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晶
摘 要:合理發展信息化教學可以豐富小學語文教學手段,變傳統單一的直傳式教育為多元化的信息化教育。在基礎學習階段,動態的語文教學不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多渠道的閱讀以額外閱讀電視影像、網絡語言和圖片、游戲等形式活化枯燥的、以死記硬背為主的語文學習。該文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技術融合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 技術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9(b)-0130-02
傳統灌輸的教學不再適合新時代的學生,語文這樣的基礎科目也需要學生更大的興趣和教師有新意的教學方式。合理發展信息化教學可以豐富教學手段,變傳統單一的直傳式教育為多元化的信息化教育。在基礎學習階段,動態的語文教學不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多渠道的閱讀能夠以額外閱讀電視影像、網絡語言和圖片、游戲等形式活化枯燥的語文學習。
隨著信息化教學改革的深入,信息技術應用于實際課堂教學的效果與傳統教學相比有了較大的進步。考慮到國內教育的應試需求,信息化教育更適用于小學語文課程的啟蒙階段。
1 關于小學語文基礎學習
目前的學前教育已經將大量的識字和簡單的經典學習納入了幼兒園的課程中,這一代小學生與曾經的同齡人相比,在語文基礎的掌握上有優勢。但是現行的語文教學依然從拼音、筆畫開始,從基礎教學的目的上來看無可厚非,畢竟不是每一個學生都進行過基礎學習。在基礎學習的初期,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電子教學,將字形的拆解動畫、讀音和擬聲詞的發音、象形字的演變等手段應用于單字的識記等原本利用黑板不方便施行的教學。學生在可能已經重復的教學內容上依然能保持一定的興趣,同時動態的語文教學不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過去需要死記硬背的常識和基礎理論也能通過多媒體的傳遞性,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自然能得到相關的學習信息。完成字詞句段的學習后,如何掌握母語的應用往往是學生頭疼的課題。以圖片和故事為開端的誘導式寫作過于死板。雖然小學生的年齡已經度過了幼兒期對外在事物的求知渴望時期,但接觸更多的人和事對語文應用的幫助還是顯而易見的。在課堂外,學生通過網絡和多媒體自主吸收書本知識外的信息,特別是有大量的文字涉入,而非書本死板的課文。活的信息也能避免那些老舊的錯誤重返書面。
2 關于多渠道的閱讀
傳統的老師和家長會單一地界定書本,甚至認為課本就是閱讀的正確來源。筆者不鼓勵小學生去閱讀超出年齡接受范圍的文字內容,淺顯了解即可,但在“閱讀”的把握上,依賴多媒體的進步,多渠道的閱讀對語文教學十分必要。
閱讀不只是讀取書面的文字,電視影像、網絡語言和圖片、電影和音樂都是有效的額外閱讀。在保證課業完成的前提下,多利用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來延伸自己的閱讀。學生完成了從苦澀的讀書到主動地接收外來信息的轉變,有朝一日這些閱讀都會反饋到課堂的語文教學中。無邊界的閱讀要在家長過濾把關的前提下進行,但是家長也不必因為閱讀內容的一些屬性而排斥,例如動畫片和游戲。好的動畫、游戲有著不亞于一本好書的信息量,更強的娛樂可玩性也能抓住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與其逼迫孩子讀經典,一起進行游戲是事半功倍的方法。
3 課堂教學的實際應用
不同于傳統的教師單授的互動教學,信息技術的環境下允許學生與教師的互補式教學。課堂內容除了完成原定計劃外,實時地從網絡和多媒體中派生出新的學習內容。例如在小學課文中數量較多的科普類文章。在學習的時候通常是按字詞理解——句段分析——文章內容和作者思想這樣的流程進行。科普類文章的特點即是科普性的樂趣,這就對小學語文學習的初衷有了挑戰。教師對相關知識的了解可能不足,而學生在學習死板思路時,勢必對科普類文章的主體產生樂趣。通過網絡和課題的演示,枯燥的學習也能有額外的看點。
實際課堂學習內容的另一個難題——大綱規定的背誦內容。特別是00后這一代小學生,對背誦內容的反感和排斥尤為明顯。如何在不逼迫學生的前提下完成這些規定項目是使歷代教師鬧心的問題。各類古詩文經典的選段都有動畫、講課或者老題新解的新模式,在教授這些內容時,借助多媒體,而不是了無生氣的口口傳誦。學生能主動接受這些原本需要死記硬背的內容。
4 多元的課堂教學
自從web 3.0構建成熟,網絡課堂的使用成為課外學習的主流方式之一。離開教室的自由學習能給學生更多的選擇空間。同樣的課本能有多樣的讀法。例如,國外與國內學生學習《辛德瑞拉》的模式。雖然應試化的標準尚且不能回避,但是在課堂下,學生完全有必要去補充課堂上缺失的那一部分。信息技術的便利縮短了多元課程與學生的距離,不只是中文內容的學習,適當地學習外語中的用詞、行文技巧并新興運用到語文的學習中,也是開放課堂的優勢之一。
在線課程學習交流,對小學生的可操作性還略顯不足。教師在課下所扮演的角色應該是與學生平行,互相探討。除了課堂的學習,互動式的作業和爭論也是一種對學生語言駕馭能力的練習。教師在網絡上發出幾個爭議性的命題,學生通過檢索和研究,然后用自己的語言來證明解釋,學生間相互爭論直到有理可據,令人信服。
信息技術的另一個優勢——智能化的人機對話,目前已經初步可行。學生在挑戰計算機時,完成語文學習中的一些項目,將其與機器的博弈和學習相結合。
5 電子書包實驗的若干啟示
電子書包雖然能減輕學生實體書的承重負擔,但是“書”本體的匱乏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完全電子化的教學意味著傳統書本必須一并電子化。但是目前電子化普及的可行性依然在討論階段,也不是所有家庭和學校都能夠承受額外的教學成本。現在依然是實體書和電子化教學結合的效果更佳。信息技術的外延還達不到深入教學的階段。
家長對電子書包的實際使用基本滿意,孩子都喜歡電子產品,將電子書包引入課堂,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得到提高。為此特別搭設的網絡平臺也能方便老師和家長的交流,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度。
不過在筆者的觀察中,電子化教學最為短板的正是語文科目。不同于數學的系統性,英語的外語屬性,語文就是文字和文字使用的技巧,改變了受體,但是教學過程和傳統模式并有太大變化。長時間的電子顯示對孩子的視力影響是一方面;學習內容不方便直接反饋,過多的文字輸入也會影響學生的筆頭功夫。越來越多的人指責鍵盤使現代人忘記了手書,雖然信息技術在幫助學生識字學字上有不錯的效果,但是文字最終都要落在紙張上,這才是學生需要的語文學習。如何平衡教學改革和長期效果是下一周期需要面對的問題。
總的來說,對于小學教學,信息技術在課堂應用上有很多值得借鑒的長處。信息化社會的環境下,孩子從小接觸電子設備,在學校沒必要回絕科技的同步。在穩定成本的標準下,更多地使用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對學生和教師是雙贏的決策。語文這樣的基礎科目需要學生更大的興趣和教師有新意的教學方式。傳統灌輸的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用這一代的學生。合理有效地發展信息化教學也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題。
參考文獻
[1] 徐晶媛.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21).
[2] 劉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優化小學語文教學[J].學周刊,2016(25):191-192.
[3] 馬建平.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效整合路徑探討[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3):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