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雅潔
摘 要:影響再融資績效的因素有很多,企業應該視自身情況進行合理融資。
關鍵詞:股權融資;績效;影響因素
一、研究背景
隨著生產和經營規模的擴大,企業本身的資金量就不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因此需要獲得外部資金。在我國,企業在進行外部融資時較多采用股權融資而不選擇債權融資。而且增發已經成為上市公司在一般情況下的首選股權再融資方式。
然而,我國大量的上市公司在進行了股權再融資后經營業績不僅沒有得到改善,反而越來越差。因此本文以信息技術行業為例探討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后績效的變化情況以及影響股權融資后績效變化的因素。
二、信息技術業上市公司股權再融資效應分析
本文選取信息技術行業為分析對象。信息技術行業需要的資金規模大,在我國A股上市的公司也較多,樣本量會比較大,便于得出更符合實際的分析結果。
(一)指標說明及樣本選取
本文選取2012年通過配股,增發進行股權再融資的信息技術類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對其再融資前一年(T-1),再融資當年(T)和再融資后三年(T+1,T+2,T+3)的績效進行分析。在分析公司業績時采用了以下關鍵財務指標;凈資產收益率,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每股收益。同時,在分析影響業績的因素時以凈資產收益率變化率為被解釋變量,股權再融資相對數量、資產負債率以及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為解釋變量。
(二)股權融資后企業績效的變化分析
1.績效總體變化描述
以樣本公司再融資當年為基準,分別統計樣本公司再融資前一年和再融資后三年各個年份的績效指標平均值,利用Excel得到增發企業各指標變化趨勢以及配股企業各指標變化趨勢。結果顯示,實施增發的企業凈資產收益率和總資產凈利率在增發當年會出現一個上升趨勢,而在增發后三年連續出現下降;每股收益率在增發后一直處于下降趨勢。這表明就短期而言,實施增發會對企業的績效有一個提升,但就長期來看,反而會對企業績效產生負效應。而實施配股的企業,自配股當年起,三項指標都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這表明配股并沒有使企業業績提升,反而對公司業績產生很大的負效應。
2.績效變化原因分析
首先,企業不管是以增發的方式進行再融資還是以配股的方式進行再融資,都會引起長期績效的顯著下降。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我認為是:第一,企業在再融資前為了達到再融資的資格,可能對績效進行了一些盈余管理,而再融資后績效表現出真實情況。第二,公司在融得了資金后沒有將資金用于改善企業經營,或者在投資項目的時候沒有認真分析,致使企業業績在融資后出現下降。
另外,從趨勢變化發現增發后企業績效的惡化程度比配股低。這可能有以下兩個原因:第一,就法律條件而言,增發的門檻最低,可以在短時間內籌集到資金為企業所用,并且增發的募集金額沒有限制,可以籌集到所需的資金;第二,從融資實現的程度來看,如果發行時公司股票在二級市場的表現不佳,股東對公司股票并不看好,一些人就會放棄股票配售的權利,而增發的發行對象范圍比較廣,它的實現程度會比配股好。
(三) 影響企業股權融資后績效的因素分析
利用ExceL做簡單的回歸分析,考察再融資年年初各項指標與企業長期凈資產受益率的變化率的關系。
1.資產負債率對融資后績效的影響
從回歸結果中發現,增發和配股后企業凈資產收益率與變化率與融資當年年初資產負債率呈現負相關關系。上文我們已經研究得出企業再融資后績效整體變化趨勢是下降的。所以再融資當年年初資產負債率越高,凈資產收益率變化率越小,凈資產收益率下降越小,企業業績越好,即企業的長期業績表現好于資產負債率低的企業。
出現這種現象我認為有以下兩個原因:第一,資產負債率雖然代表了企業的償債能力,但另一方面它也代表了企業的財務杠桿。如果打算進行融資的企業在融資前本身資產負債率就低,融資后資產負債率進一步降低影響財務杠桿作用的發揮,影響企業長期業績。第二,股權融資后使用資金時受到的投資者的約束少,所以很可能出現籌集資金使用效率不高,而使得企業業績下降。
2.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對融資后績效的影響
