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人類在經過漫長的發展和變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在改造自然和發展社會經濟方面取得了無可比擬的輝煌成績。但是,對于過多地依賴以開墾生態為代價的生存方式,導致了現如今生態環境對于人類生存的直接影響,不得不說人類依賴生態環境而衍生,但也會因生態環境而消亡。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擺在全人類眼前最具挑戰、最急待解決的任務。尤其是地處于青藏高原的玉樹三江源地區,保護脆弱的生態環境的責任尤為艱巨,生態可持續已然是群眾乃至整個社會最為擔憂的問題。因此,實現玉樹三江源地區生態可持續發展,就是對這片脆弱的生態環境最好的保護,更是整個三江源生態文明得以延續的保證。
一、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概述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國三大河流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和可可西里保護區覆蓋自治州全境,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主體民族為藏族,北與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相接,西北與新疆的巴音郭勒自治州接壤,東與果洛自治州相接,東南與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相鄰,西南與西藏昌都地區和那曲地區交界。“玉樹”為藏語,意思是“遺址”,在藏區流傳甚廣的《格薩爾》史詩中是“格薩爾”廣釋教義、開疆擴土的根據地,具有殊勝意義。玉樹“三江源”地區因經濟發展較為緩慢、原生態環境保存較為完整,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歌舞之鄉”、“中華水塔”的美譽。玉樹州下轄一市五縣,分別是玉樹市(縣級市)、稱多縣、囊謙縣、雜多縣、曲麻萊縣、治多縣。土地總面積為26.7萬平方公里,可謂地大物博。因此,以各市縣的生態環境保護為視點來分類闡述玉樹藏族自治州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及其發展。
二、玉樹藏族自治州各市縣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及其發展
(1)高原溫泉
分布在玉樹州境內達百余個高原天然溫泉,附近各類礦物質豐富,因此有治療各種疾病的功效。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曾給當地群眾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目前,由于玉樹州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高原天然溫泉旅游開發尚處于起步階段。州委州政府及相關單位對高原溫泉旅游開發(以熱水溝和丹巴溫泉為列)所采取的措施有:1、讓當地牧民群眾參與高原溫泉的經營和管理。當地群眾和企業成為旅游開發、經營和管理的主體,充分參與旅游活動并從中獲益,以提高當地群眾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并且出臺相關文件,尊重和保護群眾權益,促進高原溫泉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2、讓當地牧民群眾參與旅游服務。開發傳統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類文藝項目,制作手工藝品、表演傳統文化、展示民俗民風等,提升當地牧民群眾的參與和保護環境意識。3、成立聯合機構。成立包括地方政府、當地鄉鎮、溫泉周邊群眾和非政府組織等組成的聯合機構,在這一機構中,地方政府通過行政方式對參與者進行引導、統籌協調和支持,并通過政府自身的影響力來全面開發旅游資源,一旦哪一環節的行為方式對環境構成了威脅,政府有權利收回一切經營權和行使權。4、政府部門聘請專家為當地群眾普及環保知識,進行廣泛深入的培訓教育,使其真正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5、鼓勵當地群眾積極開展各項旅游服務活動,不僅提高就業機會,更增加了個人的收益。
在針對高原溫泉旅游開發過程中,一是要科學地研究和保護資源環境。二是要加大宣傳力度,讓廣大游客也參與到對各個溫泉的保護行動中來。三是將溫泉旅游資源保護與自身利益相結合起來。四是給當地牧民群眾培訓環保知識,樹立環保理念,重點培養這方面的人才,為玉樹地區高原溫泉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
(2)隆寶灘自然保護區
隆寶灘自然保護區位于玉樹藏族自治州州府結古鎮西南約80多公里。是一個長約10公里,寬約3公里的狹長溝谷地帶。谷地兩邊是高聳對峙、起伏連綿的山巒,兩山之間,是大片廣闊平坦的沼澤草甸,自然環境寧靜。氣候寒冷、環境潮濕、雨量充沛、溪流迂回、沼澤遍地,屬于典型的沼澤草甸和高山草甸區。在沼澤的中間,眾多縱橫迂回的溪流,星羅棋布的沼池把草灘切割成無數大大小小的澤灘和孤立的“小島”,所以野獸無法靠近。島上生長著各種豐美的水草,小島周圍的沼池、溪流中生活著許多兩棲爬行動物,以及軟體小動物。這獨特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也為鳥類的棲息繁衍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因此,每年春夏之際,許多珍貴的候鳥,如黑頸鶴、斑頭雁、棕頭鷗等都到這里繁衍后代。尤其是列為我國一級保護動物的黑頸鶴,每年都飛到隆寶灘棲息生活。據統計,我國僅有的百余只黑頸鶴中就有四十多只集中在隆寶灘。為了保護珍禽黑頸鶴和其他珍貴禽類,不僅把隆寶灘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州級相關單位也用派專人守護、建維護網等方式,禁止游人或牲畜隨意進入保護區捕捉鳥禽,經過多年來的堅持,基本實現了隆寶灘生態保護區的長久發展。
(3)巴塘和嘉塘草原畜牧區
