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石山
今天,該怎樣看待這位老人
韓石山
2017年1月18日,張頷先生平靜地離去了?;盍司攀邭q,可謂高壽。
這是一個從山西這塊土地上走出來,又讓山西這塊土地增添了光彩的山西人。
從這一天起,這個發光體走了,留下的是永遠不會消逝的光彩。
對他的離去,多少人都有悲痛之感,在我看來,準確地認識這位老人,認識他的身世和經歷,認識他的功業和品質,不失為一種切實的悼念。
張先生在世時,說到他的功績,人們最常說的是,某年中央電視臺的《大家》欄目分上下兩集介紹了他,說他是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還是《侯馬盟書》的破釋者。從此以后,張先生在學術界的地位顯著提高,過去只知道他是個專家,自此更知道他是一位大家。
若以外界的評價定地位的高下,我倒是覺得,《儒藏》書目收錄了張先生的著作,更能彰顯其學術成就。《儒藏》是2003年國務院立項,由北京大學儒藏編篡中心組織國內外著名大學、研究所編篡的一套儒家思想文庫,是一套書,也可以說是一個書目,收錄了自《論語》以來堪稱儒學經典著作的傳世文獻,共計200種,且都編了號。張先生一人就占了兩種,分別是第90號的《侯馬盟書》,和第137號的《古幣文編》。
這樣的成就,由不得讓人想起了他的學歷。
高小畢業!
用現在話說,就是小學六年級。
學歷上失望了,自然而然地,會想到他的經歷。
這時候,就看你怎么看了。
一種看法是逆著看,一種看法是順著看。
什么是逆著看呢?就是站在他現有的學術成就上,回過頭來,看他走過的學術道路。
這樣看,讓你震驚,也讓你感嘆。
震驚什么?感嘆什么?
震驚和感嘆的是,這個人,從小到大,一宗宗,一件件,像是專為他后來成為學術大家而設計的。甚至可以說,高人有意設計,都設計不了這么周到。
你看么——高小畢業這年,他的堂兄,一個在天津當鋪做小伙計的年輕人,就出版了一本《天津典當業》,等于是他從小就知道出書這回事。畢業后,一時找不下工作,介休城里有家茶葉店的老板,風雅自命,組織了一個業余書畫社。他參加了,跟上學習書法繪畫篆刻,而他篆刻用的底本,恰是有名的《汗簡》。夠奇的吧。
解放后,他到了省委統戰部。誰能想到,當時的省委里面,會有個文物陳列室,陳列著從解放區帶過來的文物。他看了收藏的青銅器,竟動了寫論文的念頭。于是便寫了兩篇論文,遇上1958年大躍進,省上要成立中國科學院山西分院,別的所一下子成立不了,考古所先成立了。要派個所長,一來二去,就選了他。別人都覺得可惜,而對他來說,不是將魚兒扔進了海里?
總之是,逆著看,條條小路,都通向了一個輝煌的頂點。
但是,若順著看,就不同了。
老百姓有句話,前頭的路是黑的。也就是說,從小到大往前走,誰也不曉得前面會是什么樣的局面。
這樣,你就知道,這個人這樣走過來,是多么的不容易了。
他還沒出生,父親就死了,九歲上,母親又死了。在祖父的呵護下,勉強念完高小,找不下事做,只能遠赴湖北樊城,在一家介休人開的商店做學徒。解放后,如果在政界混下去,至少能做到省委統戰部的部長,可是他身上文氣太重,官氣太少,便去了更適合他的考古所。一個不懂業務的人,當了業務干部,混日子就是了,而他偏不認這個命,刻苦自勵,終于成就了一番事業。
前面說了,若以收入《儒藏》目錄的著作而論,張先生的成果有兩項,一是《侯馬盟書》,一是《古幣文編》。
這兩個成果,粗略看起來,是并列的,實則不然。應當說,《古幣文編》是因,《侯馬盟書》是果。
為什么這么說呢?
