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魏百望+宋再旭+徐長玲
摘要: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使用,微信已經成為廣泛應用的手機軟件。作為先進的移動通訊軟件,微信的出現改變了原有的人際交往方式與格局。大學生作為主要的使用群體,更是深受其影響。因此,本項研究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把研究目標鎖定在當代大學生群體上,并以H大為例,通過了解其使用微信進行人際交往的情況,分析微信對當代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微信;大學生;人際交往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方法
當前,人際關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人們面臨巨大壓力,傳統單一的好友互動方式已經難以滿足用戶的人際交往活動的需要。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人們的日常人際交往更容易受到通信工具、通信方式以及通信環境的影響。微信以互聯網為依托,以智能手機為搭載平臺,以便捷高效的通信服務為重點,正在逐漸進入大學生的生活。作為一種新型的社交媒介平臺,微信為用戶提供了新鮮的社交體驗,使用者在進行人際交往時存在單一性與多向性、匿名性與半公開性、偶然性與隨機性等特點,都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方式。
本文采用社會調查法對“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進行探討分析,采用多段抽樣、分層抽樣和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對H大30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首先,運用文獻法提出了研究假設:對微信的主觀評價越積極,對微信的使用越積極,線上人際交往越積極、程度越深;對微信的主觀評價越消極,對微信的使用越消極,實際生活中人際交往越密切;并根據理論框架內容設計了調查問卷。調查問卷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情況,包括是否使用微信、使用者性別等;(2)微信的使用情況,包括是否使用真人頭像,使用微信的原因、目的、頻率、時長,經常使用的微信功能以及使用微信與他人互動的情況。問卷調查以網絡發布的方式進行數據收集,通過得到的數據分析得出微信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
二、大學生對微信的使用情況與主觀評價
在248份有效數據中,微信的使用率達到了100%,由于調查問卷的傳播途徑主要集中于微信自帶的功能朋友圈內,因此此數據雖不能嚴謹地體現出當今大學生的微信使用率,也能夠大致推斷出微信在現今大學生中的普及率是不低的。在對微信的使用頻率一欄中,48.39%的同學表示會保持隨時接收消息,43.55%的同學表示經常使用,選擇偶爾使用的同學僅占8.06%。超過九成的大學生經常使用甚至保持全天在線的狀態,這表明微信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頻率相當高。因而也可以推斷出,微信在人際交往中的使用頻率相當之高,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影響之高。
隨著時代的進步,法制觀念的普及,以及大學生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安全程度(信息的私密性、真實性等)”成為了大學生選擇社交軟件的必要考量標準之一。
根據調查顯示,超過九成的學生會在微信上發布真實的信息或使用真實的頭像,其中發布內容為完全真實的占30.65%,大部分真實的占48.39%,部分真實的為19.35%,僅有1.31%的同學在微信上發布的個人信息為完全虛構。這表明大學生對微信的信任度較高,會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通過微信發布與自身相關的真實信息。同時他們也認為相比其他社交軟件,通過微信添加的好友的真實性更可靠,好友發布的信息也更可信,因此可以看出大學生對于微信的主觀評價還是相對比較高的。
微信相關功能的使用頻率按照調查結果由高到低排列主要有以下幾項:聊天、朋友圈、微信支付、公眾平臺、二維碼。其中聊天和朋友圈是大學生最常使用的兩項功能,在248人中分別有181人、165人對其進行了選擇。而選擇微信支付、公眾平臺、二維碼這三項功能的分別為139人、132人、100人。可見,微信在人際交往中作為通訊工具的功能仍是其最重要的屬性,超過半數的微信支付選擇率表明微信支付功能的使用率也在迅速提升,這也表明微信功能的方便快捷性對大學生也極具吸引力。
在微信好友來源方面,主要有3種途徑:手機通訊錄、QQ好友、二維碼掃描,樣本中分別有237人、224人、148人選擇了上述3項。可見,基于熟人間關系網絡聯系的需要,是微信好友的主要來源,也是人們選擇微信的重要原因。在使用微信的原因這一項中,上述結論得到了進一步證實:248人中有225人使用微信是因為“看到身邊的朋友都在用”,希望加強與他們的聯系,遠遠超過其他選項。其中原因也很容易理解:微信是一個私人網絡,用戶之間唯有互相確認才能成為好友。這個機制首先就在各自的社交網絡中淘汰了一批“不相關用戶”的不相關信息,從而“加密”了自己的私人賬戶。
