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羅思義(JohnRoss)
中國每年召開的兩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圍繞的主要是國內焦點,確定經濟目標、制定重要的法律、評估政府工作目標等。但現實卻是,中國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使得兩會越來越成為受到密切關注的國際大事。
國際上對于今年兩會的密切關注,反映了中國的長期趨勢與當前特朗普政府帶來的全球不確定性的共同存在。由于兩會的國際影響會反過來影響中國,因此,分析今年兩會的國際影響也十分重要。
今年兩會,中國最重要的國內目標依然是在2020年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雖然這是中國特有的術語,但如果與國際作比較,它的巨大國際影響力便顯而易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還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只有10個國家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低于中國。到201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顯示,全球人口中只有29.7%的人生活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于中國的國家內,另有55.1%的人口生活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低于中國的國家內。如此大規模的、影響如此眾多人群的經濟繁榮轉變,人類歷史上此前從未有過。
如果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得以實現,這一進程還將走得更遠。IMF所做的國際預期保守預估,中國2017年至2020年的平均經濟增長率為6.0%,低于中國2017年的經濟增長率目標——6.5%。但即使如此,IMF的數據顯示,到2020年,全球只有23%的人所在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于中國,中國將超過巴西等主要國家,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將高于幾個西歐國家。
按照這一趨勢,在2020年之后的3年內,中國將會達到世界銀行分類標準中的“高收入”經濟體水平。
作為兩會重要議題之一,中國社會成就則更加顯著。人均壽命是人類福利的最佳指標,因為它綜合了所有的積極趨勢(高收入、良好的醫療、環境保護等)和消極趨勢(貧窮、糟糕的醫療、污染等)。因此,中國所取得的社會成就甚至超過了其經濟成就,這十分引人注目。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只有18%的全球人口生活在人均壽命高于中國的國家內。
因此,盡管中國實現小康社會屬于國內目標,但它的確有著巨大的國際影響力。達到這一目標將會進一步擴大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存在已久的影響力。
今年兩會所反映出的全新國際背景是,中國與發達國家的相互關系。這部分上反映出了長期趨勢,如中國在2016年超過美國成為了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但另外一個原因則是美國的特朗普政府。
特朗普已經拋棄了日本和澳大利亞費時數年談判的TPP。許多發達國家不認可特朗普的保護主義言論以及他對歐盟、澳大利亞和其他美國傳統盟國的言語攻擊。特朗普從一些政策上后撤了,但同時也發出了相互矛盾的信息。美國政壇的建制派強烈反對特朗普所謂的俄羅斯聯系,《紐約時報》等美國媒體還公開發出總統下臺的呼聲,這便造成了美國未來政策道路的不確定性,其他國家面臨著不清晰、錯誤或相互矛盾的美國政策。
與美國相反,中國保持著穩定。然而,盡管中國的整體戰略一以貫之,有些國家還是對中國成功實現“小康社會”所帶來的國際影響抱有謹慎評估。由此帶來了國際社會對今年兩會的濃厚興趣。▲
(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