或許是早年學篆刻,張先生一到考古所,就喜歡上了古文字。他這個人,當過小伙計,凡做事,都愛做個簿子,見到古印璽、古錢幣上的文字多了,便收集整理,做成一個本子,描摹下文字,一一注明出處。時間長了,起個名字叫《中國古代貨幣文編稿》,即《古幣文編》的雛形。到1966年參與整理《侯馬盟書》時,他已具備了扎實的古文字功底。
為什么在《儒藏》上《侯馬盟書》排有前面,而《古幣文編》排在后面呢?這是因為,《侯馬盟書》1976年就出版了,而《古幣文編》一直在搜集、充實中,直到1986年才出版。
說到張先生的學術成就,人們都說他運氣好,當考古所長時候,正趕上山西發掘了“盟書”;要是沒有這事,也成就不了他的事業。
我不這樣看。
該是他的,想不是他的都不行。
“盟書”發掘出來了,就有人故意為難,要從中科院考古所請專家來,而省里有這樣一位高水平的專家,中科院的人要來,也要想一想。說是這樣說,那個年代,在學術上,沒人敢開這樣的玩笑。
還有人說,“盟書”上的字,沒幾個人認識,差不多全是蒙出來的。
這就是外行話了。
研究工作,十有八九都是靠“蒙”。胡適說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那個“大膽的假設”,說白了就是“蒙”。關鍵在于,有的人一“蒙”就對了,有的人一“蒙”就錯了?!懊伞睂α说模褪茄芯砍晒懊伞卞e了的,說什么都是白搭。
張先生在學術上的成就,有機遇的一面,更有必然的一面。就是沒有《侯馬盟書》,光憑《古幣文編》,他也是一流的學問家。
再就是,張先生在篆字摹寫與研究上的功夫,也是不可小覷的。
記得前些年,我跟他閑談的時候,他曾自負地說:“我這個人,就是在戰國時代,也不會失業的,到了哪個國家,也會找個謄錄的差事?!庇终f:“呂不韋寫下《呂氏春秋》懸之城門,說能刪一字者,可賞十金,即便黃銅,也是貴重的。我若在場,掙千金不成問題。”
這兩句話,他都是當笑話說的,但我聽了,卻能聽出說話人的自信。
他的自信,一是在古文字的書寫上,一是在對文章的鑒賞上。只有寫得了戰國各國古文字的人,才做得了謄錄的差事;只有寫得一手好文章,又有鑒賞的能力,才能看了《呂氏春秋》,敢說可刪去一百個字。
說張先生是個奇才,我承認,因為多少人有絕佳的訓練,也做不出他這樣的成績。
但是,我更愿意承認,他是一個自學成才而又訓練有素的學者。
不管是青少年時期的歷經艱辛,還是解放后的機遇及時,在我看來,這些都是外在的因素。
作為一個山西人,張先生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業績,還有他品質上的特異之處。
說兩件事吧。
張先生的一生,還叫平順,但是有兩個節點,若把握不住,就不會有后來的張先生。一個是放棄了在樊城學生意,回到晉西,參加了山西的抗戰;一個是解放后,從省委統戰部,轉到文管會,當了考古所的所長。后一個有服從組織分配的意思,不必說了。前一個,完全是他自己的選擇。若說聯系人,就是寫過《天津典當志》的那位堂兄,此時在晉西二戰區駐地做事,知道了堂弟的志向,及時予以恰當的安排。能做出這個決定,有兩個條件,一是畢竟高小畢業,有相當的社會見識,知道國難當頭,有為青年應當奔赴抗戰前線;還有一個條件,是他出生在一個有文化傳統的家庭,又是個孤兒,不甘平庸,要為死去的父母爭一口氣。有見識,又有志氣,再艱難也要回山西,這條路就走出去了。
再一件事,就是差一點把《古幣文編》拱手讓給了一位有名的古文字專家。
上世紀80年代初,張先生去北京開會,帶著早已整理好的《中國古代貨幣文編稿》,讓廣州來的商承祚先生看了。商這個人可不簡單:出身世家,父親商衍鎏是前清的探花;少年成名,上大學時就出版過《殷墟文字類編》,是中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商先生看了張先生的書稿,說他也有許多古錢幣文字資料,兩人的資料可以合在一起,出一本《先秦貨幣文編》。過了不久,商先生從廣州來信說,他已申請下一筆資金,請張先生將資料寄來。
在那個年代,這是個不小的誘惑。傍上商先生這樣的名家,等于一步就跨上學術的高臺階。而張先生思前想后,覺得不妥,沒有答應。后來商先生又找到一個合作伙伴,出了本書,水平之低,全在預料之中。
這件事情說明,張先生什么時候都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不受一時的誘惑。如果說他是圖名,圖的也是長久的盛名,不是一時的虛名。
這就說到張先生的品質。打交道這么多年,我覺得,張先生這個人,在小事情上可以忍讓,真要到了關系名聲的時候,是絕不含糊的。就是平時,也不是個稀里糊涂的人。
常見寫到名人的時候,愛說怎樣的和藹可親,怎樣的嚴以律己虛以待人,我覺得全是陳辭濫調,不合人情。張先生晚年,我去他那兒是比較多的。為寫《張頷傳》,有那么三四年,幾乎每個星期都要去一趟。有時候我去了,張先生顯出一副不勝其煩的樣子。問他怎么啦,他說來了個什么人,喋喋不休,末了多半是要字或是題辭。
每當此時,我就想,我這么個三流作家,寫一筆狗趴趴字,來人多了還煩,張先生這么大年紀的人,能不煩嗎?
后來我見張先生用了個妙法,來人說得多了,他不愿意聽,就糊涂起來,愣愣地呆在那兒,不知是癡了還是困了。來人見這個狀況,也就不好多說什么,道個謝離去。
以我的觀察,張先生一生的成功,若有什么品質上的保證的話,那就是執著,甚至有種“圪料”勁兒。圪料者,燒不透之炭渣也,質堅而帶刺,晉地每以之喻人之頑劣。這,恐怕才是他品質中,最值得贊揚,也是最值得效法的地方。
張頷先生去世之次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