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圣群
摘要: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界由原來的尊敬和景仰,轉變為主宰自然、奴役自然的地位。人類不再懼怕自然界的力量。不可否認科技的發展對人類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但是隨著這些利益的產生,越來越多的負面影響也隨之而來。近年來,全球范圍內的環境污染、人口問題、氣候變暖、大量物種瀕臨滅絕、南北極冰面大面積融化等一系列問題成為了全人類關注的焦點。
關鍵詞:科技發展;生態危機;馬克思主義生態觀
一、科技發展的初期過程
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發展,一些日益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迫使人類必須要重新思考我們到底要如何與自然和平相處?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定位人與自然的關系?康德認為“ 自然界的最高立法必須不是從自然界得來的,而是理智給自然界規定的”。他的觀點是 “人是自然界的主人,人能主宰一切”的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但人類真的是自然界的“主宰者”嗎?
20世紀初,地球上的人口數量為16億,20世紀末全球人口數量為60億,截止到2014年這一人口數量已經突破了72億人,一百年的時間,地球上的人口數量增長了3倍多。一方面,人口增長的迅速與人類健康、衛生和醫學等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離不開。醫學技術的發展,讓原本人口大量死亡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抑制。另一方面,人類的平均壽命已經從1900年的40多歲,延長到了目前的70多歲,多方面的原因導致了地球上人口的爆炸。這對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來說,將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危機不言而喻,溫飽問題、就業問題、土地問題等一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是擺在人類面前最基本的民生問題。
二、生態危機所帶來的全球性嚴重問題
自然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地球上的土地是有限的,為了解決溫飽問題,科學技術得到了空前發展,推動著生產力的巨大飛躍。我們除了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同時又大肆地破環森林資源尋求更多的土地,森林資源的大面積破壞加速了地球上土地的沙化程度,全球可耕種的土地退化問題日趨嚴重。耕地面積日漸減少,世界對耕地的需求卻在不斷增加,這種不可調和的矛盾是擺在人類面前無法逾越的溝壑。
同時地球上的森林減少,導致了空氣污染的加劇。大氣污染、臭氧層破環、酸雨的形成、溫室效應、氣候異常、環境質量惡化、生態平衡失調等現象,這些嚴重的后果都會導致自然災害的發生,無一不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和生存的環境問題。一個國家大氣污染,會導致臨近幾個國家受到酸雨的危害;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幾乎涉及了地球上所有的國家。由此可以看出,環境污染是全人類都要共同關注的危機。
這些問題的出現不僅威脅著人類,同樣威脅著生活在地球上受牽連的其他無辜物種。據統計,20世紀以來,平均每天有一個物種滅絕。有人估計,到20世紀末,有100萬種動植物種滅絕。
生態危機是由人類盲目和過度的生產活動所引起的。面對工業文明興起以來生態環境的這種一環扣著一環的日益惡化破壞,最終導致的是人類為了解決最根本的民生問題,毫無節制地“透支”著地球的自然生態系統,最終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生態危機”不是孤立的事件,它與人類的整體發展、整體生活休戚相關。克服生態危機,利用可再生資源來解決不可再生資源的短缺問題便成了人們的希望所在。考慮生態危機問題需要人類將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和哲學科學等幾方面學科共同聯合起來,發展出一個新的領域。
隨著生態問題的日益嚴重,迫使了人類開始重新思考與自然界的關系問題。反思后的人類開始認識到以往的態度是錯誤的,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不應是對抗的,人類的生存離不開自然,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人類與自然是一個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人類與自然界應該和諧相處,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道路。
三、馬克思主義對生態觀的改變
馬克思畢生都在關注和思考人類的前途和發展,對人、自然和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作了深入的研究,為人類提出了極為豐富的哲學思想,對于人類全面把握科學發展,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作出了重大貢獻。馬克思贊同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物質財富,認可人類利用科學技術認識和改造自然(一些學者批評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認為它過分強調了人改造自然的能力,缺乏保護自然生態的意識)。在馬克思贊揚科學技術進步的同時,始終強調自然界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人類改造自然必須以認識和尊重自然界規律為基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類的活動始終以自然為前提。因此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具有生態觀念。
馬克思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兩大武器,論證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統一性和一致性。揭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一種和諧發展的未來景象。馬克思的思想“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辯證地揭示出人與自然的統一性。馬克思認為自然界為人類的生命活動提供了外部環境,人必須依靠自然界生活。對此馬克思把自然界比作人類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又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地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馬克思在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性的同時,也著重強調了人類的能動性。勞動實踐是人類所特有的行為,人類作為自然存在物是通過勞動與自然發生關系的。在人類運用工具通過勞動改造自然界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認識自然規律,尊重自然規律。如果違背了自然規律,破壞自然界的平衡,那么我們必將遭到自然界的嚴厲懲罰,面臨生態危機。
馬克思把自然界比作人類的“無機的身體”,勞動是人類“無機的身體”和“有機的身體”的統一,也是遵循客觀規律和改變自然形式的統一。馬克思指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指明了社會的發展同自然的演化之間的辯證統一,表明了社會發展與生態系統之間的基本特性為服務于個人再生產和社會再生產,并且含有保持和改善自然生存條件的內容。
最為重要的一點是,馬克思尤為強調了勞動實踐不可以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必須遵守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恩格斯為了警醒人類曾說過:“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恩格斯所說的“報復”就是現在人類所面臨的各種嚴重的生態危機問題。
當代,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只有保護生態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才是人類唯一的出路。我們必須改變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的思想,堅持人與自然界的協調發展。這種發展要求我們當代人,在不危及后代人利益的前提下,尋求滿足我們當代人類發展的途徑。強調的是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追求的是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
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要解決的是觀念問題。觀念是起統帥作用的,我們必須確立與以往時代不同的自然觀、科學技術觀和哲學觀等,將人與自然觀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只有這樣才能把握人與自然界關系的存在與歷史,才能找到人與自然界可持續協調發展的道路。其次,要處理好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仍然要依靠科學技術這一物質手段。誠然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既能造福人類,又能危害人類。可是,我們可以抑惡揚善,使科學技術沿著不危害人類和自然界的方向發展,發展“綠色科技”,確保世界科學技術不偏離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再次,人與自然的不協調關系,歸根到底是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不協調。要實行可持續發展,我們不僅要考慮人與自然界的關系,還必須要考慮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的技術、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的批判,憧憬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中,生態問題得到最終的解決。他們認為:“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與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
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帶來了更少的勞動時間、更低的勞動強度、更豐富的物資財富、以及更加舒適方便的社會生活。但同時人類就必須要承受科學技術給生態環境帶來的日益嚴重的破壞問題,人口爆炸、草原退化、水土流失、資源枯竭、糧食危機、環境污染等問題已經成為全球范圍內首要危機。要想人類在地球上可持續的發展下去,我們就要正視問題,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為人類正確認識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以及當代全球性“生態危機”問題奠定了思想基礎,是我們反思人與自然關系的立論根據。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人民出版社,1995(1):45,92,383.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7(23):201-202.
[3]資本論[M].人民出版社,1975(1).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