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秦龍+李春葉+周順福+史慶偉


摘要:在云南大理不同立地條件的林地上,對6年生云南松林分的生產力及其分配進行了試驗研究。結果表明:立地質量越好,云南松的生物量越大,生產力越高,干材分配率也越高。
關鍵詞:立地條件;云南松;生產力
中圖分類號:S7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3012202
1引言
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又稱“飛松”、“青松”、“長毛松”,為松科松屬的常綠喬木,為喜光性強的深根性樹種,適應能力強,耐冬春干旱氣候及瘠薄土壤,能生于酸性紅壤、紅黃壤及棕色森林土或微石灰性土壤上[1]。但以生于氣侯溫和、土層深厚、肥潤、酸質砂質壤土、排水良好的北坡或半陰坡地帶生長最好。在干燥陽坡或山脊地帶則生長較慢,在強石灰質土壤及排水不良的地方生長不良。
2試驗材料與研究方法
2.1試驗地自然概況
試驗地位于大理市某國有林場內,地處東經99°58′~100°27′,北緯25°25′~25°28′之間,南北長約65 km,東西寬約30 km。該區域氣候屬典型的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干濕季分明,雨季(5~10月份)年降水量937.2 mm,占全年降水量的87%。年平均溫15.1 ℃,最熱月7月均溫20.1 ℃,最冷月1月均溫8.7 ℃,≥10 ℃的年積溫4661 ℃。氣候特點為冬無嚴寒,夏無酷熱,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合各種林木的生長。
2.2材料的來源
采用本地云南松種源作為試驗所用的種苗,并選擇平均高為20 cm、平均地徑為0.45 cm的云南松苗木為試用材料。
2.3設計試驗
分別設Ⅰ、Ⅱ、Ⅲ三個不同的立地條件,對云南松造林作對比試驗,因此需要安排不同立地條件,采用完全隨機區組設計能達到做對比實驗的要求[2,3]。試驗地每個小區面積均為600 m2,共有12個小區,其中每一立地條件設3個小區,3個小區每個重復4次(即4個區組),在2009年春季,試驗地進行造林,設2500株/hm2為造林平均密度,在實驗小區周圍營造保護行5行,其余的造林和撫育方法和常規云南松林生產管理方法一致。試驗地基本情況如表1。
2.4研究方法
2.4.1生長調查方法
調查當年抽梢高、成活率、地徑和樹高,并且在造林試驗實施后當年的年底進行調查,隨后主要調查云南松的地徑和樹高,每隔1年調查1次。造林后調查第6年(即6年生時)試驗地各小區的每棵林木。
2.4.2測定生物量的方法
采用MONSI平均標準木分層測定法測定其中的一個區組5個處理的生物量,是由于生物量測定工作量大,所以只選擇其中一小部分來測量減少工作量[4,5]。選取1~2株胸徑和樹高不超過5%的平均標準木,然后設定區分段,每個區分段的長度為1 m,分別測定各區分段各器官的鮮生物量,例如皮、干、葉、枝器官,采用烘干法測定測量好鮮生物量的各器官樣品的干重和含水量。
采用全面挖掘法測定根系生物量,分別測定細根、中根、粗根和根樁部位的鮮生物量,在實驗室測定帶回根系樣品的含水量,并計算其干重。
2.4.3生產力的計算方法
單位面積生產力=單位面積生物積累量/積累年度。
3結果與分析
將野外調查的云南松幼林的生物量的數據和基本林地資料帶回實驗室處理后,以干重計,計算、整理、匯總所得到各立地條件各器官的生物量、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地下部分的生物量、總生物量及其生產力和分配率等,測量的結果見表2。表2不同立地條件下云南松幼林林分生物量及其分配
4結語
立地質量的高低不僅對云南松幼林的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以及各器官的生物量、生產力及其分配有很大的影響,它們存在十分密切的關系。而且立地質量還決定著云南松幼林單位葉量經濟生產力和單位葉量生產力,與立地質量成正相關,由此看來,云南松幼林的生產力和生物量及其分配的重要影響因素是立地質量。從試驗得出,選好地是提高云南松生產力的首要關鍵,在質量比較差的林地上,混交林是經營的首選,為制定良好的經營管理措施,要有效調整混交林樹種的種間關系,應從競爭、化感作用等方面來調整,在混交樹種的選擇上,應考慮多用途混交樹種作為經營主要樹種。
參考文獻:
[1]黃智敏,楊偉斌.林地施肥對云南松人工林幼樹期生長影響的試驗[J].西部林業科學,2010,39(2):101~103.
[2]楊式金.馬尾松人工林幼林生產力和生物量的研究[J].林業實用技術,1996,39(6):14~17.
[3]黃春.不同立地條件5年生馬尾松營養特性比較研究[J].福建林業科技,2002,29(3):40~42.
[4]來端,林開敏,陳小月,等.火炬松、濕地松、馬尾松扦插苗造林試驗及效果分析[J].福建林業科技,2004,31(1):21~25.
[5]楊麗麗,文仕知,王珍珍,等.不同立地條件下榿木人工幼林生物量和生產力的比較[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08,28(1):1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