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芮城縣委常委、紀委書記 寧華文
新形勢下加強派駐紀檢機構工作的思考
■ 中共芮城縣委常委、紀委書記 寧華文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上指出:“全面從嚴治黨,必須從根本上解決主體責任缺失、監督責任缺位、管黨治黨寬、松、軟的問題。”充分發揮派駐機構的優勢,是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必然要求,是深化黨內監督的現實需要。近年來,各級派駐紀檢機構抓住重點,深化監督,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隨著全面從嚴治黨的持續深入推進,仍有一些派駐機構“駐”的優勢未能充分發揮,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不愿監督、不敢監督、不會監督、不讓監督”的問題,這“四不”問題影響了正風反腐的工作成效。
從基層工作實踐來看,派駐機構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意識不強”導致一些派駐干部不愿監督。一是“歸屬感”不強。目前,對派駐機構的統一管理工作雖然已經基本到位,但實際運行中形式大于內容,僅把人員編制、工資關系納入了派出機關,而對派駐機構在日常管理等方面仍然偏松偏軟,缺乏具體明確的規章制度,導致一些派駐干部對派出機關缺乏“歸屬感”。他們容易接受駐在部門的管理,以致工作中出現不愿監督情況,背離了統一管理的初衷。二是存在“過渡崗”現象。有些派駐干部存在混日子的想法,有個別干部甚至把紀檢組長的位置當成職務晉升的跳板,或是為了防止崗位調動后遭受打擊報復,工作得過且過、心中無責、工作無力,不但不愿監督,甚至做選擇、搞變通、送人情,甘當駐在部門的“消防員”“滅火隊”。三是存在“天花板”現象。一些干部在政治待遇解決后,心理上沒了盼頭,工作上沒了奔頭,產生了消極應付的思想,主動要求調到派駐機構任職,認為不分管業務是一種“輕松”,身在紀檢系統是一種“保險”,因而任職后當起了“甩手掌柜”,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作為縣級紀檢監察系統,此類現象在解決正科級待遇后的派駐干部身上表現尤為突出。
2.“體制不順”導致一些派駐干部不敢監督。一方面,從工作實踐來看,派駐機構與駐在部門之間應該是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但在派駐干部的人事任免上,雖然提名權在派出機關,但派駐干部的推薦、考察、考核、測評等都在駐在部門,這種體制不順的問題造成派駐干部在日常工作中不得不考慮個人的“進退流轉”,怕推薦時“丟選票”,怕考核時“滿意度”太低,以致工作中瞻前顧后,不敢大膽進行監督。另一方面,派駐機構與駐在部門之間仍然存在較強的依附關系,派駐干部的辦公條件、工作經費、后勤保障等均由駐在部門負責,客觀上造成派駐干部有“寄人籬下”之感,工作時腰桿不硬、底氣不足,思想上患得患失,不敢理直氣壯地監督執紀問責,導致“駐”的優勢反而成了履職的障礙。還有一些派駐干部“監督‘一把手’怕得不償失,監督同級怕失去支持,監督下級怕傷了感情”,認為都是在一個部門長期工作,低頭不見抬頭見,如果“樹敵過多”容易造成自己的孤立,以致工作中不敢監督,甘當和事佬、老好人。
3.“業務不熟”導致一些派駐干部不會監督。紀檢監察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如果沒有較強的專業素質,就難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一些派駐干部對駐在部門的業務工作不熟悉、不了解,而對新形勢下的紀檢監察新業務及相關新知識沒有沉下去思考、深下去鉆研,以致開展工作找不到切入點,形不成行之有效的監督。還有一些派駐干部是新調入紀檢監察系統的,沒有經過系統培訓,導致實際工作中不知道從何處入手進行監督。同時,還有個別派駐干部對新形勢下的反腐敗斗爭缺乏清醒認識,在思想觀念上存在偏差,認為其主要工作就是受理群眾舉報和上傳下達,不能深入實際地發現問題,找準癥結,使日常監督流于形式。
4.“認識不清”導致一些駐在部門不讓監督。一是個別駐在部門的主要領導對監督存在偏見,認為派駐干部是“外人”,監督嚴了、限制多了,會成為干部職工開展業務工作的“絆腳石”,甚至把監督看作是對業務工作的干擾,是對干部的不信任,害怕查出違紀問題給單位抹黑,考核時影響自己的政績。二是一些駐在部門本身就存在“貓膩”,或是出于其他因素的考慮,在“三重一大”等重大問題上,刻意規避監督,大事不讓監督,小事、無關緊要的事情卻拿到會上搞所謂的民主和監督,弱化派駐機構的知情權、參與權。三是個別派駐干部在工作中不注意方式方法,未處理好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導致駐在部門的領導把監督當成是“挑刺”,思想上不理解,工作上不支持。
