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婧,劉 翔
(1.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四川 成都 610039;2.成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四川 成都 610000)
頑固性痤瘡是一種發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疾病。此病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局部皮膚紅腫、有膿頭、炎性丘疹及大小不等的硬結狀或囊腫樣皮損,其多個皮膚毛囊可同時受累,其硬結囊腫多呈暗紅色或紫紅色,在病情緩解時其囊腫變小而不消失,其皮膚病變可在原位反復發作[1-2]。頑固性痤瘡患者多為青年人,其病情可反復發作,頑固不愈,其身心健康可受到嚴重的影響。在古典醫籍中,頑固性痤瘡被稱為“痤”、“粉刺”、“肺風粉刺”、“面皰”等。近年來,筆者以痰瘀互結為頑固性痤瘡的病機對其進行分型論治,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將從痰瘀論治頑固性痤瘡的臨床效果及典型的醫案介紹如下。
頑固性痤瘡的病機以痰瘀互結為主。《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汗出見濕,乃生痤痱,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可見,痤瘡的發病機理是腠理開泄,汗出見濕,風邪襲表,郁于表皮,乃生痤瘡。王冰指出:“陽氣發泄,寒水制之,熱怫內余,郁于皮里,脂液遂凝,畜于玄府,依空滲涸,皶刺長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針,久者上黑,長一分,余色白黃而瘞于玄府之中,俗曰粉刺,解表已。”他認為,陽氣怫郁,經絡阻塞,濕氣停聚,阻于玄府,遂成痤瘡。根據內經中“營氣不從,逆于肉里,乃生癰腫”的理論,頑固性痤瘡之所以會反復發作,是由于某些病理因素滯留于患者的體內,導致氣血阻滯,經絡不通。筆者認為,外感或內傷導致脾胃升降失司,或肺之宣降失常,或肝之疏泄失調,日久氣郁則生瘀,津停則生濕生痰,加上風、火、濕、毒等邪氣停聚于表,內外合邪,遂成頑固性痤瘡。總之,頑固性痤瘡的病機,其本在肺,關于脾胃,根于肝腎,痰瘀為其要。
筆者基于病證結合之法,緊抓痰瘀互結這一病機要素,詳辨頑固性痤瘡患者氣血、寒熱、虛實的變化及肺、脾、胃、肝、腎等臟腑的氣機功能,將此病分為痰瘀滯肺型、脾胃不和夾痰瘀型、肝郁腎虛夾痰瘀型三個類型進行論治。
肺主一身之表,其華在毛,在體合皮。若風、寒、濕邪外襲,阻遏肺氣,肌腠氣機被郁,邪氣郁積于體表則成痰瘀滯肺型頑固性痤瘡。其癥見:皮膚丘疹呈紅色或淡紅色,或焮熱癢痛,或有膿皰,狀如粟米,可擠出白粉色油狀物。痤瘡經久不愈,患者顏面的皮疹以炎性結節、囊腫為主,有瘢痕和色素沉著,可伴口鼻干燥,微咳,大便秘結,舌質紅,苔薄黃。治療痰瘀滯肺型頑固性痤瘡應采用解表清熱、化痰祛瘀之法,因勢利導,使病從表而解。治療痰瘀滯肺型頑固性痤瘡的基礎用藥為:菊花、銀花、連翹、杏仁、薄荷、桑葉、蟬蛻、刺蒺藜。根據患者痰瘀互結證的輕重,可為其辨證選用膽南星、浙貝、忍冬藤、莪術等,以化痰祛瘀。
