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冒用身份勞動者發生工傷的,常因冒名而遭社保機構拒付工傷保險待遇。由于當前工傷保險賠償來源不同,可通過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救濟,但因對過錯認定不同導致民事訴訟救濟獲賠償并不多,而用人單位確為冒名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工傷職工與社保機構存在工傷保險關系,因此通過行政訴訟救濟更符合現行法律規定,也合乎工傷保險的目的,適應合法預期保護原則要求。
關鍵詞 工傷保險 冒用身份 救濟路徑
作者簡介:韋霄慧,廣西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圖分類號:D92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165
在司法實踐中,常有冒用身份職工 發生工傷的,而冒名行為違背誠實信用原則和工傷保險的實名制遭到用人單位與社保機構拒付工傷保險待遇。由于工傷賠償來源與解決機制的二元化,使得當前冒名工傷職工陷入司法救濟困境,不利于保障工傷職工的合法權益,也造成司法裁判尺度不一,有損司法公正和效率,因此,有必要對冒用身份職工工傷保險待遇的司法救濟路徑解構與整合。
一、問題提出:民行并存的司法救濟路徑
(一)民事訴訟路徑
韋某以其胞弟名義到某保安公司工作,公司以其弟之名交納保險費,期間發生工亡事故,而社保機構及用人單位均拒付其親屬工傷保險待遇,之后其親屬訴諸法律。對于該案,有著不同看法。一審法院認為,用人單位未依法繳納職工工傷保險費所承擔的工傷保險待遇責任,該責任屬于強制性規定且無免責情形,故某保安公司應支付相關工傷保險待遇。而二審法院則認為,用人單位以勞動者提供虛假身份投保產生社保損失,應由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根據過錯承擔。韋某所提交的政審表填寫其弟信息,該表經當地派出所審查蓋章,公安機關作為居民身份信息行政管理部門都未能發現假冒身份行為,說明用人單位盡到審慎義務。韋某冒名行為存在嚴重過錯,應自行承擔社保損失,但基于事實勞動關系及韋某確因工傷死亡,故應由保安公司支付醫療費和喪葬補助金。 除此判決之外,筆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廣東地區法院也曾出臺了相關指導意見,用人單位以勞動者冒用身份證明為其投保而遭受社保損失,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按過錯承擔責任 ;所遭受的社保損失,由工傷保險基金負擔部分,冒用人工傷時已滿16歲,由冒用人承擔主要責任,用人單位承擔次要責任;冒用人工傷時未滿16歲,由用人單位承擔主要責任,冒用人承擔次要責任 。
(二)行政訴訟路徑
陳某東因年齡問題,以其弟“陳某強”身份入職某煤礦公司,公司為“陳某強”辦理工傷保險,期間發生工亡事故,之后當地社保機構拒付工傷保險待遇。社保部門認為,工傷保險實行實名制,既以“陳某強”名義投保,表明陳某東未參加工傷保險,故核定不予支付相關工傷保險待遇。陳某東的親屬王某先等訴至法院。法院認為,某煤礦公司根據陳某東提供“陳某強”的身份信息辦理工傷保險,其真實意思應是為陳某東投保,即陳某東與社保機構之間事實上成立工傷保險關系。陳某東工傷死亡,故社保機構應對支付工傷死亡保險待遇。在庭審過程中,社保機構改變了原具體行政行為,后王某先等撤訴。
通過以上案例的裁判,司法實踐中對于冒用身份工傷保險糾紛,采取不同的救濟途徑產生了不同的法律后果。由此,有必要對冒用冒用身份職工工傷保險待遇的司法救濟路徑解構與整合。
二、原因分析:民行并存二元化糾紛解決路徑的緣由
(一)工傷保險“強制性”的迷失
