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銀
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我國的能源消耗急速上升。由歷年統計年鑒可知,我國2014年總能源消耗達到42.6億萬噸標準煤,其中燃煤消耗占總能源消耗的66%,是產生城市大氣污染物的主要原因。此外,我國城市汽車消費量快速增加,我國燃油消耗年平均增長達6%,所排出的機動車尾氣使得城市的大氣污染加劇??疾焐鲜霈F象,本文認為研究經濟較發達的上海市產業結構轉型和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的大氣污染問題對于認真應對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環境問題,以及促進上海市的可持續發展有重大的參考意義。
一、上海市產業結構、城市化現狀與大氣污染狀況
1.上海市城市化進程及產業結構變遷。近代以來,上海市一直處于中國經濟發展的前列。改革開放后,上海的人口城市化取得巨大進展,改革開放初期上海市的人口城市化率已經達到60%,改革開放20多年后,上海市人口幾乎翻了一倍。截止2014年底統計公報披露,上海的人口城市化水平率達90%,城市化進程步人后期。
1949年以前,上海經濟盡管存在殖民地的畸形發展,但不失為多元經濟,是遠東最大的貿易和金融中心。改革開放以來,上海明確提出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進一步加大了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截止到2014年底上海市第一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0.53%,比1900年的4.38%,下降了3.8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已經取代第二產業成為上海市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2.上海市大氣污染狀況。近幾年,上海市大氣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連續六年高于85% 。2014年,全市環境空氣質量為優良的天數達到281天,優良率為70%。大氣中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臭氧的濃度均在標準值以內,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PM10)和細顆粒(PM2.5)超標均達一倍以上,是影響上海市空氣質量的主要污染物。
綜上,城市的生態問題已成為我國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但是并不是城市化的水平越高,對環境的污染破環越大,城市化開展的不當措施才是影響生態環境的關鍵因素,同時產業結構不合理也會影響環境。上海市作為國際大都市,其城市化水平已經非常高,通過幾十年的政策引導,上海市對大氣污染的控制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可近兩年來卻屢屢受挫,大氣污染問題日益嚴峻。
二、上海市產業結構、城市化與大氣污染關系假設與驗證
1.指標的選取。通過查閱大量文獻發現,各類學者對城市化指標體系的構建相差不大;曾浩等將城市化水平分為人口城市化、社會城市化、空間城市化和經濟城市化4個指標。各類學者對一級指標之下的二級指標的選取也都大同小異。
本文以上述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結論為參考,依據上海市自身特點總共選取非農業人口數(萬人)、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重 、上海市生產總值(億元)、 人均GDP (元)、第三產業生產總值(億元)、居民消費水平 (元/人)、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平方米)、均公共綠地面積 (平方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郵政業務總量 (億元)這10個指標構建上海市城市化綜合指數CP,選取第三產業生產總值/(第一產業生產總值 +第二產業生產總值)構建上海市的產業結構綜合指數IS,選取中心城區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 (毫克/立方米)、中心城區二氧化氮年日平均值 (毫克/立方米)、中心城區可吸入顆粒平均濃度 (毫克/立方米)、降水PH平均值 、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 (天)這5個指標構建上海市大氣污染的綜合指數AP。
2.模型設定。本文利用Eviews軟件對大氣污染綜合指數AP、產業結構指數IS、城市化率綜合指數CP進行單位根檢驗,以AP作為被解釋變量Y,CP、IS作為解釋變量,構建模型:
其中Y為被解釋變量即大氣污染水平AP,X1t 和X2t為第t年的解釋變量即城市化水平CP和產業結構IS;β1和β2為CP和IS兩個解釋變量相對應的參數向量;β3為截距項; 為誤差項。
3.數據選取及處理。近十幾年來,上海市采取了各種措施來防治污染,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關于大氣污染物統計方面一直未有確定的統計口徑,經查找搜取,以上海市統計年鑒為主要參考,本文決定選取2001年到2014年的數據。
本文采用客觀賦權的熵值法進行系數計算,由于信息量越大不確定性就越小,熵也就越?。恍畔⒘吭叫〔淮_定性越大,熵也越大。所以本文認為此種方法可以明確的判斷指標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可以通過觀測各指標所提供的信息量多少來確定權重系數。
4.確定綜合指數。應用大氣中SO2、NO2、可吸入顆粒物、降水PH平均值和空氣優良天數這5項指標,構建代表2001—2014年上海市大氣環境污染狀況的綜合指數Y(AP),其計算公式為:
然后用同樣的方法,構建代表2001—2014年上海市城市化率的綜合指數X1 和產業結構綜合指數X2其計算公式為:
三個函數式中: 為各指標權重, 、E i和Vi均為經過改進的標準化后的數據。根據此公式,可計算并繪制出上海市十四年來城市化水平、產業結構與大氣污染水平綜合評價趨勢圖(見圖3-1)。從圖3-1可以看出,隨著時間推移,IS曲線上升勢頭強勁,斜率較大,CP曲線幾乎呈直線上升。從總體而言,從圖中可以大概看出上海市的大氣污染綜合指數與城市化水品綜合指數、產業結構綜合指數呈負相關。
5.相關性分析及單位根檢驗 。由于模型估計有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因此本文對各個指標之間進行了相關性檢驗。產業結構變化與大氣污染呈現明顯的負相關性,相關系數較大,城市化水平與大氣污染呈現負相關性,相關系數也較大。經過格蘭杰因果檢驗,城市化水平CP以及產業結構IS都與大氣污染AP呈現單向格蘭杰因果關系,說明本文的計量關系模型成立。
6.計量結果與分析。利用Eviews軟件分析處理各數據,按照公式(1)所示計量模型擬合方程如下:
AP = -0.422580882282*CP - 0.255779295392*IS + 3.56617917208
研究結果表明上海市城市化與大氣污染之間的關系比較特殊。通過構建模型并分析發現,伴隨著生態城市化的推進,城市化的加速發展并沒有對大氣污染產生惡性影響,反而在很大程度上緩和了大氣污染程度,出現了良性影響。
就城市化水品方面來說,CP與AP呈現明顯的負相關,影響系數為-0.422580882282,表明上海市城市化發展緩解了上海市的大氣環境污染。本文從經濟、人口、社會和城鎮化四個角度反映上海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看出上海市的城市化發展比較合理,并沒有偏向于某一方面,所以上海市的城市化進程并沒有加重上海市的大氣污染,這對于中國其他城市的發展具有借鑒意義。從產業結構角度來說,IS與AP呈現負相關關系,影響系數為 -0.255779295392,這表明上海市當前正在推行的產業結構對廢氣污染有緩解作用,證明上海市的產業升級對廢氣污染起到正向的影響作用。
三、結論與建議
針對上海市目前城市化、產業結構和大氣污染現狀,本文有針對性的提出一些對策和建議。第一,政府可以加強市場約束,嚴格環境能耗標準,淘汰落后生產設備,依法關閉污染生態環境的落后企業,同時發展節能服務產業和環保產業,推廣“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環境友好”的增長方式。第二,完善城市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對主要污染物顆粒開展多種協同控制,同時結合上海市各重點區域排放特點和排放水平,嚴格規定區域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限值;深化總量控制制度。第三,鼓勵并組織研發能源節約和替代技術、能量充分利用技術、“零”排放技術、廢氣回收處理技術,特別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術。第四,應當發展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系統,構成自行車、電瓶車、公共汽車、出租車、地鐵和行人和諧并存的立體交通道路體系。同時限制私家車出行,制定嚴格的排放標準,加強監管力度。
(作者單位:上海海事大學水運經濟研究所)