脾胃乃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素問·經脈別論》中說:“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脾主肌肉,若脾胃失和,升降失調,脾虛不能升清,津液不能輸布于肌肉、皮毛,則肌膚不榮,腠理不固,“汗出見濕”,發為痤瘡。此類痤瘡遷延日久,醫者誤用寒涼之品治之,郁遏氣機,邪伏于內,日久成瘀化痰,導致痤瘡反復不愈,即為脾胃失和夾痰瘀型頑固性痤瘡。此類痤瘡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其皮損漫腫色暗或紅腫不甚、呈囊腫或結節狀,喜熱飲,頭面油垢較多、痰多、便秘、尿黃等。治療此類痤瘡當健脾和胃,扶正祛邪,基礎用藥為茯苓、藿香、蘇葉、陳皮、白術、蒼術等,可辨證選用浙貝、皂角刺、竹茹、路路通等,以化痰祛瘀。
肝主疏泄,調暢氣機,主藏血。腎主藏精,精血同源。肝郁腎虛日久,可導致痰瘀互結。肝郁腎虛夾痰瘀型頑固性痤瘡患者的皮損多為丘疹、囊腫、結節并見(亦可有瘢痕),其睡眠時間可顯著減少或發生失眠。治療此類痤瘡當從肝、腎論治,并在調補肝腎的基礎上輔以化痰消瘀之法,基礎用藥為柴胡、薄荷、梔子、丹皮、白術、茯苓、白芍、生地、當歸,可辨證選用化痰祛瘀之品,如白芥子、皂角刺等。
許某,女,28歲,于2016年7月22日就診。其主訴為:面部起皮疹5年余。其現病史為:5年前其面部開始出現紅色丘疹,可擠出白色豆腐渣樣分泌物,有時其面部可出現暗紅色膿皰,其病情時輕時重。該患者經多方治療四年余,未取得理想的效果。來我院就診時,該患者的癥狀主要為:面部起紅色丘疹、膿皰,有數個色澤暗紅的硬結狀囊腫,皮損處有輕微壓痛,皮膚出油多,伴有口干、口渴、喜冷飲、大便秘結(已5天未解大便)諸癥。該患者平素喜辛辣油膩飲食,經常熬夜,其月經正常。該患者病情經西醫診斷為頑固性痤瘡,中醫辨證為肺胃郁熱,痰瘀膠結。該患者的治法為清肺胃熱、化痰祛瘀,所用的方藥:黃芩15 g,桑葉10 g,金銀花15 g,知母10 g,生石膏20 g(先煎),生地黃15 g,牡丹皮12 g,桃仁15 g,桔梗10g,枳實15 g,厚樸15 g,生大黃10 g(后下),生甘草3 g、桔梗10 g,浙貝15 g、膽南星15 g,絲瓜絡20 g,皂角刺20 g,蘇葉10 g,水煎服,每2日用藥1劑,分3次服下,共用藥10劑。囑該患者保持飲食清淡,作息規律。2016年8月6日,該患者二診的情況為:服上方7劑后,其面部的紅色丘疹減少,膿皰變小變淺,排便正常,舌尖紅,苔薄白,脈弦。將前方中的枳實、厚樸、生大黃去除,加野菊花15 g、紫背天葵15 g,讓該患者繼續用藥7劑。此后,采用此法為患者加減用藥治療3個月余,其皮疹基本消失,經隨訪一年其病情未復發。
按語:上述驗案中的患者被診斷患有頑固性痤瘡,其病情的辨證為肺胃郁熱、痰瘀膠結證,治當宣肺瀉熱,化痰祛瘀。在其所用的方藥中,桑葉、金銀花、蘇葉、知母、桔梗可清肺胃郁熱,宣肺解表;丹皮、赤芍、桔梗、枳實、絲瓜絡可調氣涼血活血;皂角刺、白芥子、浙貝可化痰祛瘀。在此方中加入承氣湯,是因該患者久未排便,有形之邪結于腸內,故以承氣湯通陽明腸腑,使肺氣得降。在對該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抓住其痰瘀互結的關鍵病機,在為其用藥時表里兼顧,氣血雙調,主次分明,可取得較好的療效。
頑固性痤瘡的病機復雜,其表現主要為痰瘀膠結及與五臟相關的病理變化。在治療此病時除了要遵循“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原則,也不應忽視化痰祛瘀法的重要作用。總之,在辨證論治理論的指導下從痰瘀論治頑固性痤瘡可獲良效,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張學軍. 皮膚性病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64.
[2]田代華,整理.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