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雪燕
摘 要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我們已經進入自媒體時代,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對中職德育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如何適應自媒體時代德育的方式,提升德育的實效性是中職學校的重要議題。
關鍵詞 自媒體 德育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1.040
A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the WeMedia Age
HE Xueyan
(Conghua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Guangzhou, Guangdong 51092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we have entered the era of media, from the media age of the arrival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s both an opportunity and a challenge. How to adapt to the way of moral education from the media age,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Keywords wemedia; mor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以個人傳播為主的自媒體時代。自媒體已經成為現代人獲取與傳播信息的重要工具,深刻影響著現代人的生活。其中,青少年已經成為了自媒體使用者的高比例人群。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對中職德育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中職學校可以把自媒體作為提升德育實效性的一個重要工具。
1 “自媒體”的界定及“自媒體時代”的界定
2003年,“自媒體”率先被美國學者謝因·波曼和克里斯·威理斯在《We Media》研究中明確提出,所謂“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新聞的途徑”。①簡單來說,自媒體就是普通大眾以個人終端為載體,依靠多媒體技術,根據自身的喜好,向外界傳播、接收信息的媒介總稱,常見的有微信、微博、QQ、Facebook等。隨著我國網民的增長,智能終端的普及,以及微信、微博等平臺的廣泛應用,一般認為,當前我們已經進入了自媒體時代。所謂自媒體時代就是以智能終端為載體,以互聯網為基礎,依靠微博、微信等平臺,人人都可以制造和傳播新聞,隨時隨地接收信息,每個人都掌握話語權的時代。傳統媒體絕對的壟斷地位已經被打破,新聞傳播的途徑也被改變了,新聞信息傳播的速度也提高了,大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和話語權也隨之增大。
2 自媒體給中職學校德育帶來的機遇
2.1 為改變德育的刻板印象提供契機
當前,中職學校德育的內容單調乏味,脫離學生實際,理論說教為主,難以引起學生關注。另外,學校主要依靠班會課、德育課、學校大會開展德育工作,形式單調,過于嚴肅,難以引起學生關注。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人人都可以隨時接收和發布信息。人們越來越樂于參與移動互聯網活動,喜歡在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平臺分享自己生活的點滴,轉載和討論最快最新的社會熱點。茶余飯后,人們更喜歡拿著手機關注當天的動態、熱點話題。對于自己獲取的信息,可以有選擇地收藏、分享、精讀,對于感興趣的話題,大家更喜歡轉發和發表評論,與其他網民互動。這就大大提高了大家關心參與社會事件的積極性,公民意識不斷增強。中職學生作為社會一員,他們對信息更加敏感,在自媒體時代,他們有更多的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一方面,迫使中職德育更加地接“地氣”,教師通過關注網絡熱點、關注生活、關注與中職生緊密聯系的信息,豐富德育內容。另一方面,教師應該要及時關注學生的動態,解答學生的德育疑問,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從而提升德育的有效性。
2.2 拓展了德育途徑
自媒體具有“圖文并茂,聲像俱全”,不受時空限制的優點,如果將其應用到學校德育,可以拓展德育的途徑,有利于解決學校德育形式過于呆板的問題,吸引學生參與。中職學校進行德育工作時,可以借助自媒體強大的影響力,廣泛利用微信、微博等平臺,開放更多的教育空間,延長接受德育的時間。
2.3 改善中職德育的困境