巴塘和嘉塘草原平均海拔4150米,風景秀麗,四面雪山氣勢磅礴。也是玉樹較為主要的牧場。近幾年,隨著《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與建設總體規劃》等相關文件的出臺,為玉樹地區“退牧還草”工程帶來了極大便利與科學的指導,更為整個生態草場的可持續性發展和節約再科學利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各個地區、各個草場“退牧還草”的方式雖然存在區別,但大體上可分為禁牧、休牧、和劃區輪牧三種方式。一、“禁牧”是指將退化的草地和生態脆弱區在一定時間內禁止放牧的草地管理方法,為恢復草地植被,確保草地可持續發展,禁牧草地在禁牧期不能放牧。但可以將枯草人工收割入庫,為儲備過冬草。二、“休牧”主要是指在每年牧草返青期和結實期停止放牧,使牧草得以充分生長發育,完成生長期,采取的防止退化措施,其他時間仍可以放牧。三、“劃區輪牧”是指將草地按一定的地貌單元或網圍欄人為控制其放牧強度的草地管理方法,不受季節和時間的限制,是較好的草場管理方式。
牧區以逐水草而居、移動的游牧生產生活方式早已根深蒂固,新形勢下,在以傳統形式的勞作方式上進行變革,起初曾給地方政府和牧區群眾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但站在整個“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層面來說,“退牧還草”為實現草原可持續性發展具有很大的戰略意義。
(4)野生植物和動物種類情況
囊謙縣和雜多縣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據初步統計,管束植物,分屬于69科,280余屬,800余種。其中優良牧草70余種,藥用植物400余種。野生藥用植物中,價值較高的有冬蟲夏草、川貝母、大黃、藏茵陳、雪蓮、偏蕾、秦艽、羌活等。此外,淀粉植物(蕨麻)、香料植物(瑞香、美薔薇)、蜜源植物(如巖忍冬)、纖維植物(如鬼箭錦雞兒)等種類也很多。野生動物中獸類有32種,分屬于5目12科;鳥類有75種,分屬于10目32科。其中屬于國家級和省級保護的鳥獸類有尋豹、金錢豹、雪豹、猞猁、石貂、藏水獺、獼猴、白唇鹿、馬鹿、盤羊、白馬雞、藍馬雞、雪雞、班頭雁等15種。近年來由于政府關于保護野生動物的政策力度加大及群眾對野生動物保護意識的提升,使野生動物生態系統逐漸趨于平衡。野生動物作為生態系統中較為重要的一環,在很大程度上維護了整個“三江源”地區生態體系的健康和發展。
(5)礦產資源
根據初步探查,境內有金、銀、銅、鐵、鉛、鋅、錫、石膏、硫磺、石灰石、煤、鹽等礦藏。其中鹽儲量較為豐富,開采歷史逾百年,平均年產4000噸左右。鉛、鋅、錫、鐵等金屬礦產資源儲量也比較豐富。但是,脆弱的生態環境著實被礦產資源的過分開采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在上世紀90年代,礦產資源開采不合理現象較為嚴重,很大程度上擾亂和破壞了脆弱的生態環境,最后通過政府出臺禁止采礦、要科學采礦的相關規定后,通過發動群眾、引進科研團隊維護才逐漸改善了本地區的生態鏈,使本地區生態得以長遠發展。
下面從兩個方面舉例說明初期遇到的困難和玉樹州級政府扶持下帶來的轉機。
一、“退牧還草”初期遇到的困境
1、根據2015年玉樹州稱多縣珍秦鎮典型調查為例,飼養一頭母羊的平均成本分別為:全放牧70元,半舍飼120元(180天),全舍飼170.15元(365天)。從測定結果來看禁牧、休牧的飼養成本幾乎增加了一倍。從1999到2015年禁牧草原達到3萬畝,使稱多縣珍秦鎮牧區畜牧飼養量減少700多頭,羊減少2200只,該鎮的人均純收入急劇下降,甚至部分農戶出現返貧的問題,導致孩子入學難,也對社會和諧構成了威脅。
2、“退牧還草”除要建設圍欄外,還必須把傳統的方式改為半飼養和全飼養的方式,這涉及到了棚圈建設、水利設施建設等,所需資金大于“退牧還草”資金,牧民承擔較為困難。
3、牧民群眾嚴重缺乏半飼養和全飼養的知識和技術。因而影響其“退牧還草”的積極性和生產方式轉變的速度。
4、受傳統生產方式的影響較深,外出打工的意識不強,如果割不到草,家畜飼草和飼料又不能及時解決,必將出現“偷牧”等現象,那么“干群”矛盾就會顯現出來。
二、玉樹州級政府扶持下帶來的轉機
1、對“退牧還草”區實行經濟補貼。補給了“退牧還草”給牧民所帶來的直接損失,加強了牧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和加大棚圈等方面的基礎建設。
2、設立“退牧還草”專項資金,對實施“退牧還草”的牧民給予重點支持,并逐年加大投資力度。
3、鼓勵牧民轉變單純依靠放牧家畜的生存觀念,充分挖掘草原旅游業,尤其在夏季以開設度假村等方式增加牧民收入。支持牧民學習新技術、新的生產生活方式,鼓勵牧民走出去,從而緩解牧場的壓力。
4、對“退牧還草”家庭的家長和孩子實行醫藥費補助、學費減免等優惠政策。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不斷促進著“三江源”地區的整體發展水平,但是隨著這種高度發展,環境保護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并且逐年有趨于惡化的勢態。保護生態環境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賴以生存的基礎,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更是黨長期著眼于人民的福祉而堅持的一項基本路線,“生態強國”這一重大戰略儼然已成為全黨、全社會的首要任務。“三江源”生態環境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不僅關系著本地群眾的生活,更直接關系著中華民族的生態可持續發展。
總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近年來在黨的領導下和社會各界的不斷扶持下,通過各方面的不斷努力,“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已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這一工作變得任重而道遠。這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保護和建設好“三源地區”的生態環境離不開黨的領導和全社會各階層的共同努力。這一努力不僅有利于當地的可持續,更是有利于全黨全社會。這一努力對實現我國“生態強國”戰略有著深遠的意義。
(作者簡介:東周加措,男,青海民族大學13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