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網絡課程應運而生。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方式,其作品保護的獨特性不可避免的對傳統著作權造成了一定的沖擊,而且由于網絡傳播速度之快、傳播范圍之廣的特點,也使得對網絡課程作品的著作權使用限制,尤其是合理使用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更好的平衡互聯網下新型課堂中著作權人與使用人的利益,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關鍵詞 網絡課程 著作權 合理使用制度 TEACH法案
作者簡介:江帆,東北財經大學法學院2015級法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憲法與行政法。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162
一、網絡課程的著作權概述
(一) 網絡課程的著作權性
根據我國《著作權法》規定:“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創作成果”。對于網絡課程而言,符合以下幾點,應該認為屬于著作權法上的作品 :
首先,網絡課程是教師將平時積累的知識和經驗糅合成課堂內容,并通過網絡傳輸技術,上傳到互聯網平臺,形成遠程網絡課程,供學生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學習,這里面凝聚著教師的智力成果,體現了人類的智力成果。
其次,網絡課程是每個教師根據課程目標或者教學計劃,自主選擇、自主設計、自主編排,更重要的是通過自己的邏輯思維對知識內容進行了有重點有取舍的講述,并經常配以案例、笑話以生動的說明。這既不是按照已有的教材進行的復述,也不是按照推演可以得出的結論,這里面凝聚著教師獨創的知識體系,體現了獨創性的要求。
最后,網絡課程最重要的就是上傳到互聯網上,展現在了大眾的面前。那么,遠程網絡課程就不再只停留在教師內心中,而是表現于外在的網絡中。雖然網絡課程與傳統作品的“有形復制”還不盡相同,但我們可以通過瀏覽進行感知,更可以通過下載進行復制,因此,可以認為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
(二)網絡課程的使用限制性
著作權的限制,起源于美國,它通常是指在法律明確規定的情況下,使用人可以不經著作權人同意,而使用著作權人的作品 。使用人在法律規定的情形使用著作權人的作品,一般不認為侵權。這種制度主要是為了平衡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關系,并在某種特定情況下公共利益要高于個人利益。在我國,著作權的權利使用限制主要包括:合理使用制度、法定許可制度、強制許可制度。本文主要研究合理使用制度的適用問題。
著作權的使用之所以要受到限制,主要依據有以下幾點:一是傳承性的原因。牛頓曾經說過:“如果我比別人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現在創作的作品不可避免的借鑒和吸收了前人的智力成果,前人的成果并沒有經其允許便使用,那么我們現在創作的作品也應在一定時期后,允許后人對我們的智力成果進行加工再創作;二是權利不能濫用的原因。法律界有句名言:“法律不保護躺在權利上睡覺的人”,如果著作權人不能行使自己的權利,濫用自己的權利,那么就應該允許公眾在一定范圍內對作品進行使用;三是技術進步的原因,在特定情況下國家利益、公共利益要高于個人利益,為了技術的進步,應該允許一定程度上使用進行技術的創新,促進社會的發展。
二、網絡課程的合理使用制度
(一)合理使用制度的必要性
對于是否將合理使用制度適用于網絡課程,學界有不同的意見,一部分認為不應該適用合理使用制度,而筆者認為,網絡課程適用合理使用制度是合理的,主要有以下幾點依據:
第一,根據著作權理論,為了平衡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著作權應引進了“合理使用制度”。互聯網時代下,信息網絡傳播權、技術保護措施權等新型的著作權的確立,勢必意味著著作權的權能范圍擴大,那么對應的限制也應該擴大 ,否則將打破作品的專有權和使用權之間的平衡。因此,作為作品的網絡課程,不僅要引用合理使用制度,而且要進一步擴大合理使用制度的適用范圍。
第二,在傳統教學中,為了公共教育利益,我們允許個人以自學為目的合理使用著作權人的作品,那么在網絡課程中,為了公共教育利益,我們仍應該允許個人以自學為目的合理使用教師的網絡課程。并不能因為授課形式的改變,而忽視目的和性質的同一性,因此,可以在網絡課程中適用合理使用制度。
