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莉
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大學
高校內部審計實現“全覆蓋”的難點及對策分析
夏 莉
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大學
在審計“全覆蓋”的趨勢下,高校內部審計如何應對機構設置獨立性缺乏、審計“全覆蓋”理解偏差、審計對象的復雜綜合難度不斷增加、大數據環境下內部審計準備不足等諸多難題與困惑,筆者提出了針對性建議。
高校;內部審計;全覆蓋
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中明確國家審計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政策措施落實情況,以及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履行情況進行審計,實現審計監督全覆蓋,促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和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對應國家審計任務,高校能否在實現內部審計“全覆蓋”,從而對自身的治理結構完善和經濟運行健康起到積極作用,與實現對策有直接關系。
為了保證獨立性,內部審計機構在組織中被設計為應當接受組織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的領導和監督,并保持與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及時、高效的溝通(《內部審計基本準則》)?!秶鴦赵宏P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要求“地方各級政府主要負責人要依法直接領導本級審計機關,支持審計機關工作”,《教育部關于加強直屬高等學校內部審計工作的意見》明確“學校主要負責人應直接領導內部審計工作,定期聽取審計工作報告,及時研究解決審計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把審計結果作為相關決策的重要依據。”但在現實中大部分高校主要負責人太過繁忙,往往無暇顧及內部審計工作,對文件精神難以執行到位。
部分高校過度“信任”審計處,較多執行甚至決策事務也要求內部審計參與,潛意識認為只要審計部門在場主管部門就沒責任了,比如:有些高校在實施基建工程跟蹤審計時有一項內容是審核工程進度款,審計人員變身財務審核,沒有審計人員簽名財務不付款,這實質上是對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的混淆,讓審計替代了會計審核工作;高校的招標事務審計部門過多的參與,編寫投標文件分析報告,審計人員擔任評委參與評標;基建工程材料進場、隱蔽工程驗收若無審計人員參加則不進行,審計人員被“綁架”,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審計也成為責任部門。還有為數不少的高校對審計“全覆蓋”理解存在偏差,認為“全覆蓋”就是“全部審計”、“全參與”甚至“全插手”,只要審計部門提出有業務不適合參與,就拿“全覆蓋”來說事。這與“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人員應當保持獨立性和客觀性,不得負責被審計單位的業務活動、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決策與執行(《內部審計基本準則》)”精神背道而馳。
教育部多家直屬高校除是高等學府外又是復雜的經濟體,有著龐大的經濟總量,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75所高校預算,其中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山大學、天津大學、復旦大學7所大學預算超百億。高校核心業務是教學科研,科學研究是人類對未知領域的探索,科研經費近十幾年來的高速增長以及科學研究的不確定性使得科研經費的管理和使用一直是輿論熱點,而在高校科學研究與培養人才經費越來越多的交織在一起,培養人才又有其特定內在規律,怎樣由經濟流跟蹤到業務流,通過經費使用窺探學??蒲泄ぷ鲀灹?、人才培養的好壞是高校內部審計需要破解的難題。
