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發先
摘要:指出了當前人們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日益激化。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更好地促進生態可持續發展,提出了荒山造林的改善措施。針對這一措施存在成活率較低問題,影響到原本預期計劃,且投入資金較大,為此,就提高荒山造林的成活率相關問題展開了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荒山造林;成活率;規劃
中圖分類號:S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3007402
1引言
荒山形成的原由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為客觀因素,即在自然狀態下產生水土流失,久而久之會造成山區荒蕪,形成荒山;另一種為主觀因素,即人類的日常生活生產活動破壞生態體系,影響到山區植被的自然生長,嚴重的會造成植被大面積死亡,最終形成荒山。究其根本原因:荒山的形成出現在生態環境較脆弱地區。現階段我國已經提升了對荒山造林的重視程度,但未達到預期理想效果。因而,本文以此作為研究的出發點,重點對荒山造林工程提升成活率對策措施進行討論。
2種植容器苗
在荒山造林工程建設中,若直接采用播種種植的方式,會使植被的成活率大大降低,甚至會全部死亡。為了保證植被具備充足的濕度環境,應選擇在降雨過后栽培樹種。在樹種發芽之后,若遭到太陽直射,同樣也會使成活率降低,對此有必要種植容器苗。
容器苗的具體培育過程為:第一,使用塑料制成的圓體育苗袋,在育苗袋中灌入適宜樹種生長以及生存的土壤,將水、肥料與土壤充分攪拌,保證營養與水達到供給需要;第二,將育種放入配置好的土壤中,放在便于供給水源位置。
在栽培樹種中需要密切注意的是要給培育樹種的育苗袋澆灌一次水,澆灌的水量要適度,保證種子成長的需水量,防止因澆灌水量大引起種子腐爛的問題。在放入樹種之前的挖坑環節,需要預先用尖銳工具將塑料苗袋劃破,撕開袋子,將土壤與成長的苗種一并放入挖好的樹坑中,填入適量的土。若在放入樹坑之前未能將塑料苗袋撕下,直接放入坑中,會阻礙苗種吸收水分與營養,嚴重的會造成死亡;若在種植中破壞了原生土質,也會對樹種的成長造成不利影響。
3增強荒山造林的科學性
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隨之也凸顯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全球氣溫變暖、旱澇、霧霾等。人類漸漸認識到生態和平共處的重要性,加大了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強化對山區植被覆蓋率、成活率是這一思想指導下的重要舉措,但當前山區植被成活率仍舊很低,因而將山區植被成活率作為研究的重點不論對山區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還是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關鍵意義。
3.1提升荒山造林設計方案的科學性
提升荒山造林設計方案的科學性是保證荒山造林工作良好開展的必要條件,同時設計方案能為順利有序的開展起到規范化、有序化的指導作用。通常情況下,荒山造林工程都是在惡劣的山區作業,環境艱苦且耗費較長時間,對此有必要在規劃設計的前期階段開展地區調研,詳細的分析有可能對這一工作造成影響的因素,并且嚴格依照當地調研的實際情況設計方案,規劃好施工技術,選擇最佳的造林時間,不斷優化設計方案。
3.2組建專業水平較高的工程團隊
荒山造林工程涉及到的科學因素較多,各個建設環節都會影響到最終造林效果的呈現。但現階段,我國缺少專業水平高、綜合素質高的技術人員,人才缺乏,這些問題都為荒山造林建設工程造成一定影響,因此需要組建荒山造林專業水平較高的工程團隊,為其工作的開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3.3進行科學性與合理性的選擇與培育
不同種類的植被所需求的生長環境與土質要求均有不同,在栽培計劃中要慎重考慮分析氣候條件與土質因素,選擇適宜的植被品種。除此之外也要結合投入的建設資金、人力資源等方面因素,促進樹種成活率的提高。
4加強提升荒山植被成活率的技術應用
4.1改善土地質量
大多數情況下,荒山由于其特殊特殊的地理位置或者特殊的氣候條件,植被稀少,分布不均衡,使得生態環境脆弱。對此改善當地的土地質量能夠為荒山造林開展起到重要調節作用,也為改善惡劣的生態環境奠定重要基礎。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改良土地的吸水性、透氣性以及營養性,全方位解決土壤質量問題,進而提高種植苗種的成活率,實現荒山高植被覆蓋率。主要流程如下。