一個單位發生嚴重問題,黨委(黨組)的主體責任不可推卸,派駐紀檢機構的監督責任也難辭其咎。所以,解決“四不”問題,發揮好“派”的權威和“駐”的優勢刻不容緩。
1.理順體制,提高派駐干部任免的工作熱情。針對當前派駐干部考察、任免主要取決于黨委組織部門的現狀,要出臺相關文件,提高派出機關對派駐機構人事任免的話語權,明確對派駐干部的任用權限,實行編制統一管理、干部統一調配。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將派駐干部的人事任免納入派出機關,由派出機關的組織部門結合日常所掌握的情況,對派駐干部進行考察推薦,經紀委常委會研究后報請黨委組織部門履行相關任免程序,既要防止敢于動真碰硬的干部受到不公正的評價,又要確保高素質干部留得住、不適合現有崗位的干部退得出。針對紀檢干部“出口窄”的問題,上級紀委和組織部門要制定紀檢監察干部選拔任用長期規劃,通過制度化安排增加系統內部和外部交流機會,拓寬紀檢干部的升遷交流渠道,提高紀檢監察干部的工作熱情。
2.明確關系,增強派駐機構監督的獨立性。派出機關既要管人,又要管事,嚴防出現重“駐”輕“管”的現象。目前,派駐機構和駐在部門的關系雖然已經明確為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但紀檢組長作為駐在部門的班子成員,按照組織原則,必須服從駐在部門的領導。針對這種下級監督上級的困局,要明確派駐干部的身份定位,明確派駐機構與駐在部門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派駐干部必須以“監督者”的身份列席相關會議、參與相關活動,實現對駐在部門決策實施全過程的監督。與此同時,要明確派出機關對派駐機構的直接領導地位,促使派駐干部牢固樹立“由誰派出、向誰負責”的思想觀念,重要情況及問題線索直接向派出機關請示、報告。要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對派駐機構的辦公條件、后勤保障、工作經費等事項做出具體安排,并明確派駐機構的工作職責、監督對象、監督內容、監督渠道和有關程序,讓派駐機構和干部打消后顧之憂,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干不好會怎樣,相對獨立地開展工作。
3.整合力量,盤活派駐機構的監督力量。當前,派駐機構“全覆蓋”正在自上而下地有序開展,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抓住這一契機,對派駐機構的力量進行有效整合,探索多種派駐模式,盤活現有資源,形成全域覆蓋的派駐體系。實際工作中,在對人員和業務職能較多部門實行“單獨派駐”的同時,要借鑒中紀委“歸口派駐”比例大于“單獨派駐”的做法,對人員較少且職能比較單一的部門進行力量整合,通過“歸口派駐”發揮“集團作戰”的優勢,防止改革中出現要人員、要編制“撒胡椒面”式的人力資源浪費。
針對管理松散和部分駐在部門領導不讓監督的問題,可以考慮實行聯動協作機制,對派駐機構進行片區化劃分,在整合辦案力量的同時,借鑒巡視工作做法,每月或每季度由紀委班子成員帶領包片范圍內的紀檢組長,對片區內派駐機構工作開展情況、駐在部門“三重一大”等事項進行督察督導,督察情況向紀委常委會匯報。對于發現個別駐在部門存在規避監督、避重就輕等“不讓”監督行為的,督查組要及時出手,對駐在部門黨組予以處理,派出機關要成為派駐干部的“娘家”和“后盾”。另外,要把對派駐干部的考核、測評、表彰等工作納入派出機關工作中,制定出臺相關制度,由派出機關內設的組織部和干部監督室協同完成日常管理,年終之時統一在派出機關進行考核測評,做到統一管理,一視同仁,讓派駐干部愿監督、能監督、敢監督,打消顧慮,輕裝上陣。
4.優化隊伍,提高派駐干部履職的專業性。根據紀檢監察工作政策性強、業務性強的特點,要適當抬高準入“門檻”,注重吸收具有財會、審計、法律等專業知識的人員,建立一支知識結構合理的專業化隊伍,嚴防出現“安置崗”“過渡崗”等問題。針對部分派駐干部不會監督造成的履職“打折”現象,派出機關要制定出臺干部培訓計劃,通過組織培訓、干部輪訓、跟案學習等方法,實現長期與短期的結合、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全面提高派駐干部的素質和能力。尤其對新任派駐干部,必須到派出機關業務科室進行至少一個月的上崗實訓,使他們盡快提高業務能力,盡快融入紀檢監察系統。要加強派駐干部交流輪崗力度,對同一崗位連續工作滿5年的紀檢干部進行交流,充分調動其工作積極性。對于已經不適合現有工作崗位的派駐紀檢干部,要建立調整退出機制,特別是對失職、瀆職或存在嚴重違紀問題的紀檢干部,要壯士斷腕,嚴肅查處,堅決清除,保持紀檢隊伍的純潔性。
(責編:許樹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