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星星+沈守云
摘要:指出了由于城市化的發展,加劇了人類活動對濕地的干擾程度,使城市濕地遭受到嚴重的威脅和破壞,而城市濕地公園的營造對城市濕地生境起到了保護與修復作用。以梧州蒼海濕地公園為例,從其規劃背景、現狀問題以及規劃策略、整體布局等方面進行了闡述,以期為城市濕地公園生態規劃提供參考。
關鍵詞:景觀規劃;城市濕地公園;生態;生態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3000703
1城市濕地公園概述
1.1相關概念解析
城市濕地公園指位于城市或者城市邊緣,將存在或已退化的濕地通過人工修復或重建濕地生境,按照生態學的原則來恢復、規劃和建造,使城市也成為一個“生態城市”[1]。建造城市濕地公園是濕地生態理論的現實結晶,其促進了自然、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規劃是指導部分具備強實施性的土地利用類型規劃、景觀建筑規劃、園林景觀規劃等的一種方法論[2]。濕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超過其承受閾限時,濕地生態系統將會失衡,就面臨著退化。
1.2城市濕地公園現狀分析
由于濕地保護觀念逐漸被社會各界認同,當前城市濕地公園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期。目前中國城市濕地公園主要是河流型公園或與河流成因相關的公園[3]。城市濕地公園發展迅速,缺乏規范管理,導致在公園規劃和建設過程中存在盲目跟風的現象,由于對濕地的認識不全面,過度夸大其社會效益,而無視其生態效益,使得濕地被盲目開發,自然生態系統遭受破壞。部分濕地公園布局重疊,建設內容重復,缺少區域特色。因此,如何將自然景觀與特色人文融合在一起,應是設計者重視的問題[4]。目前,必須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降低人為活動對濕地生態系統的干預,最大程度維持城市濕地系統的平衡發展,而城市濕地公園的生態規劃建設是面對嚴峻挑戰的關鍵措施之一。
2城市濕地公園生態規劃理論基礎
生態承載力指滿足在不會導致生態系統和生態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前提條件下,能夠承受的社會經濟活動量的閾值。濕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超過其承受閾限時,濕地生態系統將會失衡,面臨著退化。可持續性包括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自我更新、自我修復能力以及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性。對于城市濕地公園生態規劃方面,引入可持續發展理論,在減少人類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干擾和保證整個城市濕地公園生態環境的完整性有十分關鍵作用。
遵循生態學原理對正在退化或消失的濕地,運用生態技術或生態工程使自然生態系統結構的修復與重建,達到濕地原始狀態即為濕地的生態恢復[5]。由于人類日益頻繁的活動對城市濕地造成了嚴重的干擾,城市濕地生境逐漸退化,其生態功能和效益降低,為實現城市濕地原始生境的修復,恢復生態學的理論方法的應用是十分必要的。景觀生態學主要探究景觀結構—功能—廊道—斑塊是其一種基本結構。景觀功能就是各景觀元素互相影響,即養分流、物種流以及能量流都可以從一個景觀元素轉移到另一個元素。對于景觀結構組分之間的流動,物質、能量以及物種發揮不同的作用。因此對于城市濕地公園的生態規劃,除了依據景觀生態模式外,還應該考慮生態功能分區和結構規劃[6]。
3案例分析—梧州滄海濕地公園總體概
念規劃3.1場地概況
蒼海城市濕地公園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南部蒼海湖邊,梧州市位于東經111°51′14″~111°40′,北緯22°58′12″~24°10′14″之間,北回歸線從市區通過。蒼海城市濕地公園選址位于蒼海上游的下小河,北面包括龍母湖的南部,南面沿下小河至蒼郁高速交界,東面沿石獅河至僚村北與社學工業園區交界,總用地面積約783 hm2。
3.2問題與挑戰
蒼海濕地公園規劃區域內,北部有石獅河,西南部有下小河通過,河流兩側地勢較平坦,中西部和東南部為山地地形,總體地勢西高北低,東南高。場地區域內主要有6種地形:水域、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和村鎮建設用地,以耕地和林地為主。區域內道路總體形成“三橫、兩縱”網狀線結構。梧州城市發展戰略調整中,將其定位為粵港澳后花園、區域旅游目的地與旅游集散地、西江經濟帶核心節點、東部產業轉移大西南首要門戶。與蒼海湖整體定位一致,未來成為蒼海湖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場地內主要的河流有下小河、石獅河,以及一些零散分布的小水塘,與此同時,河流中還有大量從蒼海湖流下來的泥沙,水質問題、雨洪問題一直是困擾村民的難題。建筑主要集中西北部,建筑風格較為雜亂,沒有體現嶺南民族文化特色,需在保留的基礎上加以改造。滄海濕地公園現有的植物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觀賞性不強、凈化水質能力較弱、物種豐富度不高,整個生態系統不夠穩定。主要產業為種植業、漁業,產業較為單一,產業缺乏文化特色,從長遠來看,經濟效益不高,當地村民的收入整體偏低。