(1)清理土地。考慮到山區面積較大,因而宜采取小塊狀的清理措施,針對呈塊狀區域的不相干雜物進行清除,這是栽種的基本環節,這一工作的開展主要是為了騰出更多的空間栽種樹苗,避免因其他植被的存在影響到樹苗正常營養的供給。同時,清除的其他植被要做好腐爛分解工作,作為二次養料。
(2)開穴。應控制好開穴時間,其最佳選擇時節為前一年的秋季,使土壤能夠自然風化。還應注意到開穴時的土壤清理工作,土壤回填時要排除石塊等雜物。改善荒山造林地區的土地質量能夠在保持固有的土體結構基礎之上疏松土壤,并且還能改善風力侵蝕帶來的水分流失,保持土壤養分,提高土壤質量,為樹苗的成長提供一個舒適、便于成長的土壤環境。
4.2采用先進技術手段進行植被栽植
(1)選擇恰當的栽培時間,多數情況下選擇在造林的前一年清理土地,第二年進入正式栽培。但時間的確定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還應該具體考慮到當地的氣候條件,保證充足的降水量以及適宜的溫度條件。
(2)積累栽培經驗技巧,一般情況下是隨起隨載,盡可能避免樹苗在呼吸作用下流失水分與肥料,對成活率造成不利影響。
(3)確定適宜的種植密度,植被的覆蓋密度也會影響成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荒山造林工作開展的前期階段,要做好調研,根據土壤的質量確定合理的栽植密度,這是提升成活率的必要條件。
(4)強化栽培過程中的管理工作,整個過程中需要專業的技術管理人員親臨指導,保證整個過程具備科學性、合理性與有序性。
4.3強化培育管理力度
在荒山造林后期的養護工作尤為重要,由于荒山氣溫條件與自然環境條件的復雜性,尤其是在雨水量較大地區,大量的雨水侵蝕對樹苗成長極為不利。對此在良好的灌溉條件下,應定期依據實際需要對樹苗灌溉。針對一些條件較差的荒山,可以選取塑料膜覆蓋的方式,降低水分蒸發量,提升土壤的存水量,進而提升樹苗的存活幾率。具體措施如下:確保塑料膜的覆蓋面積,多數情況下要比樹坑的面積大,在確定尺寸之后,做好加固措施,防止暴風雨襲擊破壞薄膜。另外需參照地區的氣溫變化特征,為樹苗創建良好的生長環境。
荒山造林建設是當前改善人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之一,這一重要措施不論對于自然環境來講,還是社會環境都具備生態價值與經濟產業價值。提升荒山山區的植被覆蓋率以及成活率是21世紀改善生態環境工作的本質要求,是以造林企業擴大能源資源、拓展平臺,創新新的機制作為重要載體。在荒山造林工作計劃中,應該將自然因素、人文因素、歷史因素以及環境因素等因素作為考慮的重點因素,并且要充分結合當地地區的土質特征與氣溫條件,立足于地區的位置條件、選擇適宜的栽植技術、培育技術等先進科學技術,全方位的提升荒山植被的成活幾率,不斷加以創新,以改善我國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為人類的進一步發展創建良好的生態環境,提升人類生存環境的舒適度,順應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此項工作中,相關政府部門與企業要積極探索創新,力求最好。
5結語
荒山造林兼具了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兩種重要特征,保證植被的成活率能夠良好地體現出這一工程實施的意義與作用。人類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荒山造林成為了改善這一矛盾的關鍵措施。就當前植被成活率較低問題來講,不僅會影響到預期期望效果的達成,而且還會增加人類建設成本。因而有必要將荒山造林與不同地區的土質情況、自然溫度等因素相結合,改善土質,優化改造措施,提升植被成活幾率,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共同推進人類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姜培坤,徐秋芳,周國模,等.石灰巖荒山造林后土壤養分與活性碳含量的變化[J].林業科學,2015,43(z1):39~42.
[2]劉蘭杰,范海波.探析荒山造林的主要技術及新工藝的應用[J].農業與技術,2015(18):69.
[3]馬駿,龐惠仙,馬林,等.滇中地區荒山造林鄉土樹種選擇試驗[J].西部林業科學,2013,42(3):117~122.
[4]華建龍,安宇.靖邊縣丘陵溝壑區荒山造林主要抗干旱技術措施初探[J].現代園藝,2015(21):95~96,98.
[5]郭紅花,郭德生.遼西地區樟子松容器大苗荒山造林分析[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6(9):276.
收稿日期:20170110
作者簡介:史江平(1979—),男,工程師,主要從事工作林業方面工作。2017年2月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