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明月
摘 要
青少年政治思想發展關系著國家的穩定。本研究通過調查初二、高二、大二和大四學生政治思想的變化情況,分析出青少年政治思想變化的影響因素,并根據不同年齡階段青少年政治思想的特點和影響因素,構建了符合其政治思想發展規律的策略,旨在促進青少年政治思想的良性發展。
關 鍵 詞
青少年;政治思想;影響;策略
青少年對國家政治的理解關系著國家的長治久安與繁榮發展。一個人只有在產生感情的基礎上才能對一個政治組織或一種政治信念表現出最大的熱忱和忠誠。[1]隨著年齡和學歷的增加,青少年政治思想會發生何種變化?影響青少年政治思想的因素有哪些? 值得探討。
一、青少年政治思想變化的調查設計
本調查旨在了解青少年政治思想的變化情況。政治思想是指一個人對政治單位(國家、民族、城鎮、區域)、地理區域和團體的態度、評價、情感歸屬等,是其主觀意識中的一部分。它體現了個人對那些單位與團體的強烈效忠、盡義務或責任。其內容包括:1.政治組織或共同體的認同,主要指國家、政黨等組織機構的認同。2.政治制度的認同,主要包括基本政治制度、社會制度和政治價值觀認同。3.政治過程或政府的認同,主要包括政府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政治治理的過程以及政治現狀等。[2]通過調查統計青少年在上述內容方面的觀念和態度,我們可以基本把握青少年政治思想的狀況。
(一)調查內容
本調查旨在考察青少年政治思想的發展變化特點。問卷內容包括三個主要維度,分別是青少年對國家整體的態度、青少年對國家基本政治制度的評價和青少年對國家政治過程或政府的態度。青少年對國家整體的態度包括國家標志態度、國家情感、國家國際地位評價和中國人身份認同四個方面;青少年對國家基本政治制度的評價分為對共產主義的評價、對國體的認同、對政體的認同、對國家性質的認同、對社會主義優越性的認識以及對政黨的評價;青少年對國家政治過程或政府的態度包括選舉過程、政府信任、新聞管制、依法治國和官員作風五個方面。題目均來自2011年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985項目公民教育調研題庫。該調研題庫建立時已經過專家論證,效度較好。問卷信度系數α=0.79,信度較好。
(二)調查實施
本調查按照隨機抽樣法,抽取寧波6所中學和2所本科院校學生進行調研。初二回收有效問卷305份;高二回收有效問卷308份;大二回收有效問卷383份;大四回收有效問卷239份。所得數據運用SPSS14.0 軟件進行統計。
(三)變化幅度評判指標
本調查用平均值指標來衡量青少年政治思想變化情況。將問題選項賦分,正向計分題目分別為贊成(1),不贊成(-1)和說不清(0),反向計分題目反之。將統計平均值與0進行比較,顯著(95%置信區間,P<0.05)大于0,則說明青少年在該指標上的表現較好;顯著小于0,則說明青少年在該指標上的表現較差,數值越正,則贊成程度越高,數值越負,則反對程度越高。變化趨勢用均值的差值作為基本依據,若均值上升則表現變好,均值下降則表現變差,若p<0.05則描述為顯著變化。
(四)有效性和局限性
本調查意圖了解青少年隨著年齡和學歷的增長,其政治思想的變化情況。但受項目研究的客觀條件限制,不能采用大量樣本跟蹤研究的調查方案,而采用同時調查初二、高二、大二和大四學生政治思想并將他們進行比較的方案。此方案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青少年政治思想的變化,但是也存在著局限性。本調查忽略了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環境差異,此局限性擬通過后續的跟蹤研究進行彌補。
二、青少年政治思想變化的基本特征
先將同一細分維度的問卷題目得分取平均。所有細分維度的權重相同,細分維度得分取平均值得到主要維度的得分。最后將三個大維度取平均得到總體評價。經統計分析得出青少年政治思想得分的平均值分別為:初二0.17分、高二0.14分、大二0.25分、大四0.22分。這說明青少年對國家政治的思想認識比較積極和正向。其中得分最高的是大二學生,得分最低的是高二學生。高二至大二期間,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見圖1)。具體來看,青少年政治思想變化的特征如下:
(一)青少年對國家整體的態度非常好且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
青少年對國家整體的態度是衡量其政治思想特征的最基礎內容。隨著年齡和學歷的增加,青少年對國家整體評價也不斷提升,平均值分別為:初二0.22分、高二0.39分、大二0.62分、大四0.63分,均遠超中立平均值0分,但平均值的提升速率和幅度并不均衡,高二至大二階段的增速最高,大二至大四階段則變化不大(見圖2)。總體特點是:1.每項平均得分普遍較高;2.初二得分偏低,高二波動,大二顯著上升達到峰值,大四趨于平穩。
(二)青少年對國家基本政治制度的評價較為積極,總體呈現出“先降后升”的趨勢
個人對國家基本政治制度的積極評價是社會政治穩定的重要前提之一。初二、高二、大二和大四學生對國家基本政治制度的思想平均分分別為: 0.27分、0.19分、0.17分和0.20分,均超過中立平均值0分。從趨勢來看,青少年政治制度思想變化表現為“先降后升”(見圖3)。初二學生得分最高,高二明顯下降,大二和大四的平均分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
