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杰
摘要:在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型教育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下,文章以呼倫貝爾學院蒙授英語專業為例從新型課程體系的構建、革新教學方法、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對蒙授英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的建立和教學手段的革新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蒙授英語;應用型人才;教學模式;教學手段;課程體系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國際高等教育逐漸普遍開始重視實踐教學、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2014年,國務院提出: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型教育轉型。高校如何向“應用型”轉變,便成為高教領域關注的焦點。應用型本科重在“應用”二字,要求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勢下創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學科方向、專業結構、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全面提高教學水平,培養具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因此要求各專業緊密結合地方特色,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應用型人才。
蒙古族為內蒙古自治區的主體民族,50%的蒙古族分布在自治區33個牧業、半牧業旗市。蒙授教學是這些地區的民族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有25.6萬蒙授學生。但在牧區優秀的蒙授英語教師卻相對比較匱乏,近年來隨著內蒙古各地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以及邊境貿易在內蒙古對外貿易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對精通蒙、漢、英三種語言的人才的需求量迅速提高。為滿足社會發展需求,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民族師范學院(現在的內蒙古民族大學)相繼開設了蒙授英語專業。為自治區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呼倫貝爾學院蒙授英語專業起步比較晚,自1999年起招收蒙授英語專業專科學生,2005年開始招收蒙授英語本科學生,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呼倫貝爾學院為內蒙古各地區培養了800余名蒙授英語畢業生。在呼倫貝爾學院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下,為適應地方經濟發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蒙授英語專業在不斷地修訂培養目標,旨在為社會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語言基本技能, 能夠運用蒙、英、漢三語進行英語教學和教學研究的教師以及能在外事、經貿、旅游等部門從事翻譯、管理等工作的英語專業應用型人才。蒙授英語專業也將根據這一培養目標構建培養模式,不斷創新教學手段。
一、蒙授英語專業新型課程體系的構建
課程體系設置的科學與否,決定著人才培養目標能否實現。為形成一個與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相適應的課程體系。我院根據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對專業人才的要求,不斷調整專業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建構新型的課程體系,將課程體系的基本取向定位為強化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從教學體系建設中體現“應用”二字,其核心環節是實踐教學。國內的諸多高校紛紛開始在教育教學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實踐環境的強化,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學生社會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為加大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增強就業競爭力,在新的培養方案中調整各類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比例,為凸顯實踐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呼倫貝爾學院蒙授英語專業將實踐課比例調整至占總學分的30%。由第二課堂實踐教學、畢業論文(設計)與綜合訓練、畢業實習、實訓構成。為確保課程體系的有效實施,我們還加大相關基礎建設的力度,建設微格教室、創建實習基地,積極為學生搭設實踐教學的良好平臺。
隨著內蒙古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對外經濟合作尤其是邊境貿易的不斷增加,產生了對精通蒙古文化的外語人才的大量需求。然而隨著農村城鎮化、世界經濟一體化、以及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少數民族語言在傳承發展上受到了沖擊。而且過去我們蒙授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基本套用漢授的課程設置,除了部分老師在授課過程中用到蒙語之外,就沒有任何與蒙語有交集的課程,這樣就忽視了對蒙授學生的蒙語文化教育,失去了民族特色,使蒙語文化在蒙授英語教學中喪失了應有的地位。為有效解決上述問題,蒙授英語專業在課程設置上應充分考慮設置一些與蒙古文化相關的課程,積極開展與蒙語文化相關的活動,讓蒙古族的學生感受蒙語的魅力、了解蒙古族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蒙授學生具備用英語推介母語文化的能力。
二、革新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以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
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突破傳統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打破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更應注重教學的互動性、啟發性、針對性,使學生在學好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具有更強的觀察力、表達力、思辯力、創新力、自主學習能力。
蒙授英語專業學生基本來自農村牧區,受地域以及師資水平不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強等諸多因素影響,學生的英語基礎底子薄,語法概念不清,語音、語調不標準,“聽、說、讀、寫”技能薄弱。鑒于以上情況蒙授英語專業在大一、大二設置綜合英語和基礎英語(雙精讀),使用經典的英語教材——新概念英語,精講多練,擴大詞匯量,夯實語法基礎。大一和大二將訓練基本的語言技能作為教學重心。因此還會開設英語口語訓練、英語語音、英語閱讀等課程,運用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對蒙授英語學生進行零起點的聽、說、讀、寫的訓練,使蒙授學生無論在發音、還是書寫上都得到嚴格規范的訓練,為高年級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蒙生在語言學習方面具有一定的天賦,但在具體的學習中由于缺乏蒙語教材,以及蒙、英、漢三種文化的沖突和影響,同時受到蒙語和漢語兩種語言遷移的影響,蒙生所要面臨的困難比漢生更多。蒙生在語言學習中的致命弱點就是不夠勤奮,缺乏學習動機和熱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秉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遵循“有效教學”的理念,建立“約束機制”立足蒙族學生特點,積極革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積極性,樹立明確的奮斗目標。在教學中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低年級的教學中要充分了解學情,有側重、循序漸進地進行基礎知識的輸入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要將課上的精講與課后的多練相結合,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學會思考,懂得歸納,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蒙授英語教師還可采用“移動互聯+”時代下大學英語教學新方法。指導學生運用手機下載英語學習軟件,使學生能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英語。通過圖文、音頻、視頻多媒體可視化混編讓學生更熱愛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我院蒙授英語屬師范專業,因此大三、大四在繼續培養學生語言基本功的同時,將著重加強教學理論和教師技能訓練。為培養適應地方中小學需要的英語教師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教育類課程由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兩部分構成。理論課有英語教材教法、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英語微格教學、外語教育研究方法、教師語言與書寫、英語教材分析與設計等實踐課程,主要是指教育實習。教師教育類課程是師范類專業的特色課程,但目前蒙授英語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還不夠科學系統,尤其是實踐教學比較薄弱。建議增加實踐教學的種類和時長。教育實踐的時間、形式、內容需進一步改革。在大三將學生分流確定小學教學發展方向和初中教學發展方向,增設中小學教學見習,使學生對中小學英語教材、教法和學情獲得系統的認識和了解,使大四的英語微格教學課程以及實習實踐更接地氣、更具應用性。通過模擬教學的訓練,使學生熟悉教學流程,使他們的教學教法知識不只是停留在課本上的紙上談兵。建立穩定的見習、實習基地,突出實踐課程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教學實踐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質量
建設一支教學業務過硬的教師隊伍是提高專業課教學質量的有力保障。要想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專業人才,教師首先要掌握社會發展的動態,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結構。建立穩定的對口定點聯系單位,使教師能夠定期深入定點聯系單位學習,了解本專業的需求動向,找到教學切入點,避免教學與實際社會需求脫節,使教學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
總之,隨著內蒙古經濟快速發展對精通蒙、英、漢三種語言的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地增加。因此培養精通蒙、英、漢三種語言的應用型人才便成為蒙授英語專業教學的終極目標。蒙授英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不僅要夯實英語專業知識的基礎,而且還應培養蒙授學生具有用英語推介母語文化的能力,更要緊密結合地方特色,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劉潔等.以提高就業力為目標的高校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8,20(3): 124-126.
[2]房學軍,馬鐵成,谷秀梅等.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以大連工業大學為例[J].遼寧教育研究,2008,12:65-67.
[3]付麗芳,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11):92-93.
[4]陳立乾,蒙授英語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構建的原則[J].赤峰學院學報,2014(8)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