3.3規劃策略
3.3.1文化與地理記憶串寫場地脈絡
場地中存在一系列的生態問題,大部分原因是由于人類破壞自然所造成的,那么針對于被破壞的場地,該怎么去修復呢?根據“呼喚大地的記憶”這一概念,運用“千層餅”的方法對整個場地肌理進行規劃,從而修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呼喚“大地記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原生態環境由于人為破壞,人與自然失衡,通過對場地各大斑塊、廊道進行分層規劃比如:建筑斑塊、水系廊道、濕地斑塊、植物斑塊、道路廊道等,斑塊、廊道相疊加,最后形成了總規圖結構、布局。
建筑斑塊代表了場地的肌理、文化記憶,水系廊道;水系廊道是場地河床、地形記憶的象征;濕地斑塊是結合場地原有濕地,將所有濕地規劃為一個整體,相互 “聯系”,但又互成 “個體”,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是群落與肌理記憶的現實化。植物斑塊是整個場地的初始群落、肌理,個體植物組成植物組團,植物組團組成形成群落,各群落最后形成植物生態系統,維持著整個場地的生命與活力。道路廊道是生活在滄海濕地公園內部的人們對于場地所留下的肌理、慣性記憶。五種“大地記憶”的重疊,最后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佳場地記憶,也就形成了滄海濕地公園整個的規劃布局。
3.3.2水系與濕地重構
通過對雨水匯水面的分析,了解雨水的大致走向和流量,結合現有的濕地斑塊,將分散的濕地串聯起來,從而合理擴大水域面積,有效的改善了泥沙淤積以及水質、雨洪問題。最后也形成了水系骨架,以及一部分濕地斑塊。濕地斑塊可以有效解決泥沙淤積、水質污染等生態失衡問題,雖然現有濕地已經形成了一個個生態群落,但是許多濕地并不是相互聯系的,所以綜合效益相對較低。所以將各濕地連通起來,形成一個整體。
3.3.3植物分級規劃
現有植物群落整體觀賞性不強,存在外來物種入侵、物種豐富度低、生態系統不穩定等問題,對現存的水質問題改善作用不大,凈水能力較低,給村民帶來的經濟效益不高。針對以上問題,在已有的植物基礎上,合理選取植物種類,以鄉土植物為主。規劃形成一級群落、二級群落、三級群落,最終形成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
3.3.4建筑分類保留、改造或新建
場地原有村莊的布局大部分保留,對于建筑主要采取保留、拆遷、整合改造的3種方法,具有龍母文化、騎樓文化、茶文化等文化內涵的建筑予以保留;對于景觀性較差或者建筑風格不統一的建筑進行改造;對于景觀性非常差或存在安全原因的建筑進行合理拆遷。在滿足居住、商業、休閑度假等基本功能的基礎上,滲透當地文化記憶,對村落進行布局規劃。
3.3.5產業與地方文化相結合
在原有產業的基礎上,融入當地文化特色,比如茶文化、特色文化飲食等產業,形成一個較為綜合的產業體系,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對于種植業布局,還可以合理與濕地斑塊布局相結合,打造經濟、生態相結合的規劃布局。
3.4規劃布局
場地的總體概念演繹,斑塊—廊道相結合,通過“呼喚大地記憶”這一概念,對水系廊道、濕地斑塊、植物斑塊、村落斑塊、產業斑塊等進行概念演繹規劃,形成最后形成蒼海濕地公園整體布局。通過對場地的規劃結構“一軸線、五區、三十景點”,下小河、石獅河形成的景觀軸線,五區分別是植物園山林保護區、石獅河濕地景觀長廊、古鳳濕地園區(建設開發區、服務園區、古鳳濕地園區)、民宿文化區、下小河濕地景觀區。
4結語
該案例中營造濕地景觀主要是為了涵養凈化水源,城市濕地公園的生態保護在方案中是側重點,所以在規劃中要盡量營造原生態景觀。而城市濕地公園中規劃不同的功能區域,這樣能使濕地區域的生態系統受到保護,濕地中的動植物能夠自由生長,人類活動也不會破壞其水源地的環境。通過分析城市濕地生態資源,運用適宜的生態規劃手段,從而來保護城市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同時考慮到經濟社會的發展,旅游開發和生態保護需齊頭并進,共同發揮生態、經濟效益。如今我國的城市濕地公園建設經驗相對不足,其規劃設計理論和方法還處于探索階段,有待于進一步挖掘和完善。
參考文獻:
[1]趙思毅,侍菲菲.濕地概念與濕地公園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33.
[2]趙學敏.濕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家園[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120~123.
[3]張慶輝,趙捷,朱晉,等.中國城市濕地公園研究現狀[J].濕地科學,2013(3).
[4]許婷,簡敏菲.城市濕地公園研究進展及發展現狀[J].安徽農業科學,2010(11).
[5]Holden,C .Lan McHarg: Champion for Design with Nature[J].Landscape Architecture,19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