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杰
【摘要】在早期的羅馬法中對人格的定義是跟隨自然人身份一同確立的,隨著法律體系的不斷進步和完善,自然法對人有了全新的理解和定義,這種定義是從理性的角度進行邏輯推演的,即自然人擁有理性的認知、判斷和處理能力,具備理性的自然人具有人格。法律意義上的人格由此發展而來,其是法律所認可和允許的自然人的基本資格(享受權利、承擔義務),可看做法律邏輯的發展產物。權利能力是由法律所界定的一種法律人格的別致意義,法律人格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就是一種權利能力,不過二者在立法背景上有所差異。
【關鍵詞】自然人;法律人格;權利能力;差異與聯系
現代社會追求的民主平等是自然人法律人格所反映的具體形式之一,其實質上是法律對自然人的一種客觀尊重和限制。我國推行依法治國制度,就是要在法律意義上充分尊重自然人的法律人格和對于其日常行為用法律的形式進行規范和引導。法律人格和權利能力在其內涵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區別,本文就法律實踐的現狀,對自然人的法律人格與權利能力進行探究。
一、自然人的法律含義概述
欲探究法律人格和權利能力之間的關系,首先需要明確對自然人的法律意義。自然人是一個法律概念,其具體指的是在自然狀態下出生的人。應當將自然人和法人做一個區別,法人是法律社會發展中產生的一種社會組織,而自然人則是實實在在的個體,其是在自然狀態下作為獨立的民事主體存在的人,同時,自然人代表著人格,有權利參加相應的民事活動,依法享有權利并承擔相應義務。自然人和公民之間也有概念區別,公民是政治意義或者公法意義上的概念,具有某一特定國籍的自然人都可以稱之為公民。由此看來,公民和自然人的關系是:所有公民都是自然人,而自然人不一定都是公民。各國的民法典對自然人這一概念都有相應規定,大體上其根據具有正常的認識、判斷能力以及喪失這種能力的程度將自然人分類三類,其分別是有行為能力人、無行為能力人、限制性行為能力人。民法理論的系統發展要得益于古羅馬法,其深刻而真實地反映了民法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對于自然人的法律人格和權利能力的關注(盡管在最初并沒有明確的自然人定義)。自然人作為一個基礎法律概念,其在法律人格和權利能力的關系研究和辨析中具有重要意義。
二、法律人格定義及其發展
關于法律意義上的人格,法律學界并未得出一個十分統一的結論。有的人認為法律人格即是權利能力,有的人認為法律人格是法律關系的權利主體,也有人認為法律人格是人格利益的總稱。不妨從法律人格的本質出發,對羅馬法中的法律人格意義進行分析。羅馬法中的自然人稱之為“homo,這并不是羅馬法中完全意義上的“人”,“homo”還需要具備權利主體資格才能稱其為法律意義上的人。就這一點規定來看,羅馬法是將自然人和法律人格相互區別的,也就是說并非所有人都是法律意義上的權利主體。對此,羅馬法也做出了相應規定:權利主體需要有“自由民”的資格,即是在法律條文規定中有自由權的人;奴隸不具有人格。羅馬法這種不平等的國民關系造成了自然人和人格之間的分離,不過隨著法律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現在對法律人格已經有了較為合理的詮釋。自然人的人格是自然人在法律上的主體資格或者說是自然人的法律地位,自然人的法律人格目前有三種主流的理解方式。第一:自然人的法律人格即是其法律地位的權利主體;第二:自然人的法律人格是其法律權利主體法律資格的民事權利能力(這個意義上的法律人格等同于權利能力);第三:法律人格是法律保護的自然人的基本權益,例如自然人的生命權、健康權、自由權、平等權等。法律人格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過程,其分別是個人法律人格、國體法律人格以及國家法律人格,在這些發展過程中,間接向我們揭示出一個本質意義,人格作為一種法律上的概念,人格本身就是指的法律人格,但是在其具體的發展過程中,摻雜進一些倫理道德和政治因素,使其經歷了不同背景和不同含義的變化。個人法律人格即是自然人作為法律關系主體的資格,這主要適用于以前生產力和經濟相對落后的時代。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自然人的法律人格已經逐漸不能滿足生產需求,于是出現了自然人結合成為團體共同形成法律主體的現象,法律人格開始向個體向團體進行過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團體的法律資格促進了法人制度的產生。團體法律人格的組合便上升到國家法律人格的層面,國家作為一個特殊的團體,其具有的法律人格與一般意義上的法律人格有較大區別。
三、權利能力的含義
世界歷史上真正的“權利能力”產生,則要追溯到《德國民法典》的頒布,《德國民法典》中規定:權利能力的取得是無限制的。德國民事對于各國民法的制定都有相當程度的影響,而且為后世立法機構民事權利能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在近代民法的發展過程中,逐漸統一了“人格”。其賦予給公民基本的自由而平等的人格,取消了自然人的各種身份(宗教信仰、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等)。值得注意的是,權利能力并未完全是指自然人的整體,而是部分或者全部脫離人的整體而獨立發展的一個角色。這一角色就是民事權利能力,法律人格和權利能力產生和建立的基礎與前提都是民事權利能力。權利能力的產生到發展,其為促進法律的完整性和提高法律的實用性做出了重要貢獻:權利能力作為一個抽象的法律概念,能夠切實保障民事權利的實現;作為民法的基石,其不斷支持和推動著民法體系的完善和發展。
四、法律人格和權利能力的關系
綜上,可以看出,法律人格和權利能力在某些方面存在著高度統一性,在另一些方面又存在鮮明的區別。法律人格和權利能力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法律人格的概念發展是社會不斷進步的必然體現,法律人格在本質上比權利能力更加重要。法律人格為民法的推行和適用對象提供了重要的條件保障,幫助自然人的基本權利能力得以實現。同時,權利能力不僅是法律人格的具體表現,其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法律人格的發展。權利能力將自然人和法律人格相互結合,是法律人格在法律意義上的“權利歸屬”,是對于自然人的人權、自由、平等的充分尊重。總的來說,自然人的法律人格和權利能力需要辯證地進行看待,才能充分理解其內外聯系。
【參考文獻】
[1] 夏鵬. 人格與權利能力若干問題初探[J]. 法制與社會, 2011(3):12-13.
[2] 何芳. 淺析人格與民事權利能力關系[J]. 大眾商務月刊, 2009(8):249-249.
[3] 羅開元. 人格與民事權利能力關系探析[J].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25(1):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