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國梁 王淑琪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建設與發展中的重要內容,為社會改革和發展指明了方向。事業單位若想要更好的適應時代發展需求,應當充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針對當前事業單位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面臨的難點,提出推進事業單位深化改革的有效策略,僅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素質教育;大學生迷茫現狀;就業困難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問題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指明了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和文化素養建設的正確方向,明確了廣大大學生追逐夢想的歷史擔當。難得的歷史機遇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養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中國大學生僅在校人數就達到了3700萬之多,數量龐大的當代大學生承擔著實現國家“兩個百年”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擔。因此國家迫切需要建設高素質的大學生,但與此同時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在近年來逐漸顯現。
一、當代大學生面臨主要問題
1、前途規劃
高考制度恢復以來,教育以應試教育,“升學率”成了對各級學校評估的標準。無疑會影響到學校對學生的獨立思考及未來規劃能力的培養,現如今已成為影響大學生素質發展的嚴重問題,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2、人際關系
當代大學生對大學生活中的人際交往方面充滿迷惑,有很大比例大學生并不善于交往或不懂交往。對很多交往的知識,特別是心理學的交往知識了解不是很多,給交往帶來麻煩。大學生對與心理有關的知識了解很少,導致他們不會與人交往。無可厚非,有一個好的交際能力在大學生活中不易迷茫,也更容易制定目標,進而實現自己的夢想。
3、網絡
90后的青年學生成長在網絡飛速發展的社會,網絡環境使他們的上網頻率和對網絡的依賴程度遠遠高于其他群體。網絡傳播的信息以千軍萬馬之勢融入青年學生頭腦,使青年學生無力辨別而迷失正確的方向。
(1)部分大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現實社會和虛擬世界的關系;大學生沉迷網絡后,一旦離開網絡容易引起心情的產生失落感、空虛感,煩躁不安;沉溺于虛擬世界還有可能造成虛擬與現實的混淆錯位,現實與想象不分,因此逃避現實生活,又會增加大學生的對未來的迷茫,形成惡性循環。
(2)西方國家傳播的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已經影響到了高校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西方國家形形色色的價值觀念,不斷干擾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使大學生的人生價值取向面臨“多元價值”的腐蝕。使大學生對他們原來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出質疑產生迷茫,造成價值迷失的現象。
二、外界原因分析
1、應試教育不良影響
1977年9月恢復高考39年以來,中國學校教育就基本成為了應試教育。在應試教育制度之下,家庭教育也改變了自古以來以孩子人格為重的教育理念。道德教育的滯后使大學生極易對對社會道德產生迷茫。自1994年8月中國中央發布《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就首次提出了素質教育,中國對于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仍明顯不足,加上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文化層次出現庸俗化和商業化,暴露了許多丑惡的社會現象,一方面,素質教育不足;另一方面社會上的頻頻出現的不良現象與大學生所學的并不多的道德不斷發生沖突。
2、網絡普及的不良影響
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中國互聯網普及率為51.7%。在我國7.10億網民中,20—29歲年齡段網民的比例為29.9%,在整體網民中的占比最大,而這正是大學生所處的年齡段。在網絡飛速發展的社會,各種主流的和非主流的信息,以及各種低俗消息、流言、謠言和虛假信息鋪天蓋地,極易使青年學生無力辨別而迷失。
3、獨生子女比重加大
自1980年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獨生子女的比重日漸增加,大學生中獨生子女人數比重也很大,獨生子女天生的孤獨加上空虛和文化的缺失使很多大學生匆忙戀愛,這種畸形戀愛極易出現問題或導致失戀,進一步加劇焦慮、抑郁、恐懼和迷茫。
4、社會就業難
2015年的畢業生人數持續突破700萬,并超過去年的727萬達到749萬之多!畢業生人數在年年遞增,就業之難也似乎成了常態。由于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起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以后各種東西主流非主流各種社會思潮涌入,使青年學生思想混亂。既沒有遠大的理想,又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使大學生缺乏動力處于迷茫狀態。
三、思考與建議
1、政策方面
學科專業設置優化不夠,科研水平和成果轉化率不高,創新人才培養力度不夠、質量意識和質量文化不夠、就業與所學專業相關性不高等問題嚴重制約教育領域的發展。國家對于素質教育的政策也需要不斷改進提高。應試教育為社會發展輸送了眾多人才,但當今社會發展下素質教育代替應試教育已是教育的發展趨勢,大力發展素質教育,為社會輸出高素質全能型人才是當今教育變革的核心問題。要想解決當代大學生思想觀念問題,需要從根本上解決社會中不道德現象與思想觀念問題,建立相關法律法規,政策上樹立思想道德觀念標準,提出切實可行的理論以指導大學生的發展。
2、高校方面
首先要求學校有關部門正確了解學生的人際交往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通過心理學知識、人際交往知識的輸入,形成交往技能。其次,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好社會實踐活動。創設和諧健康的、積極的校園環境、班級環境。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不但受個體自身因素決定,還受外部環境因素的制約。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在于人際交往的實踐。
其次大學生現在的迷茫狀態與對整個大學生活的認知有著密切的聯系,不清楚自己上大學的目的,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對學校的各種組織活動沒有了解到位,忍受不了外界的誘惑等等都造成了大學生現階段的迷茫狀態,要擺脫這一狀態,高校應加強未來規劃方面指導,為大學生加強規劃教育使大學生對個人規劃有具體的認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自信。
3、個人方面
(1)大學生應當對自己的未來的所有可能性進行分析評估,對自己的未來做好長期的規劃,對自己的未來做好規劃,擺脫密碼和困惑,讓自己走的更遠。
(2)大學生要學著自己去處理一件事,學會區分辨別事情的輕重緩急,從而對應時間做出規劃與不規劃的決定,不是萬事都需規劃,要考慮精力,時間還有可行性,從360度剖析事件,制定了計劃就去執行,并在事情的進展規程中不斷修改計劃以適應發展和變化,做一件事決定了邊走邊做就要時刻保持自己的頭腦清醒,腳踏實地永不停步。
【作者簡介】
邵國梁(1994—),男,山東濟寧人,山東中醫藥大學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