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宇凡


摘 要:沈陽建筑大學的空間美感主要通過長廊與庭院的創新風格體現出來,表現為校園環境的“功能美”、“形式美”、“育人美”這三個方面的一致性。長廊空間美感可概括為“凈”,即純凈、潔凈、整潔有序,具有積極的育人內涵;庭院空間美感可概括為“靜”,即靜謐、沉靜、恬靜,承載著安靜的教學場所激勵人感染人的功能,有鬧中取靜的獨特之美;校園環境的整體空間美感可概括為“境”,即心境、情境、意境,蘊含著環境影響人塑造人的設計理念,長廊與庭院的設計形式共同賦予沈陽建筑大學“育人美”的理想境界即踏實、創新與全面發展。
關鍵詞:長廊 庭院 空間美感 凈 靜 境
中圖分類號:TU-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9(b)-0090-02
校園建筑為教學服務,同時也是育人空間。校園建筑的“功能美”、“形式美”、“育人美”在內涵上相一致,沈陽建筑大學(以下簡稱“建大”)的校園設計創新表明了這一要求。建大校園長廊(以下簡稱“長廊”)與庭院汲取了中外建筑之優長和精華,尤其凸顯了東北地區的歷史與文化元素,其空間設計表征著現代大學以強化環境美來育人的根本要求。該文對建大長廊與庭院的空間美感進行初步的研究,以期引起人們對校園建筑設計如何達到創新這一問題的重視。
1 凈:長廊所具有的空間美感
建大長廊(詳見圖1),被人們稱為“亞洲第一建筑長廊”,長756.31 m,寬8 m。
長廊極具建筑特色:集建筑節能、人行通道、學習交流、資源共享、展覽展示于一體。建筑節能,這是校園所處的地理環境所決定的一個功能,長達半年的供暖需求需要采用綠色環保設計。長廊二層封閉,冬天起到保暖作用,方便師生生活。人行通道,這是學子們認為最受用的功能,利用率很高,尤其上課下課期間。學習交流,簡約的桌椅以及掛壁圖書為學生探討問題、切磋學習提供了方便。資源共享,布局其間的網絡、電視、海報等信息載體讓學生隨時了解天下。展覽展示,校園文化活動、學術講座通知、學生作品匯展等得到及時發布。
在長廊的上述功能中,最大的亮點是穿行空間功能。長廊橫跨于中心景觀中央水系上,校園春夏秋冬的景觀格局一覽眼底。長廊的美感意境通過特有的空間形式為人們所感知和把握,那就是,“凈”。
凈,純凈、潔凈、整潔有序。長廊透明、寬敞、前行的火車車廂式設計風格對學子的人生追求起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大學校園是教書育人之處,是提升人生理想的場所。古人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修身養性貴在志存高遠、心無旁騖。學子最好的時光在這里始終如一地穿行,為了不留遺憾,必須嚴于律己。
首先,直線式的穿行長廊隱含著始終如“一”的純凈學風。橫臥于中央水系之上的長廊如正直的天平,容不得虛假與戲弄。莘莘學子的求學之路也來不得弄虛作假,為了學有所得、學有所值,必須堅持做真人、做實事。
其次,直線式的穿行長廊預示著始終如“一”的潔凈斗志。人生就是穿行的過程,一節節車廂猶如一段段人生。偶爾倚窗觀景,偶爾放飛思緒,偶爾娛樂休閑,但是,為了不改初心,必須勇往直前。
最后,直線式的穿行長廊意味著始終如“一”的有序成長。變化無常,生活有規。身臨長廊之中,嚴謹的學習、積極的實踐、熱烈的研討激勵著莘莘學子主動規劃人生,自我約束、自我管理,人人不是自己的路人,而是自己的主人。
一句話,盡管長廊對于教學區也有明確的指向,但長廊的學習空間是次要空間,穿行功能才是最重要的,始終如“一”的穿行功能有著積極的育人內涵。
2 靜:庭院所具有的空間美感
庭院,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庭院是指建筑物(包括亭、臺、樓、樓、榭)前后左右或被建筑物包圍的場地通稱為庭或庭院,即一個建筑的所有附屬場地、植被等;狹義的庭院是指房屋前面的寬闊地帶,也稱為屋院。
建大庭院(詳見圖2)位于教學區,網格式的布局將庭院分割成九個空間,每個庭院由教學樓圍合而成。教學樓與庭院空間之間形成一個良好的觀景視角。庭院平面設計豐富,層次清晰。庭院中的鋪裝形式多樣,與綠化的分割形式體現了教學區特有的建筑設計特色,即簡約精致、整潔美觀。
