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鼎
成長股機會或到來
金鼎
本周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
第一、銀行股持續上漲,再創歷史性新高,所謂在6124點被套的銀行股,在3200點解套了。
第二、創業板底部放量,有明顯的異動。
我們先來搞清楚這兩個事情之所以發生背后的邏輯。A股納入MSCI目前已經滿月,Wind統計數據顯示,6月21日以來,222只MSCI概念股中,有159只上漲,占比71.62%,20股創出歷史新高。這說明外資可能已經提前通過滬港通、深港通買入首批“入摩”股票。
那么銀行股真的具有投資價值嗎?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從上市公司看,2016年A股總市值占比22%的金融業貢獻55%的凈利潤。考慮到數據可獲得性,在分析中國金融業的業績時我們主要從各國股市所有上市金融公司角度來分析。2005年以來A股金融業市值/總市值和金融業凈利潤/總凈利潤的均值分別為27.6%、48.6%,美國分別為15.9%、30.6%,日本分別為12.3%、17.3%,英國分別為18.0%、14.8%、臺灣分別為14.4%、16.9%。2016年A股金融業市值/總市值和金融業凈利潤/總凈利潤分別為22.2%、55.5%,美國分別為16.6%、36.2%,日本分別為12.8%、20.3%,英國分別為17.2%、23.5%,臺灣分別為13.3%、16.5%。我國金融行業凈利潤/市場總凈利潤從05年30.9%最高提升至15年的62.3%,但金融行業市值/總市值卻從06年的39.6%最低降至15年21.4%。可見過去十年中A股金融業業績和估值嚴重背離,而美國、日本、英國、臺灣股市卻無此類背離現象。
現如今在入摩大背景下,以及還有幾只PB甚至小于1,于是就被戰略性資金看上了。從中長線看,銀行股依然具備投資價值。當然,后面我們更看好券商板塊,這里不深入展開。
另外,就是創業板。整整兩年時間,創業板一直跌跌不休,典型的軟骨病,似乎是殘廢了。但是周四800多億的成交量似乎有改變這一切的跡象。
其實,創業板這一輪下跌,情緒因素影響大于創業板公司基本面,特別所在幾大權重股下跌帶領下,不少個股出現錯殺行情。翻看創業板公司2017年半年報業績預告,業績預喜的也不在少數,而且市盈率小于30倍的個股數量也在增加。這類“真成長”個股很有可能在泥沙俱下的市場環境下遭到了錯殺。所以我們認為后面創業板個股會有分化,真正低市盈率,成長性好的品種會脫穎而出。
同時藍籌白馬股的大漲,已經讓其最具吸引力的低估值特性也不再那么明顯。特別是白馬股紛紛大漲50%甚至更多之時,部分個股的市盈率已經接近歷史高點,對于低估值愛好者來說,投資白馬股的性價比已經開始慢慢降低。而與之相反,創業板在跌跌不休之中,整體市盈率已經趨于歷史低位,創業板最近跌得太多,低估了一些股票,逢低關注一些業績較好的股票也是不錯的選擇。
在創業板指數連續大跌后,很多創業板的市盈率不足30倍,30倍的市盈率的創業板,看好了,是創業板,你還覺得貴嗎?
當然,古人說,勝不驕,敗不餒,不能因為創業板一日大漲我們就信心爆棚,但是只要你真正相信中國未來的經濟師靠科技來推動,相信我們的中國夢絕非空談,創業板這個位置真的不高。
最后再回補下幾大領導的講話:證監會官方直接出面解讀直接融資不等于IPO,并要拓寬資金入市途徑,嚴控IPO質量;上交所總經理:IPO會考慮市場承受能力。這無疑是偏正面的。
策略上,在持有白馬藍籌的同時,逐步調倉部分進入創業板中真正高成長的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