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娟張容
1.寧夏回族自治區婦幼保健院;2.寧夏兒童醫院 寧夏銀川 750000
產前、產后抑郁癥的心理護理
馬麗娟1張容2
1.寧夏回族自治區婦幼保健院;2.寧夏兒童醫院 寧夏銀川 750000
目的:是解除孕產婦產前產后易患抑郁癥的因素,解除致病的心理因素,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社會支持,指導孕產婦對情緒和生活進行自我調節,多加關心和無微不至的照顧,盡量調整好家庭關系,指導其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方法:對2016.1—2017.1在我院產前建檔180例,年齡在25—45歲之間,其中二胎產婦60例,正常產婦100例,剖宮產50例,進行調查分析。結果:加強對孕婦圍產期保健,孕婦的精神關懷,運用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知識對產婦在分娩過程中多加關心和愛護,對預防抑郁癥很有價值。結論:早期預防,極治療,有效的心理護理能很大程度緩解抑郁癥的發生,對其產后恢復具有積極地作用。
產前;產后;抑郁癥;心理護理
抑郁癥:是指患者在產前產后出現的情緒沮喪和抑郁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綜合征。
國外報道發生率高達 30%,近年,我國發病率有增加趨勢,但還缺乏相關資料,尚無準確的報道,產后抑郁癥預后良好約 70%患者于一年內治愈,但極少數的患者持續兩年以上。
1.妊娠.分娩因素:妊娠期發生并發癥或有合并癥,對胎兒生長發育的擔憂及對分娩的恐懼,由于分娩的疼痛與不適,使產婦感到緊張、恐懼,產后并發癥、難產、滯產、手術產等,使產婦擔心胎兒和自身的生命安全,使孕產婦抑郁癥不可忽視的誘因。
2.心里因素:敏感、好強、求全、情緒不穩定,社交能力不良,性格內向等個性特點的人群,應對生活難題能力較差以及對妊娠、分娩、產后哺乳嬰兒知識的不了解,往往使產婦缺乏完成分娩,承擔母親角色的信心,增加產婦的心理壓力,易導致情緒紊亂。
3.神經內分泌因素:機體內激素水平的急劇變化,可能是產褥期抑郁癥發生的生物學基礎,產后P-HCG和孕酮的急劇下降可能與本病的發生有關,也有人認為此病與氫化可的松的波動和泌乳素的變化有關。
4.社會因素:社會支持系統被認為是一個重要因素,包括丈夫、親人支持及其本人對婚姻的滿意度等,孕期及產后發生不良生活事件,如失業、夫妻分離、親人病喪、家庭不和睦、生活窘迫等,且缺乏家庭和社會支持,特別是缺乏來自丈夫與親人的幫助,都是產后精神抑郁發生的危險因素。
5.遺傳因素:是發生產后心理障礙的潛在因素,有精神病家庭史,尤其是抑郁癥家族史的產婦,產褥期抑郁癥的發病率高。
(一)健康史:了解妊娠期有無并發癥或合并癥,分娩經過是否順利,有無難產、手術產及產時產后并發癥,妊娠期及產后家庭中有無不良事件發生,有無抑郁癥精神病的個人史或家族史,婚姻家庭情況及社會系統是否良好。
(二)身體狀況:
1.通常在產后兩周出現癥狀,表現為易激惹、恐怖、焦慮、沮喪及自身和嬰兒健康過度擔憂,常失去生活自理及照料嬰兒的能力,且出現厭食、睡眠障礙、易疲倦、性欲減退等,還可能伴有一些軀體癥狀,如頭暈、頭疼、惡心、胃部燒灼感、便秘、呼吸心率加快、泌乳減少等,病情嚴重者甚至絕望,出現自殺或殺嬰的傾向,有時還會陷入神經錯亂或嗜睡狀態。
2.產前、產后抑郁癥至今尚無統一的診斷標準。
(三)心理社會狀況:
1.產前、產后的婦女情感處于極其脆弱階段,產前心理處于極不穩定狀態,身體的變化各種反應的不適應,心理的落差感極大,特別對即將承擔母親角色的不適應造成心理壓力,產后對母親角色的轉換,孩子的哭鬧、生病、睡眠障礙,正常生活被打亂、家庭成員的混亂,各種生活壓力的不適,常感到心里壓抑、沮喪、情緒淡漠,甚至焦慮,恐懼。易怒,自我評價低,自暴自棄、自責、負罪,表現出對身邊的人充滿敵意、戒心,對生活缺乏信心,覺得生活無意義。
