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輝+張龍
摘要: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日益推進,這對于師范生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對于師范專業學生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因此,高等師范院校在制定培養計劃時應遵循以下根本原則:強化基礎知識,開設新課改適用性課程;立足新課改,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構建理論平臺,增強學生科學研究能力,以加強對師范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師范生;培養計劃
新課程改革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新的觀點,整體來說,逐漸顯示出3個普遍的方向:謀求課程設置的基礎性、多樣化和選擇性相統一;將課程設置與學生實踐及職業發展相結合;適應時代和實際要求,不斷增設新的課程。新形勢無疑對專業教師的能力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師范院校是培養基礎教育師資的重要機構。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師范院校對于師范生的培養也要適應新課改的要求,發展應用型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
一、 強化基礎知識,開設新課改適用性課程
強化基礎知識,改革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體現為基礎教育服務的特點。目前,高等師范院校的教學內容體系及課程設置,雖然與綜合性大學有若干區別,但總體來看,師范性特點體現還不夠,為了“向綜合性大學看齊”,而忽視新課改,脫離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以致師范生缺乏教學必備的知識和能力。我們應當從自己的培養目標出發,圍繞教師教育這個核心,以基礎教育師資的實際要求為導向,設計教學計劃,制訂教學大綱,確定突出教師教育特點的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
舉例來說,高等師范院校可以增設“中學課程標準”“中學教學大綱”“中學教材分析”等課程,使學生對將來要教授的課程有一個宏觀的認識,明確該課程的教學目的及要求,為未來的實習和工作打好理論基礎;了解該課程各部分內容之間的比重以及重點、難點,明確教學內容;練習撰寫其中若干內容的教案,采用新課程理念倡導的教學方法進行實踐演練。同時還應加強普通話、漢字書寫、演講、課堂組織、語言表達等方面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增設相關課程,開設有利于實踐教學的選修課,增加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技能相關課程的比重。開設書法課,寫好“三字”是教師最基本的技能。在學習過程中,不僅練習如何寫好字,而且領悟如何輔導自己將來的學生寫好字。對于課程的考核也相應的增加其基礎知識和綜合能力的比例,書面考試之外,增加實踐環節,如讓學生試講中學課本的某一章節、組織一次班級活動、主持一次主題班會等等。評分可由師生共同進行,既能夠體現公正性,又注重實效性,而且新課程理念很好地貫徹到了教學和學習之中。
二、立足新課改,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新課程理念倡導面向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承認學生間存在差異性,消除“差生”定位,倡導鼓勵性和賞識性教育。這對教師來說,應該具備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觀、學生觀,具有較強的教學能力、應變能力、創造能力。
其一,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有賴于教師的引導。基礎教育改革如火如荼,不斷提出新的理念和方案,而師范院校作為教師人才的培養基地,同樣也應該全面推行新的教育觀念、 教育方法。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本身的素質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首先,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和示范作用。教師以自身的創新意識、全新的課堂方式去感染和帶動學生,營造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從而激發他們的創新熱情。其次,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關鍵。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是平等、和諧的關系,鼓勵學生大膽思考,敢于提出對教師、教學方面的質疑,并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樣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精神、創新能力。
其二,努力營造一種培養創新意識的環境氛圍。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是新課程背景下培養教師人才的重點。因此,師范院校應立足現實,營造有利于培養師范生創新意識的校園文化環境。充分利用校園的網絡平臺,如校刊、校報、宣傳墻報等,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并制作設計方案,發揮其能動性和創造性,從而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和思維。開放學校的實驗室,展示最新研究成果,組織學生參觀模擬實驗,在實際動手操作過程中有所啟發;開放學校的錄播室,學生可以自發組織進行微格教學、課堂模擬教學,在熟知整個教學環節的基礎上,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三、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新課改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開發新型的課程體系,推進學習方式多樣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研究學習等新觀念,而踐行新課改理念,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關鍵在于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師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職業,因此必須重視和加強師范專業學生教育實踐能力的培養。
首先,廣泛開展有利于培養學生教育實踐能力的課余活動。例如,開設教育科學講座,聯系我國目前基礎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科學分析,討論解決的辦法;定期舉辦教師技能大賽,學習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活動的能力,提高學生自我鍛煉教育實踐能力的自覺性;組織學生到中小學指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形成調查報告,既鍛煉了學生的應用寫作能力,使他們進一步了解基礎教育的現狀、改革動態及教育方式存在的問題,同時對于學生探索教學改革的途徑等問題起到一定作用。
其次,完善教育實習體系。教育見習與實習是師范專業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接觸基礎教育、培養實踐能力的最佳途徑。很多師范院校把教育實習安排在課程基本結束之后,一般在大四集中6~8周時間。但是實習時間相對來說比較短,在此期間學生還要完成畢業論文、考慮畢業去向問題,也就分散了實習活動的注意力,使得集中的教育實習方法收效甚微。因此,教育實習體系必須予以完善,循序漸進,把教育實習活動深入到大學4年之中。大一2周時間,以見習為主;大二3~4周時間,一邊見習,一邊講授個別章節;大三4~5周時間,以實習為主,講授課程;大四5~10周時間,講授課程的同時兼做班主任。在見習與實習中,應鼓勵學生了解實踐教學情況,提倡學生積極探討創新教育理論、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內容,鼓勵他們按照自己理想中的“新型教師”形象出現在講臺上。
四、構建理論平臺,增強學生科研能力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中小學對于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要求教師以一個學習者和研究者的角色投入到教育教學實踐之中,同時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較強的專業水平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因此,加強師范專業學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養,對于基礎教育質量的提高具有積極的意義。
首先,加強教育學科建設,為教育科研奠定理論基礎。高等院校中應該對師范生進行系統的教育理論教育,如開設教育學、心理學等課程;相關學科教學論、教學方法法等職業技術理論;教學哲學、中小學教育研究方法等職業理念。通過系統的教育理論的學習與整合,以此來增強師范生教育學科的專門知識,發揮理論基礎在科研活動中的先導地位。
其次,通過指導閱讀書籍、期刊和學位論文等,培養學生的研究思路。教育科研對于很多本科師范生來說,顯得遙遠而陌生,如果投入到科研項目中也會非常盲目。因此,在師范生培養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樹立起學生的科研意識。例如,教師可以結合專業學科的學習,引導學生如何收集和閱讀相關的書籍、期刊、論文等,選取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寫出文獻綜述或者篇幅較小的論文。鼓勵學生關注教育的熱點問題,設計課題研究方案,設計問卷調查,參與收集數據,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研究思路,而且有利于加強學生收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為科研做好鋪墊。
最后,基于教育實習,達成教育科研與教學實踐的緊密結合。通過教育實踐活動開展教育科研是培養師范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徑。師范生在教育實習的過程中,承擔教學任務和班主任工作,通過實踐,就會自覺地發現很多問題,從而可以基于某一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嘗試確立研究課題。這樣不僅有理論知識為依托,而且有實踐調查做論據,實現教育科研與教學實踐的結合。
參考文獻:
[1]郜錦強.教師教育改革研究與實踐[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
[2]何蕾.論師范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麗水學院學報,2009,(8).
[3]郜錦強.教師教育改革研究與實踐[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
[4]蘇麗卿.數學師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養的思考[J].韶關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