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樹國 薛紅柳
淺議我國新媒體平臺下商品銷售法律機制的完善
◎趙樹國 薛紅柳
近年來,新媒體的發展可謂是日新月異。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平臺的日趨完善給人們帶來了諸多極為便利的交易方式。但同時,利益的驅動也讓新媒體平臺下的商品銷售不再純粹,甚至滋生了一系列問題。如提供服務一方是否具備相應資質難以考證、交易雙方信息表述缺乏準確性、一致性以及出現商品質量或服務質量問題調查取證難、維權難等。新媒體平臺的發展,需要相應的法律規定對其中法律問題進行具體而細致的規范,本文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并結合我國國情,提出相應的建議以完善我國在新媒體平臺下商品銷售方面的立法。
新媒體 商品銷售 法律機制
目前,我國網民的數量正呈現迅速增多的趨勢,越來越多的網民開始逐步融入到新媒體平臺下的商品銷售模式當中,成為當中的銷售者、消費者。現狀如此,基于新媒體平臺下商品銷售法律規制不僅僅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更是一個需要運用法律手段來解決的問題。
(一)將新興起的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的商品銷售納入法律規定中
“網絡消費是新型的消費方式,正越來越被消費者所接受”,利用新媒體平臺從事商品銷售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各種形式的商品銷售所隱藏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而我國現有的法律只是對網絡商品交易作出一個概括性的規定,并沒有針對不同的商品銷售模式進行具體的規定,暫且不論未來發展過程中另外出現的新商品銷售模式,就現有的已經出現并形成規模的網絡商品銷售模式如微信銷售、微博銷售等,應當將其從業資質、行業規范、業務范圍作出明確的限定,讓真正具備從事網絡商品銷售資格的主體進入行業,將那些無相應資質、利用新媒體平臺獲取不正當利益的主體排除在外。如此,新媒體平臺下的商品銷售環境會得到凈化,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相應得到保障,因此,將新興起的商品銷售置于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的體系范圍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對新媒體平臺下商品銷售制定稅收規定
眾所周知,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國家實行宏觀調控的重要經濟杠桿之一。體現了國家主權和國家權力,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稅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強。對于新媒體平臺上新興起的商品銷售經營主體的稅收不僅體現我國稅收平等的原則,還可以增加進駐新媒體平臺進行商品銷售的行業壁壘,通過對經營主體的稅收監管,采取網上稅務登記、申報和繳稅工作,當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時,可以有效通過稅務部門找到經營者的信息,進行維權,避免新媒體平臺上的商品銷售主體利用其在交易中的優勢地位侵害消費者利益,從而創造一個安全、公平、有序的交易平臺。
我國現已出臺了包括《合同法》《食品安全法》《侵權責任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對商品銷售的法律行為進行了規定,但目前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律法規在實踐中缺乏一定的協調性和操作性。各部法律中對涉及交易過程中雙方權利義務都作出了規定,但時代的發展以及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偶爾會讓法律不能掌控的得心應手,這就需要在不斷結合時代背景、國情環境的基礎上完備法律的同時建立起相關法律規范之間的密切聯系,將涉及同一法益的法律規定與其他部門法或相關規范性法律文件聯系起來,既避免法律之間的沖突,又保障了發生糾紛時運用法律的明確指向性,讓法律真正成為捍衛公民合法權益的有力武器。
合同的效力是約束雙方當事人在意思表示真實情況下作出了權利義務承受的相互承諾,與現實中的交易類型不同,發生在新媒體平臺下的商品銷售行為,合同雙方甚至多方主體是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的雙方合意表示,合同的效力往往不如訂立在現實中的合同效力那樣具有強大的約束力,尤其是倘若雙方順利完成交易,期間不存在權利義務糾紛的情況下,雙方或多方合同主體在新媒體平臺上所達成的電子合同往往被忽視,這樣的后果是發生糾紛時缺乏有力的證明載體。歐盟在法律層面上對電子合同的規定則體現了歐盟對此種現象的重視,如果我國法律也能在訂立之時對電子合同的形式進行推廣、效力予以認可,便會使從事新媒體商品銷售的主體意識到電子合同的有力約束,增強其對各自法律行為的辨認和責任意識。
(一)建立新媒體平臺下商品銷售主體的市場準入制度
由于商人本身的趨利性,這就使得網絡交易平臺的提供者在制定相關規則時,表面上遵守國家法律、顧及社會責任,但實際上卻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前提。建立新媒體平臺下商品銷售主體的市場準入制度是在根源上凈化商品銷售環境的基礎性措施,嚴格的資質審查是保證進入新媒體平臺從事商品銷售的主體能夠贏得消費者更多信任的前提條件,面對各種各樣的商家店家,種類繁多的商品服務,僅憑消費者感覺上的傾向遠遠不能保證商品、服務的質量,如果這些準備在新媒體平臺下從事商品銷售的經營主體都是已經經過平臺審批,并具有相應資質的經營一方,消費者在選擇商品時就會更加冷靜,接受服務時也會更加安心。因此,我國法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賦予新媒體平臺對商品銷售主體準入審批的職能,這樣也會分擔工商行政主管部門的壓力,達到較好的結果。
(二)對新媒體平臺下商品銷售全過程實施跟蹤監管
建立公平公正的第三方監督管理機制,明確網絡平臺的責任和義務,讓新媒體平臺下從事商品銷售買賣主體的交易行為在陽光、透明的環境下合法合理的進行。這就對新媒體平臺的職責義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限定,虛擬的商品銷售行為發生在這個強大的信息交互平臺上,賦予新媒體平臺“家長”職責,讓其對商品交易行為的合法性、合理性、公平性等多種方面進行監督管理,讓雙方或多方交易行為在新媒體平臺的監督下進行,讓任何侵害對方合法權益的行為在起初就被扼殺,這實際上是減少相關侵權糾紛的有力措施。
(三)建立新媒體平臺下消費者投訴平臺
現實中我們發現,發生在新媒體平臺上的侵權案件不在少數,然而這部分侵權糾紛往往在實際的解決和處理環節存在問題,調查取證的問題、管轄權的歸屬問題、公益訴訟的公平合理性問題都是困擾著一線法官的關鍵問題,而作為權益被侵害一方的消費者往往更加不知道如何運用法律武器捍衛自身合法權益。這時,新媒體平臺作為“家長”,有資格對這場糾紛進行處理,建立相應的消費者投訴平臺,針對不同的侵權行為、不同的權利訴請設立不同的解答途徑,能夠讓消費者在權益受到侵害的第一時間“投訴有門”。歐美各國對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侵權不同的立法司法判決反映了各國不同的產業政策導向,美國采取的是比較寬松的產業政策,歐盟對互聯網采取的政策相對于美國而言更為嚴格。可以將我國國情與外國經驗相結合,總結出適合我國處理侵權問題的方法。例如,如果侵權行為輕微,投訴平臺可以作出對經營一方的降低信用等級、口頭予以批評等懲戒措施,對于確有違法行為的經營一方,投訴平臺可以協助消費者尋求正當的法律保護,請求行政主管部門介入調查等。如果消費者一旦被侵害權益,其利益保障不會出現“懸空”狀態,即便是這個投訴平臺無法解決的違法行為,平臺的正確指引與協助也會讓消費者在較短的時間內尋求到有效的法律保護。
(作者單位:遼寧文正律師事務所)
責任編輯:張永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