第三,著作權中確立合理使用制度,主要是對著作權施加一定的限制,防止著作權人濫用自己的權利,平衡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這一矛盾。在網絡環境下,由于傳播的迅速性,使用權人更容易獲得作品,著作權人的作品更容易受到侵害,因此,不僅是在傳統生活中,在網絡課程中也應該適用合理使用制度。
第四,比起西方國家,我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不均衡,教育水平仍然不是很高,全民的受教育程度仍然有待提高?;ヂ摼W這一新興事物,使得網絡課程出現,給教育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育的成本顯著降低,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接受教育,極大的促進了知識的傳播,讓更多的人學習知識增長經驗。如果我們仍對網絡課程這一作品進行無限制的保護,使用權人將不能在使用網絡課程,只能采取傳統教學模式,那么我們將無法享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因此,在網絡課程中更應該適用合理使用制度。
(二)我國的合理使用制度現狀
針對教育的合理使用制度,我國《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己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主要存在著兩點問題:
第一,合理使用制度只能適用在傳統課堂。這里的“學校課堂教學”僅限于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在教室上課的課堂,不包括遠程教育這種隨時隨地、非面對面授課的課堂,因此,合理使用制度完全排除了網絡課程的適用。
第二,復制的數量的嚴格限制。這里明確規定“翻譯或少量復制”作品,完全沒有給出具體的量化標準,少量到底是指作品的份數,還是所占的比例。更何況,在網絡課堂中,很少存在翻譯或復制作品的情況,更多的是在網上傳播作品,那么這種行為又是否能涵蓋到“翻譯或復制”行為中,如果相差深遠,則合理使用制度不能適用于網絡課程。
三、網絡課程的TEACH法案
(一)TEACH法案限制性規定
第一,對于教育機構而言,首先,需要符合資質,即必須是經過驗收合格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其次,教育機構享有制定著作權政策的權利。它可以對本機構內的教師所作的作品著作權進行規制,并把所做的作品的著作權信息收集起來。最后,教育機構需要履行一定的義務。一方面需要在提供作品給學生學習時,聲明本作品受著作權保護,并且提醒學生不得向培訓機構以為的人傳播,否則將造成對著作權人的侵權。另一方面,要采取一定的技術手段,保護課程不被其他人訪問,課程只能提供給本教育機構登記在冊的學生使用。
第二,對于教師而言,在課堂使用過程中,應該進行必要的監督和管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將遠程教育作為課堂的一部分或者,但都應該進行必要的指導和監管,防止出現使用權人濫用權利侵犯著作權的現象。
第三,對于信息技術負責人而言,必須采取一定的技術保護措施,使得遠程教育僅限于在教育機構登記的使用者,使得其他人無法獲得使用。在未經著作權人授權的情況下,防止因遠程教育的許可,而造成網絡上大面積的傳播與使用,給著作權人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二)TEACH法案的進步性
第一,教育地點不再局限。原來的著作權法中課堂教學僅限于面對面的教室或其功能上類似的地點,而法案卻沒有對教育地點做出明確的規定,網絡課程正是符合教學地點靈活多樣的特點,該法案恰好可以適用網絡課程。
第二,演示的作品范圍得到了擴大。原來的著作權法中規定只允許“非戲劇音樂”和“非戲劇文學”作品的演出,所以原來戲劇音樂、文學都不能適用到遠程教育中,而現在法案對于演示的作品范圍沒有做出任何限制,也就是說演示的作品可以包含所有類型的作品。
第三,不允許使用的作品的明確化。原有的著作權法中對不允許使用的作品沒有明確規定,而法案明確規定了某些作品類型不得使用,包括“非法制作和獲取的復制品”、“以銷售為目的的使用” 等。
第四,傳播內容存儲的合法性。原來的著作權法只規定遠程教育機構可以對傳送內容存留副本,而法案不僅明確規定可以對傳送內容存留,而且還規定在合理的時間內,允許教育機構內的學生接觸該存儲內容,這樣也是由于網絡課程可以隨時使用的特征所決定的,該法案符合了網絡課程的特點。
四、網絡課程合理使用制度的完善
(一)網絡課程機構的規定
第一,規范網絡課程教育機構的性質 。我國著作權法可以明確規定:網絡課程的教育機構必須是非盈利性且經過合格認證的機構。對于“非盈利性”應該作擴大解釋,并不是要求教育機構完全不收取學生的費用,只是不以盈利為目的,仍然可以收取與運行網絡課程所需要的必要成本的費用。對于“合格認證”既可以對教育機構實行批準制,也可以對教育機構實行登記制,具體的可由教育部制定詳細規范。
