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莎湖南信息學院人文藝術學院
應用型本科酒店管理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
鄒莎
湖南信息學院人文藝術學院
酒店管理專業少不了對學生進行實踐性教學,這就要求各應用型本科院校積極開拓校外實習環境,在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也拓寬了人才輸出渠道。本文筆者對應用型本科酒店管理專業的校企合作模式進行分析概述,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
應用本科;酒店管理;校企合作
應用型本科院校顧名思義旨在培育應用型人才,它區別于重點的普通高等院校,特指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和一些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專升本”高等學校。應用型本科院校為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主要負責向當地輸出具有豐富理論基礎的應用型專業人才,例如教師、律師等。社會實踐表明,各高校和當地企業相聯合,進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既能夠解決各院校的就業輸出問題,又能夠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要。因此各應用型本科院校要想更好的發展其酒店管理專業,培養出更多符合當代社會需要的酒店管理人才,勢必要進行必要的校企合作。
1.缺乏合作動力
大部分企業還沒有意識到校企合作能夠為企業帶來的長期效益,正因如此,其對校企合作積極性并不高,企業積極性的匱乏致使在合作過程中通常是以高等院校為主導,企業對其并不重視,出現“一頭熱”現象。然而,部分酒店也會主動向相關院校提出合作意向,這并不是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其價值,而是單純的為了節約人力成本投入,這一點在后文會有詳細概述。而且多數的由各高校主動提出的合作也并不是出于更深層次的動力,僅僅是為了方便實習生進行社會實踐,因而雖然多有校企合作體系的建立,卻并沒有真正認識到其作用,沒有認識到校企合作是當今培育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在高校任職的教師,缺乏對其合作重要性的認識,在進行校企合作時缺乏積極性。
2.合作經營不善
校企合作的模式發展還不夠完備,需要進一步系統化、常態化,成為一項長期有效的合作模式。當今大多數校企合作的經營過于隨便,缺少專門化管理,同時其實習體系存在很大差異,部分院校沒有一套明確可施行的管理體系。因為學生多數四散在多處酒店進行實習,高校教師忙于日常教學工作的進行,很少有時間和精力花費在實習生上,導致實習學生在實習期缺少教師監督指導。正因如此,對實習生的指導工作往往落到酒店身上。多數高校和酒店把指導實習生的任務交給中介公司來進行,以達到減少管理成本投入的目的。正因如此,教師對實習生的實習狀況知之甚少,實習效果無法得到保證。
3.師資力量匱乏
高校的師資力量大體有三種類型:理論型、實踐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雙能型”。我們當今大量需要第三種類型的教師,既能推動科學技術的研究合作,又能更好的培育出應用型、綜合型人才。“雙能型”教師是保證其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礎,也是應用型本科院校與其他高職學校最大的不同之處。受當前我國的高校人事聘用體系制約,大多數雙能型人才并不愿意到高校任職,在高校任職的教師多數為理論型教師,因而造成產學研合作能力的匱乏,不能確保校企合作的良性運行。
1.互利共贏是校企合作的內在動力
要想達到校企合作模式的良好運行,必須達成高校與企業間的互利共贏。以往的合作范圍過于狹窄,只表現為實習生在酒店實習,即便這樣能夠有效的減少酒店的人力成本投入,但也無意中導致了其管理成本的升高。高校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實習平臺,把教師豐富的理論知識與企業員工的實踐經驗相結合,結合教師對這一行業獨特的敏感性,對其進行更加深入、多方面的合作,例如新技術的引進、競爭條件調查分析等,能夠更好的幫助酒店調節自身,增強其經濟效益,最大限度的激發酒店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校企合作中來。同時,各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普遍具備專業知識技能,因此,各合作院校可以綜合利用自身的智力資源,對酒店工作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加強高校與企業間的交流合作,增強酒店的綜合競爭力。
2.應用型人才培養是校企合作的核心目標
不論我們采用哪種校企合作方式,都要緊扣培育應用型人才這一核心目標,不要只為了合作而談合作,也要避免單單為了某一方面的利益進行合作。應用型本科人才和其他類型的學術人才不同。應用型人才和學術性人才相比,前者則重點培養人才的能力,同時還強調知識的積累與運用,具備較強的專業素養。和技能型人才相比,應用型人才則注重理論教育培養和應用科學探索能力的培養,強調技術、體系、知識三位一體的整體性,同時還強調以后職業發展的潛在力。所以,應用型本科高校要創新學校和企業合作的模式就必須大力培養人才,不單單對就業人員進行基本的實習訓練,學校和企業合作的內容還要包括以下內容:(1)共同建設嵌入式實驗室。實現學生實習與創新基地、師科研與培訓基地相統一。(2)進行項目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把在酒店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運用到教學中去,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工作實踐能力。(3)加強交流與合作。學校定期開展學術講座等活動并且邀請進店高層管理人員進行指導和學習,而且定期要求教師去酒店掛職體驗。(4)進行應用性科學研究。和商業展開頻繁合作,積極展開應用科研,增強教師科研能力,以此來支撐本科型人才的培育。(5)不斷打造共享平臺,讓資源共享。學校和企業之間共同打造育人平臺,共同組建教學團隊共同使用資源,共同建設實訓基地,聯合起來進行教學工作。
3.加強政府支持力度是校企合作常態化的保障
校企合作區別于以往由一方單獨為主導的合作方式,合作方都具有相對獨立的主體地位,所以需要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1)完善法律法規。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的正常化,單靠某些高校和企業的支持是不夠的,還需要政府在各方面的幫助和支持,比如在經濟、人事等方面要不斷完善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企業參加高等教育的義務與責任,制定切實可行的獎勵政策,例如為那些響應并且參加學習培養人才的企業進行一定的減稅方式以此來增強企業的學習動力。給校企合作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保證合作的有序進行。(2)加大資本投入,當前在實習和實踐建設的資金投入不足,不能夠支付教學所需要的費用,因此需要政府給予一定的幫助,保證實踐環節的順利進行。(3)增強團隊之間的協調性,政府積極協調各方關系,合理處理企業和社會各方之間的關系并且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達到互利共贏。
總而言之,校企合作是教育變革和實踐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同時也是高校自我發展和服務區域經濟的總體趨勢。所以,高校和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建立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構建科學合理的教育合作體系,不斷開拓合作新模式豐富校企合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