事實上,微信雖靠熟人社交起家,但其早已成為雜糅了工作、好友、親人的復雜關系網,人們的社交結構和信息獲取方式被迫重構。由于中國人沒有養成郵件溝通的習慣,微信承載了大多數職場人的工作、商務溝通,因此,許多工作上的“弱關系”也被搬到微信上來。私人、工作、親友等信息和關系不可能再度分離,人們在弱關系上變得更為小心翼翼。雖然用在“弱關系”上的溝通時間不多,每次發個朋友圈,前思后想、字斟句酌所耗去的精力卻增多,在微信上維護“弱關系”的成本高昂。
三、微信對大學生現實人際溝通的影響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所有的大學生都在頻繁使用手機微信,微信開始成為日常生活溝通、分享的重要平臺。在這種虛擬的網絡溝通中,是否會影響到現實生活中大學生的人際溝通,成為我們本次調查的重點考察方向之一。在我們的調查數據中顯示有在受訪的248名同學中微信好友主要來源于QQ和手機通訊錄的分別有224人和237人,分別占總數據的90.32%和95.56%。由此可見,大部分大學生的微信通訊好友是來源于在現實生活中熟悉的人,并且248個樣本中有218個樣本認為微信的有利影響在于方便熟人間的聯系,同時他們認為微信可以加深熟人間的感情,而且因為微信的出現使他們處于失聯的許多人際關系重新獲得聯系,擴大了他們社交網絡。
由樣本估計總結,可以認為,虛擬化網絡下的微信是有利于人際溝通的。但就微信消極影響的問題中,也有30個樣本認為,微信的頻繁使用者沉溺網絡世界,與現實缺少人際交流;泛濫的微商讓朋友圈的信息真假性參差不齊,讓大學生產生了嚴重的信任危機;文字與符號表情的蒼白描述容易產生朋友間的情感誤解等消極問題。從兩方面的數據結合分析,大學生多數還是認為微信有利用人際溝通,但對于促進現實交往中的人際溝通還是有所欠缺的。在我們此次的調查中,受訪者有174人即70.16%認為微信于社交能力的提升并不一定有幫助,他們在使用微信后對于現實人際交往的改變并沒有什么感覺。239位受訪者認為微信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就目前而言還是利大于弊的。
綜合我們以上幾項調查數據,可以推論出微信對于網絡溝通和網絡交往是具有推動作用的,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發送微信文字、語音與他人進行溝通,也通過發送朋友圈介紹日常生活內容的形式和朋友們分享,以評論點贊、搶紅包、漂流瓶等新穎的形式增加互動,在形式上極大豐富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方式;同時微信的搖一搖、漂流瓶等方式也實現了雙向性的跨區域交往,從而擴大了大學生的社交圈;校園以及社會上的各種微信公眾平臺更是為大學生獲取信息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微信都已然成為大學生溝通交流的主要途徑,影響著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大學生的人際社交。但我們始終要回歸于現實的生活中,工作和生活絕大多數情況下需要面對面溝通,需要用我們真實的語言、表情、肢體動作來表達真實的自己。過多地使用社交軟件會慢慢侵蝕與生俱來的言語表達,會給我們帶來不會說、不會表達 、不會察言觀色等一系列虛擬社交后遺癥。因此增強現實生活的人際溝通能力是大學生亟須鍛煉的能力之一,大學生需要在實踐活動中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等能力而不是通過微信這類的社交軟件。現實中有太多這樣的例子,線上的交友達人卻是線下的社交恐懼者。我們應該避免這種阻礙作用的影響,平衡虛擬網絡交流和現實世界的交流,這對于大學生的自我發展至關重要,同時這也是大學教育應該關注的重點內容,學校應該多開展各種社團活動、體育賽事、心理咨詢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它們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主流部分,讓微信交往成為他們補充交往和獲取便利的非主流交往形式。
四、結語
當代大學生作為使用微信的主要群體,“微信文化”已經對大學生社交產生了深刻影響。如何引導大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下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解決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的問題,就具有很強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適當使用微信,不能過度依賴微信來維持現實的人際交往,也不能過度相信微信中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不要做新時代的“低頭族”沉迷于虛擬的社交網絡,要多參加校園的社團活動和社會的實踐活動,做積極向上的新時代青年,要提高自律自控能力,加強安全防范意識,趨利避害,讓微信真正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和學習生活的助手。
參考文獻:
[1]王靜溪,李威.微信對大學生入際關系的影響研究——基于天津師范大學大學生調查[J].新媒體與社會.2014,(3).
[2]翟臻.淺談微信對大學生社交的影響[J].無線互聯科技.2013,(8).
[3]郭燕榮.試析微信對于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以蘭州大學在校生為個案的實證研究[J].社科縱橫.2014,(6).
編輯/于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