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該怎樣實現心情“契合”

葉圣陶認為:“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這是閱讀中的“入”,就是讀者要通過文字去觸摸作者的內心,與其進行心靈的對話。閱讀中的“入”,是指對所讀之書全身心融入,潛心對其研讀與探索。如此“入書”,方可“見得親切”。
閱讀中的“出”,是指讀者能站在更高層次,對所讀之書做出分析判斷,能從新的角度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哲學家叔本華就主張讀書要與書本拉開距離,不要“入”書過度,要敢于并善于從書本中走出來。
魯迅曾一度相信社會進化論:“總以為將來必勝于過去,青年必勝于老年。”后來,他在生活中發現了青年們分化的事實,對這種理論產生了懷疑,并由此發現其諸多偏頗和謬誤。于是,他摒棄了從書本中得到的舊認識、舊觀點,在斗爭中樹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魯迅不囿于書本,敢于突破,敢于超越,提出了屬于自己的認識和見解。
閱讀時該怎樣實現心情“契合”?就是說閱讀要慢嚼細咽,通過揣摩語言,達到把握文章內容、體悟作品意蘊與情趣之目的。所以,閱讀時,處理好 “入”與“出”是關鍵所在。
閱讀,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礎,不“入”則無所謂“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閱讀的價值與意義。
(羅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