化的矛盾正在被激化,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農產品正在受到嚴峻的挑戰,如果要想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保留發展的后勁,促進我國農業大國的不斷完善和進步。
[1]李樹基,朱智文.“三農”問題研究綜述[J].甘肅社會科學,2011.
[2]千家駒.中國農業經濟論文集[C].上海:中華書局,2012.
[3]范金.可持續發展的最優經濟增長[M].經濟管理出版社,2011.
[4]廖衛東,王萬山著.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5]常平生.農牧結合是發展有中國特色可持續農業的戰略需要[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