隨著《工傷保險條例》、《職業病防治法》及《社會保險法》等法律法規的施行,用人單位必須為勞動者參加工傷保險并及時足額繳納工傷保險費,否則苛以滯納金、罰款等處罰,由此確立了我國強制性工傷保險制度。然而《工傷保險條例》第六十二條卻作出“令人費解”相左的規定,即用人單位應參加工傷保險而未參加的,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責令改正;未參加工傷保險期間發生工傷的,由用人單位按照工傷保險待遇項目和標準承擔賠償責任。如此規定使得原本一體化的工傷保險體系分裂,工傷待遇可能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也可能由用人單位承擔,從而工傷保險待遇糾紛案件訴的對象就出現了社保機構或用人單位兩類主體。
(二)二元化的司法救濟路徑
在《工傷保險條例》中關于工傷保險待遇的賠償來源及救濟路徑也不盡相同。已參加工傷保險的勞動者發生工傷的,由社保經辦機構核定并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工傷保險待遇,對經辦機構核定有異議的,可以申請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未參加工傷保險的勞動者發生工傷的,由用人單位承擔相應的工傷保險待遇,所產生的爭議,按照勞動爭議有關規定處理,即通過民事訴訟路徑解決。另外,在《行政訴訟法》中也規定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社會保險待遇屬于行政訴訟受案范圍??梢?,我國工傷保險制度的工傷賠償來源和救濟路徑二元化,即根據是否參加工傷保險具體情況來救濟路徑。
(三)民行路徑銜接機制的缺失
我國工傷保險法律規范根據是否參保對工傷保險待遇進行區分處理,但對二者存在交叉情況沒有相應規定。有的勞動者為得到工作,在自身不符合入職條件下冒用他人身份,這就造成用人單位以職工提供的虛假身份信息辦理工傷保險。對于此種冒名職工工傷事故,社保機構常以工傷保險實行實名制,參保人與實際勞動者不一致為由拒絕支付工傷保險待遇?,F行法律并未對于冒名行為造成的工傷保險損失應當如何處理進行明確規定,導致當前救濟困境。
三、功能解讀:統一司法救濟路徑的應然價值
(一)實現工傷保險目的
工傷保險制度系隨著工業化發展逐步建立,起初工傷事故適用過錯責任原則;而后由于工傷事故頻發及獲得賠償條件苛刻,加之受職業風險理論影響,產生了工傷雇主責任保險;但仍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工傷保險制度應運而生。在發生工傷事故后,雇工向社會保險機構申請工傷保險待遇,免去確定雇工和雇主責任歸屬的成本和精力耗費,更大程度上保障受傷雇工的權益和保證雇主正常經營。我國《工傷保險條例》開篇就明確了工傷保險的目的系為保障工傷職工的生存、康復和發展,以及分散用人單位風險?,F行雙重工傷救濟路徑顯然與工傷保險目的不相符,而參加工傷保險后勞動者與社保機構建立工傷保險法律關系,因此適用行政訴訟途徑救濟更為便捷。
(二)貫徹合法預期原則
“法律應保護(公民)施加在政府承諾上的信任” 。在歐盟行政法上如是闡述合法預期保護原則,“行政機關的行為引發了個人預期,使其有理由相信行政機關將以特定方式對其實施某一行政行為,這一預期必須是客觀的合理預期,并受制于公共利益的拘束” 。在冒用身份工傷案件中,冒用身份職工與用人單位存在事實勞動關系,單位確為其辦理工傷保險,社保機構也收取相應的工傷保險費,那么用人單位和工傷職工對社保機構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產生合理預期。社保機構不能僅以冒用身份事實而完全否定職工參保行為,使得該類糾紛直接轉為普通民事糾紛,而應通過行政訴訟對社保機構拒付工傷保險待遇進行司法審查。
(三)保障公正與效率價值
公正與效率作為法律追求的價值和目標,具體到工傷保險糾紛中,所設立的解決機制亦應如此,不必經繁瑣的程序。在二元工傷糾紛解決機制背景下,工傷職工徘徊在民事訴訟救濟路徑和行政訴訟救濟路徑之間,未能及時獲得工傷賠償?!邦愃频陌讣愃铺幚怼保颥F行法律并未規定適用何種程序,造成各地法院裁判不同,嚴重影響司法的公正性。因此,有必要明確此類糾紛解決路徑,以實現司法的公正和效率。
四、路徑統一:作為更優選擇的行政訴訟
(一)行政訴訟救濟合乎工傷保險目的