從回歸結果中發現,增發和配股后公司績效與再融資當年年初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呈現負相關關系。上文研究得出企業再融資后績效整體變化趨勢是下降的,所以再融資當年年初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越高,凈資產收益率變化率越小,凈資產收益率下降越小,企業業績越好,即企業的長期業績表現比年初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低的企業好。
出現以上現象我認為是由于: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代表了企業的成長能力,企業的成長能力強,說明企業業務擴張能力強,能夠抓住機遇。如果企業在籌得了資金后能好好利用資金,對可行性好的項目進行投資、提高企業硬件設施、對員工進行培訓提高員工能力等等,那么企業就能更好的發展,對業績有正效應。
3.再融資相對數量對融資后績效的影響
從回歸結果中發現,增發和配股后公司績效與股權再融資相對數量呈現正相關關系。上文我們已經得出,企業再融資后績效整體的變化趨勢是下降。所以股權再融資相對數量越多,凈資產收益率變化率越大,凈資產收益率下降越大,企業業績就越差,即企業的長期業績表現差于再融資規模小的企業。
以上現象我認為有兩方面原因:第一,一個公司的股票在二級市場上就是一種商品,它與普通商品一樣,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再融資相對數量越大,公司股票的供給就越多,根據供求理論,公司股票價格就會下降。第二,股權籌資比例增多會導致債權籌資比例減少,這樣就會損失財務杠桿的放大作用和節稅作用。
三、結論與啟示
(一)結論
1.企業進行股權再融資后會導致業績下降。雖然企業以增發的方式進行再融資會使企業績效在增發當年有所改善,但是就長期而言,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是負效應。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驗證了價格壓力假設,信息不對稱假設。
2.配股對企業績效的負效應要大于增發對企業績效的負效應。以增發的方式進行融資在增發當年業績會有所改善,但長期績效會下降。而以配股方式進行融資會使企業績效短期內就迅速下降。另外,增發方式導致的績效下降幅度要小于配股方式導致的績效下降幅度。
3.再融資當年年初的資產負債率對公司的經營績效有消極影響。再融資當年年初的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對公司的經營績效有積極的作用。股權再融資的相對數量與公司再融資后的經營績效負相關。
(二)啟示
經過本文的分析,建議我們應該在以下三方面進行改進。
第一,從事后控制角度對企業再融資進行控制,加強對籌集資金使用用途和使用效率的監督。作為監管者,要時刻注意企業募集資金是否用來改善企業經營、資金使用用途是否頻繁發生改變。作為企業自身,對籌資金額和資金用途都應該及時公開,便于公眾監督。
第二,改變單一的融資方式,注重多元化融資體系的建立。從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股權再融資后企業績效并不好,對企業長期業績的改善沒有起到預期的作用,那么,我們可以試著為企業融資提供更多的方式。因此,發展和完善我國的債券市場是必然的選擇。
第三,使中介機構發揮充分作用。我國中介機構、承銷商在承銷企業新股的過程中作用發揮的不是很充分,很多承銷機構對融資公司的調查不充分,使得市場上缺少可信的信息來指引投資者。因此,應該加強承銷機構融資體系中的作用,一方面對融資企業的經營、投資情況做充分的了解,減少信息不對稱,,另一方面,也對上市公司融資后經營業績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外部監督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共榮, 劉穎. 股利分配迎合分紅政策對股權再融資的約束嗎[J]. 會計之友, 2015(6):102-105.
[2]付雷鳴,萬迪防,張雅慧.融資優序理論新證:公司債、可轉債和增發股票宣告效應的比較分析[J].金融評論,2011,1-11.
[3]湯勝. 中國上市公司股權再融資時機選擇行為研究[J]. 財經理論與實踐, 2013, 34(3): 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