除此之外高校經濟體中包含著多種各不相同的重要業務主體,如:高校后勤、高校產業、獨立學院、高?;饡?、附屬醫院、產學研平臺、學會等等,高校后勤承擔著高校的膳食、維修、物業、校園、接待、幼教等后勤服務職能;由于歷史原因,附屬產業一直伴隨著高校的發展,有些附屬產業在高校的發展過程中有過短暫的輝煌,但從長期來看,大部分高校的附屬產業都走了下坡路;部分醫學強的高校有數所三級甲等醫院作為高校的附屬醫院,而每所醫院的經濟總量并不亞于高校本身等等。以上各個主體主營經濟業務復雜且分屬不同行業,都給高校內部審計帶來較大壓力。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類生活,IBM執行總裁羅睿蘭認為“數據將成為一切行業當中決定勝負的根本因素,數據最終將成為人類至關重要的自然資源”。概括來說,大數據主要具有以下4個特點:大量、多樣性、快速、真實性[3]。也使得高校內部審計對象的需采集、提取、分析的審計資料爆增,審計對象的大數據化倒逼審計工作方式的大數據化,審計需要掌握更多的智能技術,審計理論必將迎來革命性變革,否則不能適應大數據審計環境。高校屬于社會中適應大數據技術較早較快的行業,內部各個業務領域都在運用信息系統進行數據處理,但各領域信息系統并未實現集成,存在壁壘和信息孤島,走在前列的高校已經發現這個問題并著手進行整合,雖尚達不到短期內實現大數據審計的基礎,但總體上看高校內部數據系統整合速度快于高校內部審計大數據審計技術開發與掌握的速度。高校內部審計軟件還停留在作業軟件、財務業務審計階段,大部分高校還未使用審計管理軟件,與現代大數據審計、云審計的要求相去甚遠。大數據背景下審計模式向總體審計、連續審計、實時審計轉變,而高校內部審計還停留在單個審計、分段審計、事后審計階段。因為管理崗編制普遍收緊高校內部審計人員在人力上永遠是跟不上審計需求的增長,原有人員知識結構存在單向性,原有審計人員多是傳統財務、審計、工程專業出身,且知識結構老化,部分審計人員理念陳舊,缺乏信息數據、法律及復合型專業人才,人員知識體系與大數據審計要求不相適應。
“獨立”是審計的靈魂,若沒有合理的機構設置保證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審計功能將大打折扣。國家和教育部文件要求由高校主要負責人直接領導內部審計工作就是本著保證內部審計獨立性的初衷,但高校主要負責人本就承擔太多工作,多沒有精力直接領導內部審計,筆者建議可參照上市公司模式,在最高決策層下設立審計委員會,領導內部審計工作,保證內部審計獨立于校內其他部門同時與最高決策層保持良好的溝通。
審計“全覆蓋”概念內涵豐富,有審計對象的全覆蓋、審計類型的全覆蓋、被審計對象業務過程的全覆蓋等等,但絕不是對被審計對象業務執行決策過程的替代,還有主體是審計而不是審核、管理。要整合有限的高校內部審計資源實現“全覆蓋”,需堅持做正確的事,嚴格按照劃定的工作范圍開展審計工作。判斷某項工作高校內部審計是否應該開展時,主要考量這項工作是否符合內部審計的定義,根據《內部審計基本準則》,內部審計既是一種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它通過運用系統、規范的方法,審查和評價組織的業務活動、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適當性和有效性,以促進組織完善治理、增加價值和實現目標。如果某些工作不是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則高校內部審計不宜開展此類工作。
高校內部審計對象業務復雜、審計金額高,但高校也有自己的優勢,首先高校在各個內部組織中有相對熟悉業務的人員,可以聘請其為兼職審計員,進行交叉審計,既完成了任務又不斷儲蓄審計后備力量;第二,很多高校有經濟、管理學院,與審計專業相近,審計部門可以聘請與審計相關專業研究生為臨時審計員,經過培訓,搭配有經驗、水平高的審計人員組成審計小組完成審計任務;第三,對于高校后勤、高校產業、獨立學院、高校基金會、附屬醫院、產學研平臺、學會等獨立機構,可適當將項目委托給資質高、素質好的社會審計力量來完成,當然不論采用何種審計方式,審計部門要設計好各種審計工作形式的質量控制方案,以保證內部審計目標的實現。
在大數據環境下,為了獲得全面、可靠的審計證據,需要從眾多的被審計單位采集大量敏感和重要的數據來進行分析[3],從審計資料的收集存儲、到審計數據的控制與安全、審計分析軟件的選擇與設計、審計取證、審計結論的得出等等,不僅給高校內部審計而是給整個現代審計提出了巨大的挑戰。但這是現代社會無法拖延應對或者回避的技術,不早做準備只會失去審計的資格。高校內部審計要順應大數據的發展,樹立大數據審計意識,完善更新審計團隊的知識結構,提早規劃,在審計對象完成大數據平臺搭建時及時地接入大數據審計。
[1] 《國務院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國發(2014)48號]
[2] 《教育部關于加強直屬高等學校內部審計工作的意見》[教財(2015)2號]
[3] 陳偉,SMIELIAUSKAS Wally.大數據環境下的電子數據審計:機遇、挑戰與方法[J].計算機科學,2016,43(01):8-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