工傷保險的目的就是為了保障工傷職工及時獲得賠償、分散用人單位風險。用人單位既已為職工參加工傷保險,工傷賠償責任就應讓渡出去,否則參加工傷保險就沒有任何意義。冒用身份職工確實存在過錯,但該過錯在勞動關系和工傷認定中沒有任何影響,卻在工傷保險待遇環節中獲得了“徹底的否定評價”。用人單位僅因在參保時使用入職者假冒的身份信息,而被否認投保事實,也有違公平,因為用人單位不僅繳納保險費,還面臨承擔工傷保險待遇責任。因此,對于冒名職工已參保的工傷保險待遇的問題不應適用侵權之訴,而是應通過行政復議及行政訴訟予以解決,更契合工傷保險目的。
(二)行政訴訟救濟符合法律規定
現行法律法規為冒名工傷職工已參保的工傷保險待遇的行政救濟程序提供了依據?!豆kU條例》第五條規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工傷保險工作,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設立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具體承辦工傷保險事務。可見我國實行公共工傷保險模式,負責工傷保險事宜的機構為行政機關,收取保險費、核定工傷保險待遇等均是具體行政行為,那么對這些具體行政行為有異議的應當提起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且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社會保險待遇屬于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雖然用人單位因入職員工提供虛假身份信息而以他人名義投保,但真實意思仍是為實際入職的職工進行投保,冒名職工與社保經辦機構之間事實上已成立工傷保險關系,因此,冒名工傷職工及其近親屬可以應通過行政復議或訴訟進行救濟。
(三)行政訴訟救濟的現實可行性
在冒用身份工傷案件中,已有不少訴諸復議或行政訴訟,收到了較好的社會效果。如前述王某先等訴某區工傷保險管理所、第三人某煤礦公司不履行行政給付案,在查清用人單位確實為與其存在事實勞動關系的“陳某東”投保,社保機構在庭審中變更了原來的不予給付工傷保險待遇的具體行政行為。最高人民法院將該案作為典型案例進行發布。雖然我國并不實行判例法,但最高人民法院所公布的典型案例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參照和指導意義,因此該案例對冒用身份工傷案件適用行政訴訟救濟程序具有指引作用。另外,通過行政訴訟救濟路徑解決也有利于避免過錯認定的差異,導致裁判結果差異過大。
司法是社會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線,對于冒名身份職工的工傷待遇保險救濟來講也是如此。由于工傷保險賠償來源及救濟途徑二元化,導致工傷保險制度的實際保障效果并不理想,通過民事訴訟不能有效保障工傷職工的權益,也未能有效分散用人單位工傷風險,且不同裁判尺度差異較大,顯然與我國設立的工傷保險目的不相符?;诖耍疚恼J為,司法實踐中統一適用行政訴訟程序進行救濟是更優選擇,也更為便捷。這不僅符合法律規定,也合乎工傷保險的目的,適應合法預期保護原則要求。
注釋:
因為國內外關于勞動者的稱謂不盡相同,在本文中的員工、職工、雇員其實均是勞動者。
陸金發、卓英戚.男子冒用兄弟身份上班 公司拒賠工亡補助.http://www.lbne ws.com. cn/content/2016-08/17/content_35147.htm.訪問時間:2017年1月18日.
《廣東高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第三十條.
《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工傷保險待遇糾紛案件相關法律適用問題的指導意見》第三條.
最高人民法院2015年12月4日發布合同糾紛典型案例,王某先等人訴被告重慶市某區工傷保險管理所、第三人重慶某煤礦公司不履行行政給付義務。http://www.court.gov.cn/zixun-xiangqing-16210.html.訪問時間:2017年1月18日.
陳海萍.英國行政法上合法預期原則的最新發展.環球法律評論.2014(5).99.
張興祥.論行政法上的合法預期保護原則.中國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