2.與親人、丈夫關系不協調,缺乏家庭和社會的支持與幫助,可造成產婦的不平衡,導致情緒紊亂。
能有效減少抑郁癥狀:包括心理支持,咨詢與社會干預,通過心理咨詢,主動與產婦交流,了解并盡量消除致病的心理因素,如婚姻關系緊張,想生男孩卻生女孩,既往有精神障礙史等,經產婦關心、體貼和精心照顧調整好家庭和社會關系,來自丈夫與長輩的幫助有利于其樹立生活信心,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社會支持,指導產婦對情緒的生活進行自我調節,對產褥期婦女多加關心和無微不至的照顧,指導其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給予安靜、整潔、空氣新鮮的休養環境,產前多運動多曬太陽,多與家屬進行情感交流,解除內心的不適感,多了解產婦的產前思想動態,去除各方面的后顧之憂,傾聽產婦的想法和感受,表現出同情心,主動關心她們,幫助解除不良的社會、心理因素,對于有不良個性的產婦應給予心理指導,避免精神刺激,減輕心理負擔和生活中的應激性壓力。產后是產婦精神狀態最不穩定的時期,各種刺激都可能引起不良的心理反應,尤其是敏感問題,比如嬰兒的性別,產婦體型的恢復,孩子將加重經濟負擔等,應盡可能的避免。
1.創造安靜、舒適的環境:
休息房間應安靜、清潔、溫暖、陽光充足,空氣新鮮,產前休息好、睡眠好為產后創造有利條件,產婦經歷分娩的陣痛體力和精力消耗巨大,過度的困乏直接影響產婦的情緒,產后需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增加營養,加強護理工作的效率、治療,護理時間要相對集中,減少不必要的打擾,落實好陪伴制度。
2.幫助產婦適應母親角色:
初為人母,對如何哺育和照顧好自己的孩子,往往感到十分困惑,這時應主動與產婦交流,教會護理孩子的一般知識和技能,消除產婦自知為無能的心態,及時進行母乳喂養的指導,講解正確哺乳姿勢,有利于乳汁分泌,增強母乳喂養的信心,增加母子感情,有利于情感的交流。
3.爭取良好的家庭氛圍:
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有利于家庭各成員角色的獲得,有利于建立各種親情關系,家庭成員應在生活上關心、體貼產婦,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傾聽其訴說,使其從心理上樹立信心,消除苦悶心情,能感受到自己在家庭、社會中的地位。
4.注意安全保護:
對于重癥患者,要警惕產婦的傷害性行為,安排好陪護,并且請心理醫師或精神科醫師治療。
做好家庭隨訪工作,為孕產婦提供心理咨詢,讓孕產婦及家屬了解導致抑郁癥的因素,尤其是產后,避免精神刺激,講述母乳喂養的優點,鼓勵產婦鍛煉身體,保持愉快心情,且要有家人的幫助和監督,遇到問題應一起討論有效地應對措施。
產前、產后抑郁癥的發生受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及妊娠因素的影響,故應加強對孕產婦的精神關懷,利用孕婦學校等多種渠道普及有關妊娠、分娩常識,減輕孕產婦對妊娠分娩的緊張、恐懼心情,完善自我保健,運用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知識對產婦在分娩過程中多加關心和愛護,對預防抑郁癥有深遠的意義,抑郁癥不僅影響產婦的健康,危害嬰兒,而且影響到婚姻、家庭和社會。因此應充分重視并預防。本病預后良好,約70%患者于1年內治愈,極少數患者持續1年以上,再次妊娠復發率20%,其下一代認知能力可能受一定影響、
結論:運用醫學知識,在學習分娩過程中,多給予關心和,同時發揮社會支持系統作用,運用心理護理可有效緩解產婦產后抑郁癥,對其產后恢復具有積極作用,對預防產褥期抑郁癥有質的改變。
[1]人民衛生出版社 第2版 婦產科護理學 2011.6
[2]人民衛生出版社 第8版 婦產科學 2015.7
R971+.43
A
1672-5018(2017)02-1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