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康
段子手“莫言”
何永康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已經有好幾年了。獲獎后“莫先生”似乎沒有給我們奉獻什么新的小說,但散文到是讀了不少。小說家寫散文本來是天經地義,沒啥說的。有的小說家用案頭余墨偶爾客串一下散文,一不小心就成了散文家。于是就有人跳出來說,某某散文成就高于小說。我知道這是在溜須拍馬,不外乎是說小說家是全才甚至是天才,高妙地使用了抑揚法;這法子大畫家齊白石用過,他說自己的繪畫不如書法,書法不如篆刻,篆刻不如題詩,其意是不言自明的。
我和“莫先生”沒有任何交際,不知就里,但我卻千真萬確地知道莫言如今的確成一個散文大家了。君如不信,請看微信。莫言的散文如今已在微信圈遍地開花,點擊率動輒若千萬,這讓人感覺到在微信群泛濫公眾號泛濫的當下,文學還是有很多讀者的,這讓人看到了希望。
毋庸諱言,莫言這些年的確寫了一些散文,其中不乏優秀之作。但這些優秀之作的影響力與受眾面,遠不及他的另一類“精美”的短文流布廣泛。這類美文大多以段子的形式出現,以心靈雞湯為主打,充斥著簡單的哲理 (其實是人人皆知的淺顯的道理),帶有很強的教化色彩。語言是慣常意義的優美,有人見人愛的華麗辭藻,還有教科書中名篇的影子,句式多排比、對偶等修辭格,并且不斷地重復與雷同。且引幾句“經典語錄”——
你羨慕我的自由,我羨慕你的束縛,你羨慕我的車,我羨慕你的房,你羨慕我的工作,我羨慕你天天都有休息時間……
再引幾個“美文”標題——《你若懂我該有多好》,《你不懂我,也莫關系》,《你若懂我,我就懂你》……
哦,莫言,你在得了諾貝爾獎之后,就改弦更張,改頭換面,實現華麗轉身了嗎?
哦,莫言,你返老還童,成“文青”了嗎?
哦,莫言,你把高密的土特產讓我們吃夠了,現在要熬雞湯給我們喝嗎?
哦,莫言,你成了段子手了嗎?……
打死我也不信,這些粗陋淺薄的文字是出于作家莫言之手。又換了一個搜索窗口,發現上述文字與標題,又成了余秋雨的甚至是魯迅的了!
只有一個解釋,此莫言非彼莫言也。莫言遭遇“李鬼”了。顯然,段子手們在借勢發力。莫言充當了媒子或者說是遭遇綁架了,成了犧牲品。
然而,面對這一切,不知何故,莫言真的“莫言”了。獲獎之后,莫言就是文學大腕了,就有了明星效應,忙得無暇顧及這類小事也在情理之中,但你的助手、秘書或經紀人什么的,應該站出來說話以正視聽吧。
我之所以要提出這個請求,是因為我遭遇過一次難堪,至今還在郁悶。那日,有人在朋友圈里又轉發了一段莫言的經典語錄;同樣的內容,前不久他也轉發過,但作者是外國人泰戈爾。我有點不勝其煩,說這絕不是莫言寫的!他說白紙黑字,還上了網,點擊率已經十幾萬了,還會有假?我說魚目混珠而已。說著就爭起來了,有點不愉快。最后,他一句話讓我噤若寒蟬,或者說是連噴嚏都打不出來——你,你嫉妒!
哈哈!我嫉妒?嫉妒誰?嫉妒莫言?這話說得不靠譜。莫言是寫小說的,我對小說從來只讀不寫,編不來故事;莫言已經得諾貝爾獎了,我和他明顯不在一個層面,況且我很早就知道諾貝爾獎絕對與我無緣,壓根兒就不想這碼子事,因此自己早早自費去了一趟瑞典。再說,莫言是作家,我僅僅是一個寫手,作家和寫手是有本質差別的,作家在文學體制內騰挪,寫手一般在文學體制外廝混,沒有值得嫉妒的“共性”嘛……
當然,要我寫出現在流傳的“莫言”的段子,也并不是啥子難事。但我就是不寫,寫了,我就成沒有底線的人了。
我一直在糾結莫言為啥不出來說話為自己正個名,或打一場侵犯名譽權的官司。直到此時,我才終于想通了。莫言在給自己起這個筆名的時候沒有申請專利保護(當然,似乎也還沒有名字專利一說),你能“莫言”,我為啥不能“莫言”?名人的名諱常有官司。記得作家李準(寫《李雙雙》的那個哈)曾經為同名同姓者太多而苦惱,有的文學青年還故意把名字改為“李準”。作家李準只好把自己的“準”字下面加一個“十”,成了“李凖”,以示區別。四川有一個作家筆名叫凸凹,恰恰北京有一個作家筆名也叫凸凹,都寫得全國有名,更要命的是他們都是文聯的。四川這位在成都市龍泉驛區文聯主事,北京那位在房山區文聯負責,一般的讀者沒法區別二者異同。后來,四川這位凸凹很聰明地在前面加了“成都”二字,成了“成都凸凹”,既區別了同行,又有地域特色,好記。成都這位凸凹和我算得上朋友,我到龍泉驛他還約幾個文友請我喝酒吃魚。因為才華和勤奮,他把小說、詩歌、散文都玩得風生水起,著作等身,成果斐然。因此,一個詩人朋友曾經送他兩句話:“世界很奇妙,因為有凸凹。”建議他拿來作個人公眾號名。因為自謙,成都凸凹沒有采納。我倒是覺得可以這樣改改,或許就適合了——“文學很奇妙,成都有凸凹”。
那么,莫言先生可不可以也如此處理一下自己的筆名,整個“山東莫言”,就像宋公明叫“山東呼保義宋江”,豈不響亮?或者叫“高密莫言”,更能體現出家鄉情結,“人家”也就不好再冒名頂替了。
我這里說的“人家”,就是指那些假莫言也就是“李鬼”們,依附名人騙得名利是他們的慣用伎倆,早年魯迅就諷刺過改名為“高爾礎”的高老夫子;前些年金庸走紅,武俠小說假貨很多,署名不是“全庸”就是“金康”,用手寫體印在封面上,叫人真假難辨。我以為那時的李鬼還有點底線,還有羞恥之心,不好意思完全冒名。但今天的李鬼們卻與時俱進,丟掉了最后一快遮羞布,赤膊上陣了。說到底還是利益的驅使,名字是不值錢的,可以不要,但名氣是可以借來賺錢的。比如,在自己的公眾號、微信群、網站、微刊等公眾平臺,把自己寫的東西署以名家的名字推送,換取或曰騙取點擊率和閱讀量,一旦飆升上去,自己就成了網絡“大咖”,就有商家找上門來商談廣告,利益也就隨之而來,賺個盆滿缽滿是沒有問題的。假莫言在數錢的時候,真莫言在干什么?可能在搖頭苦笑。
我是喜歡莫言小說的,見他按兵不動,仍保持謙謙君子之風,不免性急,就幫他充當一回“李逵”,掄起板斧舞了幾下,但感覺沒有多大力道,殺不死人。那我就不舞了吧,再舞下去,我不也成李鬼了嗎?
小說家莫言和段子手“莫言”,你們繼續和平共處吧。反正……反正從此以后,我不看莫言的東東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