盡管目前國內不少學者撰文指出,建大的庭院未能很好發揮大學文化功能。但筆者不這么認為,庭院與長廊連接成為一體,相應的需要從整體上看待庭院的空間美感和育人內涵。庭院的設計風格展現了大學校園所遵循的一個意境,即“靜”,即靜謐、沉靜、恬靜,承載著安靜的教學場所激勵人感染人的功能,擁有鬧中取靜的獨特之美。
其一,庭院作為教學區的延伸部分,有著肅靜、規范的內在要求。庭院內張貼教學公告、文化活動等內容直接與育人相關,因此庭院的空間有著不同尋常家庭的庭院空間那樣自由隨意,因而設計格調較為單一也是形式服從內容的需要。
其二,庭院作為師生交流的公共空間,有著知性、人文的基本特征。庭院是師生進入教室的必經之處,其設計格調注重安全與典雅,材料考究、裝修精細、設施實用,少了一份家庭庭院的喧囂,多了一份校園庭院的靜美。
其三,庭院作為學校個性的展示空間,具有另類、獨特的重要含義。庭院作為一種人工創造物,往往要體現使用者當地的風俗習慣和基本理念。北方庭院的高大氣場不同于南方庭院的小家碧玉,豪爽、大氣、不拘一格,有著“保持自我就是最好的氣質”那般沉靜。
可見,庭院擔負著安靜與穩重的學習空間功能,這里很適合思考與學習,有著濃厚的研究氛圍;是知性與智慧的塑造空間,很有設計技巧和人文境界。
3 境:建大所具有的空間美感
長廊的“凈”與庭院的“靜”相互映照、相得益彰,共同承載大學建筑的“境”,即心境、情境、意境,蘊含著環境影響人塑造人的設計理念。也就是,長廊與庭院的創新風格共同賦予建大“育人美”的理想境界,一起生動詮釋了建大的校訓,追求人的踏實作風、創新精神與全面發展。
一方面,景觀建筑所反映的建大校訓本身就是一種理想情境。
博學善建,厚德大成,由四組詞構成,出自中國傳統文化的三部典籍。博學源于孔子《禮記·學記》篇,原文為“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善建源于老子的《道德經》,原文為“善建者不拔”;厚德源于《易經》坤卦中的《大象》篇,原文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大成源于老子《道德經》,原文為“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博學善建,即全校師生應當博學多才,在治學上不僅要專,而且要博,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和文化,要善于創建完美,為國家建功立業;厚德大成,即在博學的基礎上,師生更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成為品德高尚的人才,志存高遠,厚道寬容,虛懷若谷,成為集大成者,成就大業。校訓中的前后兩句,更是有意識地嵌入了“建”和“大”兩個字,寓意明確,反映出建大是以建筑為優勢和特色的學校,建大人應當成為具有廣博學識和高尚品德的創新型人才。
另一方面,長廊和庭院共同映現建大人的理想境界:踏實、創新與全面發展。
踏實,即腳踏實地,認真努力求知求學、做人做事。創新,即面向未來,不斷革新思維、轉換思路、尋找新路徑、解決新問題。全面發展,即身心健康、知行合一、主觀精神世界與客觀物質世界相和諧,每一個人的個性得到展示、才能得到發揮、需要得到滿足、生活獲得幸福。
總之,景觀建筑與人文精神相互呼應,環境建設與育人工作融會貫通。校園建筑的空間設計能夠突出“功能美”、“形式美”、“育人美”的一致性。只有從東北地區實際情況出發,才能理解建大長廊和庭院所具有的獨特意境:長廊的“凈”具有積極的育人內涵;庭院的“靜”承載著激勵人感染人的功能;校園的整體空間之“境”蘊含著環境影響人塑造人的設計理念。建大長廊與庭院的空間設計融合了人的主體元素與客體環境的相互作用,并在歷史傳統與現代發展之間找到了恰當的聯系機制,因而能夠實現風格創新與環境育人的雙重價值,這一點給景觀建筑設計領域以深刻啟發。
參考文獻
[1] 劉濱宜.現代景觀規劃設計[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2] 田學哲,郭遜.建筑初步[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3] 王任煒.文脈,校園親和力的源泉——解析沈陽建筑大學渾南新校區設計理念和手法[J].浙江建筑,2009,26(8):
24-26.
[4] 李玉康.人工之美 調節之匙——論沈陽建筑大學校園生態化景觀在校園規劃中的作用[J].城市建筑,2013(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