(三)青少年對國家政治過程或政府的態度總體良好,變化趨勢為“先降后升再降”
個人對國家政治過程或政府的良好態度能夠促使政治過程獲得更多人的參與和支持,使政治組織的方針、政策得到貫徹落實。從下圖可知,初二學生的選擇接近中立,為0.01分,隨后在高二階段迅速降低到-0.17分,大二階段上升至-0.04分,大四階段平均分再次下降到-0.18分。總體上看,青少年對政治過程和政府行為的思想變化趨勢表現為“降-升-降”(見圖4)。
三、青少年政治思想變化趨勢的理論分析
青少年政治思想發展主要受三個方面的影響。國家整體發展態勢奠定了青少年對國家整體評價變化趨勢的基本向度,青少年政治思維發展階段特點集中地反映在青少年政治制度思想的變化特點上,青少年政治生活實踐是影響青少年政治過程和政府思想變化的重要因素。
(一)國家的發展態勢決定了青少年政治思想發展的基礎
近年來國家整體發展態勢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國家國際地位日益提升。青少年普遍看好中國的發展前景,對國家有信心,相信國家會越來越繁榮進步。受訪學生表示:“我覺得國家在進步,跟老一輩人相比,我們現在的生活確實越來越好。”國家的發展誘發青少年對國家整體的積極評價,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國家自豪感和國家自信感,這種良好的國家情感必然會影響青少年的政治觀念,成為引發青少年政治思想的重要因素。青少年國家整體思想提高的趨勢與青少年接觸社會、了解歷史、開闊眼界的步調一致。從初中到大學,青少年逐漸深入接觸社會,更加客觀全面了解國家發展,能夠以全球化的視野審視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在國際比較中建立良好的種族自信和國家自豪感。同時,國家概念的不斷具體化也是青少年國家整體評價提升的重要誘因。
(二)青少年政治思維發展階段特點對青少年政治思想發展的影響
青少年政治思想的發展體現了馬克思關于事物發展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判斷。這種發展是一種“質”的累積,表現為青少年政治思維的深刻性和穩定性,是青少年政治觀念不斷成熟的過程。
1.初中學生政治思維發展緩慢,尚處在“政治朦朧期”
初中學生政治理解能力相對較弱,政治判斷主要依賴于書本和老師,他們難以把握宏觀的、抽象的、復雜的政治命題。初二學生更關注自己的生活實踐而較少關注政治話題。對很多初二學生來說,政治是書本上的知識和老師的教學內容。因此,從數據上看,初二學生對政治制度思想的認同程度極高。
2.高中學生政治思維發展迅速,但不夠成熟,處于“政治叛逆期”
相比較,高中生政治制度認同急劇下降的原因是高中生政治思維發展迅速,自我意識崛起,自主性和獨立性增強。很多高中學生逐漸擺脫唯書、唯師的狀態,開始獨立觀察、思考和判斷政治命題。然而,他們的政治思維尚不成熟,容易偏激和二元對立。同時,高中生視野擴大,他們已經接觸到世界,了解到不同國家的政治現狀和價值觀。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生兩種情況,一是他們接收到的“新價值觀”與以往所學的內容相契合,那么原有的觀念會增強;二是他們接收到的“新價值觀”與以往所學內容相悖,那么原有的觀念會急速轉變。他們叛逆,蔑視權威卻又不夠成熟。這種思維特點導致了高二學生政治制度認同出現較為負向的變化,亟需教育者正確地引導。
3.大學生政治思維發展迅速,趨于成熟,處于“政治穩定期”
隨著年齡的增加和思維的發展,大學生(尤其是大四學生)的政治理解能力和判斷能力會更加理智、客觀、圓融。他們已經度過了“為叛逆而叛逆”的階段,不再執著于絕對的對錯優劣,既不“唯書唯師”,也不“言必稱國外”。他們已經能從多個維度看待政治問題,可以理解一個事物的多個方面,能夠根據國情、現實,根據自己的理智,審慎地對待政治話題。因此大學生在政治制度認識的變化曲線圖上表現出對高二階段的修正。
(三)青少年政治生活實踐影響青少年政治思想的構建
社會現實與學校教育的落差是青少年在大四階段政治思想有所回落的主要原因之一。調查發現,一些青少年在涉及社會現實問題時表現得比較消極,尤其是大四學生。大四學生的特殊性在于他們對現實政治生活的了解和體驗遠遠高于其他學段的學生。大四學生已經從不聞窗外事的學生逐漸變成了社會從業者。他們真實地觸摸到了社會現實,更多地體察到了社會的復雜性和“潛規則”。他們比其他各階段的學生更加“現實”。在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評價方面,青少年表現出了一定的不信任,這種不信任與近幾年來媒體高強度報道貪官腐敗的新聞有關。媒體的新聞意趣極大地誘導人們的政治觀念和政治行為。[3]
四、青少年政治思想變化的教育啟示
青少年政治思想發展變化的特點對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啟示。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根據該變化特點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活動,從而提升其實效性。
(一)豐富國家概念的內涵能夠有效地促進青少年政治思想發展