當前,中職德育課由于缺少像普通高中政治高考的剛性壓力,也沒有中職專業課的統測壓力、考證壓力,中職學生往往不重視,德育效果低下。中職生自制力弱,對枯燥的德育內容難以產生興趣,但熱衷于游戲與娛樂新聞,對國內外新聞事件極少關注,對社會熱點問題缺乏敏感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參與德育課堂的積極性。過去盡管社會熱點層出不窮,但受到傳統媒體的新聞審查制度和傳播滯后性的影響,比較難吸引學生。自媒體時代,社會熱點問題的傳播速度可以近乎秒計,在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平臺中迅速擴散,容易受到學生的追捧,這就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和主動學習的好習慣,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職德育難以引起學生重視的這一困境。
3 自媒體給中職學校德育帶來的挑戰
3.1 中職生的三觀受到沖擊
自媒體時代,人們通過自媒體可以隨時隨地閱讀、傳播信息,而這些網絡信息帶有碎片化的特點,即傳播的信息可能只是新聞事件的一部分。這樣,信息接收者就難以看到新聞事件的全貌,特別是缺乏是非判斷能力的學生,他們會對整個事件在缺乏考證的前提下隨意評論和轉發,斷章取義,這很容易歪曲事實。自媒體時代,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接收各種各樣的信息,其中不乏造謠、誤導輿論、混淆視聽、扭曲價值觀的信息,這必然會沖擊缺乏社會經驗的學生的三觀。如果不適時加以正確的引導和教育,他們很容易發生認知扭曲和價值偏離,甚至出現政治信仰淡化和意識形態危機。②自媒體環境下面對多元的價值選擇中職生顯得無所適從。
3.2 教師的權威地位受到挑戰
傳統教育中,教師是德育信息的控制者和傳播者,學生是德育信息的接受者和消費者,學生認為老師就是權威。但自媒體時代,學生可以隨時隨地自行獲取信息資源,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甚至呈現出一種“我知你不知,你知我不知,我知你也知”的局面,教師在知識上不再有絕對的話語權。同時,學生更加重視彼此之間經歷的分享,平等、自由的交流,對灌輸式的教育產生抵觸心理,教師的權威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3.3 青年學生身心健康受到威脅
自媒體帶來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給使用者帶來諸多的不適應,傳統的德育受到了挑戰。一方面,部分教育者觀念落后,沒能及時掌握新的工作方法,對自媒體的關注較少,沒能跟上發展的步伐,仍然傳承說教為主的教育方式。許多德育工作者對網絡技術修養不足,對自媒體的使用僅停留在發布通知、查看作業、聊天等內容上,對后臺的回復、監管等操作一竅不通。同時,網絡熱點問題出現時,如果教師不能及時向學生做出分析和引導,就會容易導致謠言的散播、評論的失誤,嚴重影響德育的效果,無形中也增加了德育老師的工作量。另一方面,青年學生的網絡道德修養不足:他們在使用自媒體的時候以自我為中心,卻忽略了網絡道德的基本要求,忽視了網絡法律法規的約束。部分學生情感冷漠,社會責任意識淡薄,道德價值取向錯位,出現了言論失誤、行為失范等現象。部分學生長期沉溺于虛擬的自媒體環境中,不僅影響學習和生活,還會影響身心的健康發展。
4 優化自媒體背景下中職德育的實效性的途徑
4.1 升級軟件:更新理念
在當前移動互聯的社會背景下,自媒體已經成為大眾信息傳播的主要途徑。中職生獲取資訊、分享生活點滴的陣地已經轉移到QQ、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上。早在2009年,教育部等六個部委就共同提出: “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的德育原則,強調“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遵循中職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增強針對性、時效性、時代性和吸引力。”因此,在中職德育中,教師更要充分利用QQ、微信及微博等自媒體平臺的強大功能,樹立起積極應用自媒體的新觀念,主動參與到自媒體平臺的開發與應用的學習中去。中職德育工作者應通過自媒體平臺,更好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潛移默化到學生的心里,讓學生做到內心自發地拒絕腐朽思想的侵蝕,引導學生在多元價值選擇中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做出正確的選擇,從而正化自身的三觀。
教師是德育的教育者,學生是德育的對象,這一關系早就被確立了。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學生有意無意地形成了對他人的德育影響,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德育的主導權。面對自媒體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教師在學校不能采取簡單粗暴的禁止方式,而應該合理地引導,發揮自媒體的積極作用,擴大學生在德育中的正向影響。當今的中職生追求個性獨立,喜歡標新立異,樂于在自媒體平臺展現自我,因此,德育工作者可以因勢利導發揮他們在自媒體德育中的主體作用,更好地影響他人的同時加強自我道德修養。教師不能固守課堂的“一畝三分地”辛勤耕耘,應該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與主體性,充分利用學生在同伴中的正向影響力,讓他們參與到學校自媒體的建設與管理中,合理利用自媒體開展道德學習,正向輻射他人。
4.2 打造硬件:發展平臺