第二,教育機構內部制定著作權政策。教育機構應該對本機構內的教師所作的作品著作權進行規制,制定詳細的著作權使用和保護政策,使得教育機構的教師和學生在使用作品時,能夠受到一定的規制。
第三,著作權信息的收集與提供。教育機構一方面有義務把所做的作品的著作權信息收集起來,另一方面有義務提供相應的著作權信息,我國著作權法可以明確規定:網絡課程的教育機構需要對著作權內容進行明確的描述。
第四,對學生的提醒義務。在提供作品給學生學習時,聲明本作品受著作權保護,并且提醒學生不得向培訓機構以為的人傳播,否則將造成對著作權人的侵權。
(二)網絡課程教師職責的規定
第一,履行監督指導的義務。在進行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應該進行必要的監督和管理,不能濫用權利,侵犯著作權;另一方面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注意使用的作品必須要跟課堂講授內容有聯系,準確的說不能無故使用著作權人的作品,使用的作品應該成為網絡課程的一部分。
第二,著作權作品的數字化限制。教師如果想把作品數字化,必須要遵守兩點限制:一是要在非盈利性目的下,不能超過非盈利性大范圍的將資料數字化;二是即使可以將著作權人的作品數字化,但如果在技術上不能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那么仍然不能在網絡課程中使用。
(三)網絡課程對象的規定
網絡課程的受眾對象只能是本教育機構內的學生,準確的說是登記在冊的本教育機構的學生,因此,教育機構要采取一定的技術手段,保護課程不被其他人訪問,課程只能提供給本教育機構登記在冊的學生使用。
(四)網絡課程客體的規定
第一,對“課堂教學”范圍的擴大。我國著作權法中明確規定“為了課堂教學的需要”可以適用合理使用,但是此法條中的“課堂教學”僅限于面對面的課程所涉及的教室及其他類似場所,并不包括遠程教育的課堂。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課程已然成為一種新的法律關系,法律應該適應時代的發展。因此,需要對“課堂教學”進行擴大解釋,包括網絡課程在內的遠程教育。
第二,對“可以使用的作品”范圍的擴大。我國著作權法應該將可以使用的作品范圍擴大,這樣在網絡課程中可以展示與演示幾乎大部分類型的作品,有利于知識的共享,有利于教育事業的發展。當然要在非盈利性的目的下,對數量做出一定的限制。
第三,對“排除使用的作品”范圍的明確。我國著作權法應該明確規定以下兩種排除使用:“一是非法作品,既包括違反著作權法規定而制造或獲得的作品;二是在互聯網上進行傳播,為了輔助課堂教學,而展示和演示的作品。”
五、結語
《著作權法》的出現被稱為“技術之子”,它的閃光之處就在于能夠保護著作權人的權利,更重要的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賦予使用權人一定的權利,維護個人私權與公共權利的平衡。現在,《著作權法》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吸收網絡課程這一新興事物,最大程度的發揮其作用。
注釋:
盧海君.著作權客體論.知識產權出版社.2001.147.
李明德.美國知識產權法.法律出版社.2003.250.
李穎怡、羅鑫星.網絡后現代特性與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的調適.中山大學學報.2007(1).82.
Tomas A. Lipinski. COPYRIHGT LAW AND THE DISTANCE EDUCATION CLASSROOM . THE SCARECROW PRESS 2005.
黃吉瑾、張心全.著作權制度在遠程教育中的演進——談美國《技術、教育和著作權協調法案》及啟示.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2).42,43.
參考文獻:
[1]梁志文.數字著作權論.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
[2]許春明.數據庫的知識產權保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鄭成思.知識產權一應用法學與基本理論.人民出版社.2005.
[4]吳漢東.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5]王清.著作權限制制度比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
[6]陶鑫良.知識產權縱論.知識產權出版社.2004.
[7]徐文伯、饒戈平.信息數字化與法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8]吳漢東.關于知識產權基本制度的經濟學思考.法學.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