豐富國家概念的內涵可以促使青少年更加全面、多元地認知國家,增加青少年建立與國家有關的各種良好的情感聯結,從而提升青少年對國家的依賴和認同。這種情感促發并不一定是“邏輯推理”和“理性思辨”,而是一種情緒、情感的激發和孕育,是體悟、理解和感動。[4]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引導學生體驗、互動和參與通過富有國家元素、國家文化或國家情結的事物,激蕩青少年的國家情感,幫助青少年聯結與國家有關的積極情緒體驗。
(二)思想政治教育需緊扣“國家愿景”來提升青少年的國家自信
我國思想政治教育要幫助學生打開眼界,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既要打破我們永遠會一帆風順發展的盲目樂觀,也要打破我們現在落后就注定一直落后的盲目悲觀。一方面要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另一方面要為他們建立韌性、士氣和逆境中崛起的勇氣。學校有必要讓青少年學生回顧和學習民族歷史,引領他們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品德,在學習生活中推崇那些具有傳統美德的人和事,激勵他們更加自覺地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形塑良好的國民品質;認知我國在近現代歷史中遭受的屈辱和艱難奮斗,理解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并珍惜今天的不易;客觀看待我國在全球的位置,了解國家發展的未來前景。這樣既可以避免青少年妄自菲薄、崇洋媚外,也可以避免其自夸自大、目中無人,使他們認識民族國家對于個人的意義和個人對于民族國家的責任與義務。[5]
(三)根據各年齡段青少年的政治思維發展階段制定合理的教育策略
學校應認清青少年政治思想的發展特點,針對不同的年齡層次制定獨特的教育策略。首先,初中學生政治思維能力有待發展,尊重權威、情感豐沛,情緒易受影響。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適當激發中學生良好的國家情感,多講富有情感、令人動容的內容,促進中學生盡早建立良好的國家情感。其次,高中學生思維活躍、逆反性強,對很多政治話題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不夠辯證和全面地看待問題。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避免灌輸和一言堂,要給高中生提供思考、辯論和批判的空間,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解釋和論證,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和思路看待政治命題。再次,大二學生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政治思維,能夠相對全面地看待國家政治。因此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要鼓勵學生分析政治命題,參與課堂教學,鼓勵生生互動,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更加深刻地分析國家政治。最后,尤其要關注大學高年級階段的思想狀態,增加實踐討論課,加強大學生學校與社會融入階段的銜接輔導,解決巨大落差面前大學生容易導致方向性錯誤的問題,幫助大學生建立穩定的政治觀念。
綜上所述,青少年政治思想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在不同階段其政治思想的表現也有所差異。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較為關鍵的因素包括:國家發展的整體前景、青少年獨特的政治思維發展規律和政治生活體驗。根據青少年政治思想的特征和影響因素推導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針對性地促進青少年政治思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孔德永.當代中國社會政治思想問題研究芻議[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39-44.
[2]周敏凱.和諧社會構建中政治認同的主要內容與面臨的挑戰[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9):1-4.
[3]Peter Berglez,Ulrika Olausson.Intentional and unintentional transnationalism: Two political identities repressed by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news media[J].National Identities,2011,13(1):35-49.
[4]丁錦宏.道德教育中的敘事方法探究[J].思想理論教育,2003(12):12-15.
[5]曾水兵,檀傳寶.國家認同教育的若干問題反思[J].中國教育學刊,2013(10):30-33.
責任編輯︱李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