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旺君
湖南信息學院
混合式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旅游酒店英語”課程設計實踐
石旺君
湖南信息學院
本文調查分析了相關行業工作崗位對旅游酒店英語能力的要求和高校開設這門課程的狀況,結果顯示:“旅游酒店英語”課程應分為“飲食服務英語+空中乘務英語+酒店服務英語+導游英語”四大模塊,以混合式學習理論為指導,針對不同的專業展開課程的具體設計。
混合式學習理論;課程設計;旅游酒店英語
目前高校教材中還沒有旅游酒店英語這門課程的權威教材,有酒店英語或是旅游英語,但沒有將兩者結合的相關教材。為填補這一空缺本文以混合式學習的課程設計理論為基礎,整合各類相關資料,探究旅游酒店英語的課程設計實踐。
本文采取文獻搜索,網絡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調查分析了旅游專業,酒店專業,商務英語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國際金融專業,空中乘務專業,電子商務,會展專業等服務類專業,對旅游酒店英語能力的要求。
調查得出服務類專業的對旅游酒店英語的需求是100%,由此得出結論:(1)高校針對服務類專業應該增開旅游酒店英語課程,以2/4學分為參考;結論(2)高校應該針對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專業加大旅游酒店英語教學的課時。
但目前高校針對以上9個專業開設了旅游酒店英語課程的高校卻非常少。通過網絡搜索全國100所高??缭?3各省份。
調查得出以下結論:(1)專門的旅游酒店英語課程的開設在大部分高校仍然是空缺,(2)可將旅游酒店英語教學模塊穿插至大學英語教學之中。
根據國內知名專家黃懷榮教授對混合式學習的課程設計理論,旅游酒店英語課程設計分為三步:即前端分析,活動與資源設計,教學評價設計。
1.學習者特征分析
旅游酒店英語課程針對的是服務專業類的學生,英語語言表達能力普遍高于理工類專業的學生,同時該課程的前導課程為為期一年大學英語。學生的英語語言基礎比較扎實,能接受較為專業的職業英語和專業英語學習。同時由于工作崗位的需要,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積極性也高于基礎英語的學習。但是,針對學生之間英語水平差異性明顯,在課程設計過程中適當加入基礎英語知識部分。
2.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3)素質目標
活動與資源設計以”ordering food ” 為例。
第一步:活動導入:美食猜猜樂
第二步:制定計劃:食物詞匯,點餐用語,用餐禮儀,菜單
解讀
第三步:實施計劃:小組設計菜單,用餐禮儀演示,點餐對話編寫
評價與分享:學生進西餐廳用餐或從事臨時服務員工作,記錄英語語言表達效果。
以上教學活動實施的過程中,以全校免費網絡,全國導游競賽,全國英語口語競賽,智能教室,情景模擬教室,校企合作單位,英語角等作為支撐,作為混合學習的環境支持。
1)教學產品考核
旅游酒店英語教學過程中主要采取情景式教學,每次課后學生都要求編寫英語情景劇,并在下次課前向全班同學展示或以微視頻的方式進行播放展示。全課程的英語情景劇設計為:就餐服務英語情景劇,景點介紹英語情景劇,空中乘務英語情景劇,酒店入住英語情景劇。每一情景劇均以小組的形式組織,有編導,有劇本。根據每組情景劇的整體效果進行評分,并給出改進意見。
2)關鍵理論知識考核
關鍵理論知識涉及到關鍵英語詞匯,常用句型,和場景對話。通過口頭聽寫,檢測學生詞匯的掌握程度,著重考查學生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通過試卷測試學生常用句型的掌握情況,由于該項目涉及到的范圍廣,無法逐一進行口頭測試,為達到督促學生學習,故采取試卷形式。場景對話,采取臨時編撰的形式,教師給定場景,學生以組的形式以及課后做出的產品編寫劇本,演示場景,并組與組之間進行互評,最后教師給出總評。
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在從事旅游酒店英語服務時,要充分考慮語言使用的特定語境。因此,一套全面,完整的課程設計對他們而言是非常實用的。這門課程旨在為學習者提供特定水準或某一場景,讓學習者更好的使用語言,來提升語言能力。方法和內容要具體,可行,且細化到工作中一些具體環節??紤]到國際旅游業的發展,以及各類服務業效益的增長,旅游酒店英語這門課程設計亟待優化,以更好的培養相關專業的學生,在未來工作崗位上更好的服務。
[1]趙麗.施曉虹.高職高專酒店英語課程開設現狀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4,第11期.
[2]Nahid Zahedpisheh1,Zulqarnain B Abu bakar1 & Narges Saffari1.English for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Purposes(ETP)[J]. Canadian Center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2017,Vol.10,No.9
[3]黃榮懷.馬 丁.鄭蘭琴.張海森.基于混合式學習的課程設計理論.[J].理 論 探 討 .2009.第 189 期
石旺君(1983.08),女,漢族,湖南邵陽,主要從事商務英語專業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課題: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湖南高職涉外導游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研究》,編號:15B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