中職學校的德育工作應與時俱進,積極建立起德育的自媒體陣地,將傳統的德育方式和自媒體有機結合,精心打造和維護學校的自媒體平臺。學校的自媒體平臺可以設置為:“校園快訊”、“師生點滴”、“最新社會熱點”、“國內外時政”等欄目,并且要及時更新,吸引眼球,提高可讀性。還要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的朋友圈和狀態發布功能,及時了解學生的關注熱點,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的轉發和群聊功能,把握學生的思想狀態,加強引導。如:學校可以建立官方的微博、微信公眾號、微信群,在這些平臺上經常性地發表話題展開交流,邀請學生通過留言或私信的方式參與話題討論,吸納“粉絲”,引導學生理性看待問題,判斷是非黑白,形成積極健康的價值觀。班主任可以建立班級微信群、QQ群等,利用這些自媒體平臺靈活、迅速與便捷的優勢,及時發布通知,共同探討網絡熱點問題。通過上傳圖片、視頻、文字等內容記錄活動、表彰好人好事,形成積極向上的班級輿論氛圍,從而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滲透。同時,通過關注班級微信群和QQ群的動態,以及學生的QQ空間、微信朋友圈、微博動態,能夠及時掌握到學生的思想狀態,更好地開展德育工作,提升學校德育的有效性。
4.3 內部提升:提高素養
自媒體時代的到來,面對挑戰,師生必須要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對教師而言,教師的媒介素養包括對信息的敏感度、處理信息的能力、網絡技術素養以及引導學生正確使用自媒體的能力。一方面,在自媒體時代,新的社會熱點、新的觀點層出不窮,作為中職學校的德育教師,必須對社會輿論保持高度的敏感性,能夠及時引導學生對社會熱點進行剖析和思考,將熱點問題與德育相結合,提升德育的生活化程度。另一方面,在教學上,教師應該多在教學方式上下功夫,可以利用微信群開展“網絡課堂”,提供課堂德育內容的延伸材料,和學生展開交流互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與老師對相關問題進行交流討論,對課堂知識有更深入理解,提升教師在自媒體時代的主導地位,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同時,教師應該注重對教材內容的整合,提升德育課堂的吸引力。德育內容的呈現形式應該要符合中職學生的特點,要富有生活氣息,并且是學生喜聞樂道的,實現教學內容與自媒體的有機結合,將學生的自媒體作品作為德育素材,關注學生的態度與追求,重構與學生自媒體生活緊密聯系的德育內容。最后,教師應提高自身的網絡技術素養,學習相關的自媒體技術培訓課程,提高自媒體的操作能力,熟知自媒體的后臺運行,有能力建立和維護德育平臺,及時更新資訊,監測動態,更好地發揮自媒體在中職德育中的優勢。
中職學生追求個性自由,但心理還未成熟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容易從眾,這就很容易在龐雜的網絡環境中迷失自我,價值觀扭曲。學校要加強網絡法制與網絡道德教育,引導學社自覺維護網絡秩序,抵制不良信息,促使學生了解自媒體的傳播方式、運行機理和操作技能等,理性運用多媒體為學習生活帶來的便利,發揮自媒體的積極作用。
自媒體的出現,對中職德育工作既是挑戰更是機遇。中職學校更應該在總結和歸納既有德育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升級軟件,打造硬件,內部提升”的辦法,與時俱進,努力開啟自媒體時代中職德育教育的新模式,積極探索并將自媒體引入到德育的實踐中,克服其本身的弊端,提升德育的實效性。
注釋
① 程翔宇,泰戈,徐東.高校利用自媒體提升德育實效性的探討[J].廣東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3(11):61-63.
② 魯鳳.自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境遇解析與路徑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6):124-126.
參考文獻
[1] 沙剛.“互聯網+”背景下中職德育課教學改革策略初探[J].江蘇教育研究,2016(4):23-25.
[2] 方玉成.自媒體時代青少年德育新思路探析[J].文化學刊,2015(11):184-186.
[3] 陳昶.自媒體時代中職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導刊,2016(2):164-165.
[4] 黃麗萍.自媒體時代中小學德育工作創新思考[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6(3):4-6.
[5] 陳亞敏.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挑戰及路徑探究[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77-81.
[6] 袁錢芳.“微時代”中職德育教育路徑創新探討[J].人才資源開發,2016.10:232-233.
[7] 王文娟.中職德育教育策略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1:107-108.
[8] 林蘭花.對新時期中職校德育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4.5:26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